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
摘 要 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將更多的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把握教學進度,而教師則是起到促進、引導的角色。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新興的教育理念,引導這一角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有待挖掘。文章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著手,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有效引導;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1-0024-01
事實上,針對于目前的教學狀況,教師往往難以平衡課堂引導和課堂主體兩項角色的地位,因此本篇文章將基于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探討如何提高教師在課堂中開展引導的實效性以及其必要條件。
一、及時性引導,加深學習印象
經由傳統教學課堂的經驗總結,我們發(fā)現想要提高教師的引導的有效,最主要的在于引導的及時性。小學生本身學習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惑或是疑問相應較多也較復雜?;谶@一情況,如果教師不給予及時的引導與幫助,學生很容易忘記自己存在的問題,那么教師再來進行引導就難以收獲實效。因此,教師在實際課堂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通過及時的引導來幫助學生迅速地解決現階段的問題,從而能夠快速的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例如在西師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五節(jié)有關于“相交與平行”的學習中,學生在本章的學習將主要接觸到直線的位置關系,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由于小學生缺乏相應的抽象思維,他們往往難以了解相交與平行的概念,尤其是平行線,它本身擁有著固定的定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先由學生自主進行探究,而在面對著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知識,點教師則要針對于這些問題給予學生及時地引導與幫助。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同時及時的引導也能避免學生產生知識誤區(qū),進一步導致學習效率的低下。
二、被動型引導,激發(fā)學生活力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學生本身具備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這需要教師盡可能的將課堂主體地位讓位于學生,在有效引導的過程中,教師則要嘗試鼓勵學生主動質疑或是提問,在此環(huán)節(jié)后再來進行引導可以避免教師過于忽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問題,而這一因素會導致教師下意識的為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事實上,只有學生自主的探究相應的學習課題,才能夠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一定要注意鼓勵學生積極的進行提問和質疑,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存在有哪些不足,并且針對于這些不足來給予解答。
例如,在西師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了解從加減乘除到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在本章的學習中,學生可能因為難以分辨運算律進而導致相應的運算過程出現差錯。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必立馬給予學生以糾正,而是可以嘗試將正確答案寫在一旁,由學生自主反思自己的計算步驟存在有哪些問題,在學生進行了一定的思考與探究,并且可能得出最終答案以后,教師則可以結合學生的推導過程來進行完善與提高,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間來探究相應的思考問題,同時也能夠通過引導來了解學生存在哪些不足并予以解決。
三、針對性引導,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發(fā)展、進步的階段,而他們本身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性往往也較大,那么針對于學生的學習特性,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一定要注意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面對著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教師一定要給予他們相對應的引導與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全體學生的有效發(fā)展。而如何做到有針對性的開展引導則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這需要教師擁有過硬的專業(yè)素質和極強的耐心以及細致觀察的能力,只有隨時跟進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夠保證對于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的了解,而這種分層次的教學也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有關于“三角形”的學習中,學生并不是初次接觸的圖形,例如在三年級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三角形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圖形,教師可以嘗試帶領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形成對圖形的基本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的來探究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可能存在的性質。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直角、銳角、鈍角的概念可能相對不太清楚,尤其是三角形本身的內角和為180度,那么基于這一情況,教師則可以針對于學生的誤區(qū)和知識盲區(qū)來給予針對性的解答方式,以此來保證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和進步。
四、拓展性引導,促進學生發(fā)展
在分層次進行引導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拓展相應的課題,尤其是針對于課堂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基礎較為扎實的課堂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拓展的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框架,教師可以有效的利用這種擴展性的引導來鼓勵學生積極發(fā)現與探究,尤其是在目前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探究,通過這種方式來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例如,在西師版小學三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計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給學生講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后,針對于基礎較好、有需求的學生,教師可以嘗試利用切割法來為他們進一步展示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較重,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來給學生拓展新穎的定理或是計算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首先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通過有目標、有針對性地拓展教學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針對于小學數學這一基礎階段,教師需要明確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奠定學生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這要求教師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來參與課堂學習,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能力。而引導的方式以及關鍵點各有不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給予其針對性來開展引導,而面對的小學生可能出現的大量的問題或是疑惑,則需要及時地給予答疑解惑,通過這種方式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參考文獻:
[1]陳欽瑜.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