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敬
【摘 要】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yǎng)項目(“3+2”)中,英語課程既要完成職業(yè)教育階段語言教學目標,又要幫助學生完成職業(yè)英語向本科大學英語的過渡。本文以語言技能為切入點,探討了“3+2”項目英語教學的難點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職本科分段培養(yǎng);語言技能;信息化教學
自2012年以來,國內職業(yè)院校和本科分段培養(yǎng)的“3+2”項目大受歡迎,招生人數(shù)逐年遞增。但英語水平造成了部分學生的障礙,使他們不能如愿。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基礎薄弱,詞匯量不達標。很多工科類職業(yè)院校學生擅長理化學習而對英語長期忽視導致語言基礎薄弱,詞匯量較小。普通高中生英語詞匯量應該在3000到4000,較好水平應該在4500詞匯左右。但大部分 “3+2”項目的學生,詞匯量都不達標,嚴重影響了閱讀理解的速度和準確程度。
2.聽力水平較低,難以達到聽力要求?!?+2”專業(yè)學生,要轉段后達到本科生的畢業(yè)要求,就必需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四級的聽力要求為學生能聽懂語速每分鐘130詞的聽力材料,且理解正確率應達到70%以上;而大部分??扑降膶W生,尚不能聽懂每分鐘80詞的一般難度的聽力材料。四級考試聽力要求距離“3+2”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差距較大。
3.語法知識不系統(tǒng),翻譯寫作能力欠缺。良好的語法知識是英語語言的框架,是翻譯和寫作能力提升的保障。而高職和本科分段辦學項目的很多學生,語法知識雜亂無章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語法概念,寫出來的作文語法錯誤很多,很難讓人理解。同樣,他們的翻譯能力也很糟糕,尤其是漢譯英水平欠缺,甚至難以翻譯出簡單正確的英語,更不用提流暢和接近母語了。他們在??齐A段英語能力的發(fā)展,除制約他們能否順利升本,也會影響他們在本科階段的學業(yè)發(fā)展。英語能力欠缺,影響到雙語課程的學習,也會影響他們進一步的升造計劃。但語言水平的提高,除學生自身的努力外,也需要教師的幫助。針對高職本科分段培養(yǎng)項目的語言能力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分析,校方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輔助學生,提升語言技能:
1.建立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教學平臺,拓展學生學習空間。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平臺的建立,應以認知行為主義理論和結構化的課程體系為基礎,把全新的教學組織模式與傳統(tǒng)的高職教育理念有機結合在一起,滿足學生的移動訪問和碎片化學習的要求。
認知行為主義認為,意義的建構過程不是語言學習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而是一個能動的過程。知識是有情境性的,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產(chǎn)品的一部分,是在活動、情境和文化中不斷被運用和發(fā)展的。網(wǎng)絡平臺,通過豐富的學習資源,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交互共享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自主性,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這種學習方式,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重新構建學生語言學習的自信心。
2.加強語言基礎訓練,教學方式多樣化?!?+2”學生基礎薄弱而學習要求相對較高,造成了部分學生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心理。一些學生高價求助于語言培訓機構或埋頭狂做試卷,想以此快速提高語言能力而結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基礎階段的語言學習,必須夯實詞匯和語法根基,強化聽力和口語訓練。信息化教學方式帶來了語言教學方式的巨大改變,教師如能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會產(chǎn)生良好的積極影響。
針對學生詞匯量小,積極詞匯少的情況,除要求學生記憶詞匯、擴大閱讀量外,可利用單詞游戲視屏等單詞記憶軟件,輔助學生記憶單詞。此外,擴大學生閱讀量。根據(jù)學生英語基礎和閱讀的難易程度,推薦學生每周或每月閱讀書目,由淺入深,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掌握積極詞匯和高頻詞的用法。教師應總結概括構詞法知識,引導學生快速提升詞匯量,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針對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可督促學生用手機下載語言學習類的APP,堅持每天聽英語半小時以上,但為保持學生的興趣,一定要讓學生選取能聽懂70%以上的材料,配合詞匯量的擴展,循序漸進。只提供大量的四級練習反復訓練,只能讓水平欠缺的學生對聽力心生恐懼,喪失信心。
學生的口語訓練,教師也可利用網(wǎng)絡資源,引導學生改善自己的英語發(fā)音,通過自我對話,網(wǎng)上英語聊天,宿舍英語對話等方式提高。也可以讓學生開展電影配音、動畫配音等口語活動,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
在詞匯語法基礎扎實,口語聽力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較好的基礎,自然會有顯著的變化。此時,教師的寫作指導才能積極有效地得到開展,收到良好的效果。
3.增加選修科目,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彌補學生單項技能的不足。“3+2”學生中,語言單項技能需要提高的人數(shù)較多,尤其是聽力或口語單項技能需要加強訓練的學生比例較多。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無法兼顧到每一個人,而網(wǎng)上自主學習,又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自覺性。這時候,小班化的聽力口語選修課程能夠彌補課堂時間不夠的缺陷。聽力或口語單項技能課程可限制選課人數(shù)為20人左右的小班,以便于開展口語活動。
學生英語第二課堂活動,可創(chuàng)辦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趣味活動,如小劇場,演播室,英語歌曲演唱會,電影欣賞等活動。教師可作為參與者,協(xié)調者和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的語言學習熱情。
結語
“3+2”項目的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教學設計和實施,只有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通過多種途徑,強化語言基礎,才能調動學生的熱情,保障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Brown,J.S.,Collins,A. & Duguid,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10-41
[2]常海潮.基于情境認知輪的英語課堂設計原則.教學與管理,2019(9):98-99
(基金項目:本文為第一期“全國高職外語教學教改課題”立項課題“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yǎng)項目英語課程銜接”(課題編號:GZWYJXGG-086)和“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PPZY2015B179及研究專項NJPI-PPZY-2016-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