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柳
摘 要:教案的編寫應以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為依據,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具體規(guī)定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發(fā)展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合理地組織教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要面向大多數學生,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科追隨者,使全體學生都能受到關注、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優(yōu)質;教學;契合;躍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11-0048-02
寫“好”教案,有兩層涵義:一是寫了教案才能進得課堂;二是寫的教案是優(yōu)質的。
筆者認為編寫教案是教學設想最后的酌定過程,沒有這個過程,教師是不可能自信地站在課堂上的,所以寫了教案才能進得了課堂。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備課和教學設計階段就力爭做到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教育學指出青年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專家型教師的教學設計區(qū)別在于一個關注自我和情境,一個關注是學生。而學生又有理解力、接受力、探究力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從這個角度來說,筆者認為教師的教案內容需是躍動的、富有預設性的。不能將其設計成只屬于教師自己的桃花源。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就像好裁縫——“會量體裁衣的裁縫才是好裁縫?!?/p>
教案內容“預設”和“預計”相輔相成,是動態(tài)式的。如果教案只是預設了課堂中將要發(fā)生的教和學,那么在教學中,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答案不相符,教師就會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和自己保持一致。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則在這“完滿教學”的表象中被忽略、被漠視、被扼殺。所以教案設計要關注課堂教學在師生交往、生與文本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可能的動態(tài)及其處理辦法,還要為動態(tài)生成預留。比如《秋聲賦》教案:對文本初讀、再讀、品讀、美讀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解讀是預設的;品讀什么、研讀什么是預設的;怎樣給課堂生成預留是預設的;但在完成每一環(huán)節(jié)的目標時,可能出現的動態(tài)生成是需要預計的。比如研讀環(huán)節(jié),預計在學生和文本的直接對話中會把第二段“靜思”理解成“悲秋”,那么應該怎么引導?預計學生不能關注到文本中對秋聲的描摹,應該怎么處理?處理完這個環(huán)節(jié)怎樣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甚至預計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并且預設評價語及教師需要精彩講析的內容等等,所以教案就應預備學生的動態(tài)而呈現動態(tài)的特點,它不是“死案”,我們也絕不能照本宣科。
教案應該是“躍動”的還體現在它由紙質的內容一躍成為課堂上的“腹案”。 其實我們都能感受到上課不用講稿的教師課前熟悉教材、備課寫教案的工作是花了大氣力的,因為他已經把教案完全融匯在自己頭腦里、成竹在胸,可以游刃有余地教與學,隨著課堂的動態(tài)進行提取和變化,更有在課堂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心”的教案。例如: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單元《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筆者的既定目標是1.理解句意文意、把握文章主旨;2.聯系對生命、生活的認識,談談這篇短文給你的啟示。重點班學生在句意文意理解上基本沒有問題,所以初讀:讀準字音;再讀:讀懂主旨。但是普通班的學生顯然在文句理解時遇到較多困難,那么必需先要完成第一個學習目標“理解句意”,所以初讀:讀準字音;再讀:理解句意文意。在學習《勸學》時,雖然這是一篇文言文,但文體明確、文字簡潔。第一、二、三段在文意文段內容把握上,學生沒有問題,但是到第四段,文字表面意思容易理解,但學生不知道怎么概括文段內容,所以學習難點明確要從第四段入手,通過師生合力逐字逐句翻譯,最后問題迎刃而解。
教案是躍動的,一個優(yōu)秀教案的誕生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經過反復實踐、不斷改進才形成的。教育學指出:教師撰寫教案還包括對課堂教學的重新審視、反思和提升,這是對教學程序、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進行整理和再提高的過程。其實就是要求教師既要動筆于課前,又要記載于課后。記載課堂上或課后的感受體會啟發(fā)等。如:課前設計的教學步驟是否合理;教學目的是否達到;課堂上有什么意外情況,其原因是什么、該如何解決、有哪些教訓、哪些經驗等,寫好教學后記有利于積累資料,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機智。筆者認為這樣的教案不僅為自己施教提供了依據,而且也為日后的備課活動提供了借鑒。例如:在《登高》這首詩教學過程中的“品讀:緣情選景 借景抒情”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問題并布置任務:“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情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下面大家出聲地自讀,邊讀邊做批注,試著讀出其中蘊含的情感?!边@應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但很顯然課堂氣氛并沒有被掀起,原因在于學生并不明確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其實這一環(huán)節(jié)這樣設置源于在學習《秋興八首(其一)》時,就是教師帶著學生賞讀情景交融的手法,這一節(jié)課就希望學生自己去品味,結果缺少了教師的提示語,而直接將“一切景語皆情語”拋出,所以學生云里霧里了。沒有鋪設好“臺階”讓學生們直接往上蹦,結果就是費勁兒不討好。于是筆者在課后進行了相應反思:學生在“品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之所以沒能跟上預設,是因為教師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臨時搭建“臺階”,扶學生一把,而是硬生生地推著學生向前跑,最后的結果就是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學生欲說無話,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死板地去執(zhí)行之前的教案,而應該用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在這樣重新認識的基礎上,筆者又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相應的改進,既是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又是一次自我的提升。
教案,當你懷揣著它走進課堂,它會隨著學生的心理需求而躍動,當它的節(jié)律和學生的心理契合時,這份教案就成功地幻化為一種理念和智慧,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因為躍動的教案傳承、創(chuàng)新和超越,從而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