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虹
摘 要: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教師必須具有非常高的智慧,使教學成為學生生成智慧的土壤。使課堂教學充滿智慧是每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的不懈追求,有利于創(chuàng)建生動課堂,同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表現。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多年,在創(chuàng)建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主要論述了創(chuàng)建小學數學智慧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智慧課堂;創(chuàng)建
智慧課堂可以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發(fā)展學生的智慧,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與開展素質教育要求相契合的。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不但要重視傳授給學生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應該是師生共同提高的過程,是師生激情與智慧相互碰撞與交織的過程。開展小學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發(fā)展學生的智慧,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智者”。數學本身包含著大量人類智慧,數學學習是表現智慧、培養(yǎng)智慧的過程,所以利用小學數學教學幫助學生生成智慧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主要任務。
一、合理應用生成資源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數學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聆聽者、欣賞者,要允許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課堂上不應該是教師“一枝獨大”,而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師生思想要在課堂學習中相互交織、相互碰撞。
如,在一次公開課中,老師講解的內容是“20以內的加減法”,其中設計了幾道加法練習題:9+4=?9+6=?9+8=?老師在講解中強調學生理解“湊十法”,可以將4分為1與3,那么9+4就變成了9+1+3。雖然教師在上面苦口婆心地講解,但有一個學生卻小聲說道:“我數數也比這個快?!崩蠋熉牭胶罂隙ú桓吲d,但這一現象卻表明學生不認同老師的講解。
這位教師在教學中還應用了學練結合的做法,在講解9+4以后,則要求學生獨立完成9+6=?9+8=?此時教師希望學生全部應用“湊十法”,是對自己講解的一個有力印證,在一名學生依據老師的希望解答了9+6以后,馬上又響起了另外一個聲音:“9+4=13,9+6=9+4+2=13+2=15?!彼新犝n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于這名學生身上,有的點頭稱是,有的則更加關注執(zhí)教老師的反應,但老師只說了一句:“這不是湊十法。”但隨之遭到了學生的反駁:“為什么不用更好的方法?而一定要用湊十法呢?”老師再次強調:“我們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是湊十法?!睂W生則低下頭去不再說話。老師則認為學生認可了自己的講解,再次要求他解答9+8,但讓大多人想不到的是,他依然應用了“9+6=15,9+8=9+6+2=15+2=17”的方法,教師則緊皺眉頭,說了一句:“無藥可救!”自此,這位學生一直到下課沒有再說一句話。
這節(jié)課的意外情況可以帶給我們一定的思考:我們不能一味打擊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而要及時表揚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創(chuàng)造的思想,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從而創(chuàng)造智慧課堂。
二、創(chuàng)建生動課堂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智慧,創(chuàng)建生動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敢想、敢做。
1.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如在學習“圓的認識”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各種圖形,要求學生指出這些圖形的不同點,明確圓屬于曲線圖形。再要求學生找出生活中圓的例子,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
2.設計活動
如在“圓的認識”學習中,要求學生自己想辦法求得圓的周長,有的學生用“滾”的辦法,有的學生用“圍”的辦法等,教師及時提問,圓的周長與什么因素有關?從而順利引導學生認識到半徑與周長的關系。
課堂學習不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而且也要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三、聯系生活
數學課本中的習題與例題均有較強的邏輯性,如果教師一味講解例題,安排習題,則會導致大量學生厭倦。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生活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這樣才有利于智慧課堂的生成。如在“圓的認識”一課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說出生活中“圓”的物體,再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將這些物體設計為圓形的?從而將學生引入深深的思考當中,順利開展“圓的性質”學習。
這種課堂教師的講解不多,但學生思考的時間增多了,一味講解數學知識的現象減少了,而增加了生活性問題,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探究成功的樂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成長、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學會思考與創(chuàng)造,感受學習的樂趣,是打造智慧課堂的必備要素,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徐麗華.構建智慧課堂 發(fā)展學生思維:小學數學智慧課堂的策略探微[A].中國思維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C],2013.
[2]任偉.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6(5).
[3]李祎.基于電子書包的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支撐工具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