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華 劉國軍
摘 要:民族院校思政課教學存在內容多課時少、民族問題在教學內容中所占比例低以及學生與思政課教育疏離等問題,基于學生現實需求的問題導向式專題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是民族院校思政課改革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采集學生信息、打造協(xié)同教育機制、建設網絡教學平臺以及監(jiān)控教學質量等環(huán)節(jié),構建起一個成熟穩(wěn)定且有一定自我更新能力的專題教學模式。
關鍵詞:問題導向;民族院校;專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219-02
隨著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實效性得到較大提升,但目前思政課教學仍普遍存在理論課時少、大班授課模式下師生難以有效交流互動等問題,為此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題教學模式近年來逐漸引起學界關注,成為探索解決思政課教學困境的一個主流方向。以問題為導向的專題教學模式是“著重發(fā)現學生在理論認知和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困惑與問題”[1],以此為重要導向設計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從而增強思政課吸引力及說服力。
一、構建民族院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既具有高校的一般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少數民族學生構成比例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因此民族團結教育亦成為民族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民族院校思政課教學中民族問題相關內容所占比例較低、其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從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以問題為導向即是從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民族發(fā)展的實際問題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出發(fā),開展思政課專題教學,“逐步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歷史、對國家、對民族、對信仰等的正確認識”[2],從而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
此外,民族院校大學生普遍存在與思政課關系疏離的問題,關注學生的現實狀況、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及思想上的問題,是問題導向的重要內涵之一,能夠有效改善民族院校大學生與思政課關系疏離的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學習思政課的熱情,進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時效性,從而使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民族觀。
二、構建民族院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目前,各民族院校關于基于問題導向的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的理論及實踐探索已陸續(xù)開展,并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穩(wěn)定、充分突出民族院校特點、且具有一定自我更新能力的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
探索一套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黨的思想為指導、結合民族院校學生知識、思想、生活及宗教信仰等現實狀況而設置的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時效性,是構建民族院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具體工作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及實踐探索:如何結合課程核心內容以及民族院校特色,凝練理論專題;如何探索建立與學生長期、穩(wěn)定、有效的溝通機制,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實際、文化基礎、認知特點以及心理特征,將解決學生的現實需求作為設計專題教學的重要依據;如何確立科學的教學效果檢驗機制,考核學生學習效果,并為專題教學的改進提供有效信息反饋;如何吸納及整合思政教師、相關學科教師以及學生工作者等師資力量,形成協(xié)同教育力量等。
通過上述理論與實踐探索,構建一整套以課程教學目的為核心、重點結民族院校合學生現實需求的思政課專題教學的成熟機制,幫助解決學生現實生活與思想上的困惑,改善學生與思政課關系疏離的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各民族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筑牢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基礎”[3]的目標。
三、構建民族院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
(一)教學前期準備
第一,組建教學團隊。吸納與整合思政專職教師、相關學科教師和學生工作者三個群體力量,形成協(xié)同教育力量。思政專職教師為主體力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與其他學科教師及學生工作者配合,完成教學工作。
第二,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趩栴}導向的專題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尊重學生在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個體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性”[4],因而需在課前、課中、課下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真實需求。通過課前問卷調查及與輔導員溝通、課中與學生互動、課下與學生代表座談及學生作業(yè)信息反饋等途徑,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知識水平、興趣愛好以及宗教信仰等,并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研究報告,從而有針對性的設計專題教學內容。
第三,設計專題內容。各教學團隊集體備課,以實現教學目的為前提,以課程主要內容為核心,以民族教育為重點,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專題內容,安排教學進度,設計實踐教學和相關教育活動。
(二)教學過程的推進
一是課堂教學。在完成專題設計基礎上,課堂理論教學采取問題引領式教學方式,以問題導入教學內容,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大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問題的空間,引領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在課前預習、課后討論、拓展學習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課下通過定時輔導以及網絡交流等方式進行拓展教學。
二是實踐教學。配合理論專題設置實踐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能力及興趣分組、分層次開展,在全體學生必須完成實踐教學基本任務基礎上,引導部分學生開展項目研討、參加教學比賽等更高層次的實踐活動。構建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加大網絡資源環(huán)境下的實踐活動。
(三)教學成效檢驗
1.學生成績考核
主要檢驗學生對教學內容相關重要問題的認知能力,其中對學生學習熱情、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考核,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考核來完成,并在期末進行一次理論考試,其內容設置圍繞專題教學內容,重點檢驗學生對基本理論及重大現實問題的認知水平;對于取得一定理論及實踐成果的學生給予加分或免于理論考試的待遇。
2.教師及課程教學效果信息反饋
通過分析教務系統(tǒng)學生評教的主客觀結果,發(fā)現專題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及存在的問題。學期末發(fā)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教師及課程更為詳細的評價(如對教學內容的設置、理論及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考核辦法的合理性、學習課程的收獲以及對課程及教師的建議與意見等),通過上述方式了解專題教學改革推進的實際成效,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不斷完善此種教學模式。
四、構建民族院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模式的保障機制
(一)人才保障機制
構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教學團隊。以長期從事思政課一線教學的教師為主要教學力量,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形成一支具有高職稱、高學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態(tài)度積極認真、教學效果良好,對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具有極大熱忱的優(yōu)秀教學團隊,從而為構建民族院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基本的人才保障。為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應加大對教師深造、外出調研考察及參加學術會議等活動的支持,以提升教師業(yè)務能力。
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改革推進,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涉及網絡教學、實踐活動、座談交流、小組展示、作業(yè)分析等,需要思政課專職教師大量投入、承擔主要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要整合民族院校內各類教師資源、組建優(yōu)秀協(xié)同教育團隊、提供必要的教學硬件環(huán)境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因思政課教學受眾對象為全校學生,教學對象數量龐大使得教師在專題教學模式下在與學生交流溝通方面需投入較多的時間,勢必要擠壓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時間,因此需要在工作量測算、教學評估、成果考核等制度設計上制定有助于吸引教師更多投入教學的政策,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
(二)網絡資源及技術保障機制
構建成熟的網絡教學平臺。網絡資源在構建民族院校思政課問題導向專題教學模式改革中意義非凡,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及便捷的網絡交流方式為改革的實施提供了基本的技術保障。網絡資源為專題教學的素材選取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來源,為教師了解思政前沿理論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及輔助教學內容的完成,有助于學生課前預習及第二課堂的開展。便捷的網絡交流方式是建立師生互動的技術基礎,尤其是近年來慕課、翻轉課堂等基于網絡技術的新式教學方式及手段在課堂內外的應用,給思政課改革帶了革命性創(chuàng)新。網絡技術亦是采集分析學生信息、了解學生思想動向及現實需求的主要渠道和工具,是推進改革的基本技術保障。
(三)教學質量監(jiān)控機制
確立學校及教學院兩級質量監(jiān)控機制。為保障改革切實能夠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及時效性,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還應在改革進程中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jiān)控。采取學校及教學院兩級監(jiān)控機制:校級監(jiān)控重點參考學生教學效果評價及校級督導聽課結果;教學院亦組織學院內督導深入課堂調查教學質量,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整改建議,此外組織全體教師參與同行聽課活動,互相學習,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是檢驗教學效果最為重要的依據,除對學生進行學習態(tài)度、理論水平及研究能力的常規(guī)考核外,在學期末還以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學生對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及建議,并以此作為下一學期教學整改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潤枝,陳艷飛.分眾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運用[J].湖北社會科學,2015(11):186.
[2]劉國勝.論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專題教學[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3):83.
[3]孫秀玲,馬麗.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對策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