摘要: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小學是兒童心靈和身體成長的重要時期,教師在此階段對孩子的教育要傾注更多的感情,讓孩子成長為自尊、自強、自立的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小學教育;喚醒教育;平等
一、要喚醒學生的自尊意識,給些自由,坦然面對生活
眼下,社會導向已經(jīng)完全把好學生、好孩子的評判標準與“高分數(shù)”聯(lián)系起來。但對他們的“真、善、美”不被大家所關注,忘記大部分學生將來都是平凡的人,人生的成功不僅是在狹窄的金錢與職位的范圍之內(nèi),一個平凡者的人生充實而快樂就是成功。而我們的很多學生學習成績較差。膽子小、缺少自信心,特別需要老師的正面引導,喚醒他們對自己的信任,教會他們世界因為萬物的百態(tài)而美麗。鼓勵他們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保持自己純樸的美麗。
給些自由。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給我們的學生預備或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墒且粋€沒有自尊心、沒有自信心的人是永遠不會得到這種能夠快樂。山太高在沒有爬之前就畏縮,捆的太緊要么就會縮手縮腳,無法表現(xiàn)自我,要么就會窒息而死亡。兩者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要相信學生,給他們一片獨自飛翔的空間,默默的作著一名導航員,讓他們?nèi)ひ捴R的精華,發(fā)展自己的人生,坦然面對未來。
二、關愛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
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他們希望老師看到自己、關心自己,渴望被老師喜歡,特別是那些躲在角落中的孩子,故意給你制造事端的學生,更需要您的關心。教育學生是我們的職業(yè),“問題”學生更是我們教育的對象。有這么一個經(jīng)典的故事,說國外一位母親的兒子成功地當選為總統(tǒng),人們都跑來祝賀她有一個這么優(yōu)秀的兒子,這位母親自豪地告訴大家:“我還有一個同樣的優(yōu)秀的兒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呢”,這就是在這位母親的眼里,對待兒子一視同仁的做法,人們都為此而折服。我們的學生不可能全都是十全十美的,用現(xiàn)在世人的價值尺度來測量,他們都是“差生”,因為學習成績都低。學生的潛意識里也認為學習不好,就不是好學生的想法。所以班主任不能簡單的充當一名學校與學生之間信息的傳遞者。而更多應該去教育學生、關愛學生。這對學生是一種陽光雨露,會滋潤他不太自信的心靈,幫他健康成長。當你用滿腔熱情的在學生心靈撒下愛的種子時,才有可能走進學生中,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教育才能得心應手。
作為老師你的言行舉止像一面鏡子,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學生在有意無意中觀察著你,模仿你。給你評價,隨時改變對你的態(tài)度。隨意你不能信口開河,不能對某些學生沒有原則的傾斜。一個隨心所欲、說話不算數(shù)的人是不可信的,一個片面看事物和問題的人是可悲的,一個獨斷獨行的人是會引起公憤的、是愚蠢的,一個整天怨天怨地的人是消極的。這一切對學生都有負面的影響,所以說一個老師每天要面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帶進教室,帶進學生中去,應以樂觀的,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工作、面對學生。并不斷學習和積累廣播的知識,耐心的教導。學生才會向你敞開他們的心門,讓你走進他的世界,共同譜寫他在校園的生活。
三、采用賞識教育轉化差生
大多數(shù)班集體,都有幾個所謂的“雙差生”。許多老師教育他們時,總是目光嚴厲,振振有詞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種種缺點,然后要求其改正,有的在教育過程中更是夾雜著“白癡”“笨蛋”等有傷學生自尊的、話語。這些老師想用自己的威嚴來嚇退學生,使他們變得溫存馴良.但事實證明,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許多學生依然“死不悔改”。在教育無效之際,個別老師甚至做出體罰學生的不當行為。轉化差生可以采用賞識教育,主要可以從下面幾方面進行。1.賞識差生的開始——尋找閃光點 找到了閃光點,可以以此為切入口,為差生重樹自信,使他們不至于“破罐子破摔”。因此,每接一個新的班級,都要細心觀察學生,尋找他們的優(yōu)點,為轉化他們尋找突破口。2.賞識差生的重要手段——談心 采用賞識教育與差生談心,可以從其閃光點入手以此作為談話激勵的中心,引導其重拾自尊、自信,從而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3.賞識差生的目的——為差生重塑形象 要讓差生順利地以新形象展現(xiàn)在同學面前,老師必須在班中對他的每一個優(yōu)點、每一個進步進行公開表揚并要求同學們關心、支持,給他們以改正的機會。
四、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情感關系是師生之間心理關系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在教育過程中,最強烈、最深刻的情感莫過于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同于一般的“愛”或“母愛”,它是具有明確的社會目的性和穩(wěn)定性特征的普遍的愛,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調節(jié)作用。熱愛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是有效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師生關系是教育領域里人與人關系的具體化,其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情感關系。在教育實踐中,倘若教師把愛生情感“投射”到學生心里,師生間就會有心心相印的體驗。師生情感上的一致性,會引起雙方心息的“共鳴”和“共振”。心理學研究成果業(yè)已表明:在師生情感的“共鳴”、“共振”期所給的教育,學生的可接受性最強,教育效果亦最佳。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只有“動之以情”,才能收到“曉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有人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把學??醋魇且粋€池,教師對學生的“情愛”就是水,學校教育如果沒有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作為魚兒的學生,在無水的池里是無法成長的。沒有情愛之花,哪來教育之果?愛的河流是雙向流動的,它溝通了師生思想,協(xié)調了師生關系。它具有遷移作用,可以產(chǎn)生“教師期待效果”,學生一旦感受到教師的愛和期待,就會激起對教師的親近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產(chǎn)生一種心心相印的情緒體驗。
作者簡介:黃玉琴(1972.12.13)女,大專學歷,二級技師,現(xiàn)在河南省永城市侯嶺鄉(xiāng)侯嶺小學任教,籍貫:河南省永城市侯嶺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