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矛
關(guān)鍵詞:《金色花》;文本解讀;新視角;教學設(shè)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010X(2018)11-0056-03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被編入部編本教材七年級上冊的課本中,從表層的文字內(nèi)容來看,《金色花》描寫了詩人將自己想象成金色花的孩子,孩子和母親嬉戲玩鬧的場景,大多教師在對該文進行解讀時,是站在孩子的視角,從孩子的想象出發(fā),分析孩子與母親的形象以及母子之間融洽的關(guān)系與動人的愛,還有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基于這樣的理解,教師的教學設(shè)計則多是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悟情感。但這樣的解讀方式與教學設(shè)計并未將泰戈爾此首散文詩背后震撼人心的力量真正釋放出來,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對該作品有更深層次的把握與理解,從而在教學設(shè)計中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魅力。
一、轉(zhuǎn)換視角解讀文本
初讀文本之時,或許有三個問題會使讀者感到困惑,一是課本旁批中的問題:“我”變成一朵金色花,跟媽媽玩起“躲貓貓”,只是為了好玩嗎?二是文中的媽媽為何只在一開始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而之后卻又好像不急著尋找孩子了呢?三是文中的最后一句話“‘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保颂幍摹澳阃摇痹撊绾卫斫??而這句話又究竟是誰說的?若我們試著轉(zhuǎn)換視角,從這三個問題出發(fā),也許就能夠找到解開整首詩秘密的鑰匙。
現(xiàn)有的解讀幾乎都是由孩子角度出發(fā),認為是調(diào)皮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在母親周圍玩鬧,而這個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則是孩子的天真活潑、母親的溫柔慈愛以及母子之間深深的愛。其實,我們不妨轉(zhuǎn)換視角,大膽想象——或許文中的“孩子”根本是不存在的,而是一位母親把金色花想象成了自己的孩子:
看到長在高枝上的金色花在風中搖擺,又在新葉跳舞,我不禁想到,這金色花就像是我的孩子呀。
我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那金色花便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的孩子會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我工作。
當我沐浴后,濕發(fā)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走到我做禱告的小庭院時,我會嗅到花香,那是我的孩子特意為我送來的。
當我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樹的陰影會落在我的頭發(fā)與膝上,我的孩子便會投小小的影子在我的書頁上,正投在我所讀的地方。
我的孩子還會暗地偷笑,猜我是否知道這便是我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當我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那金色花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真正成了我的孩子,求我講個故事給他聽。
我會故意問他“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边@就是我和我的孩子那時要異口同聲說的話了。
轉(zhuǎn)換視角理解文本后,上文提到的三個問題的答案便十分明朗了:若站在母親的角度,那么孩子變成“金色花”就絕不是僅僅為了好玩,我們可以感受到,躍然于紙上的是一位典型的帶有東方色彩的母親形象。當一位女性成為母親后,她的情懷與愛是充滿整個世界的,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她的孩子;而母親后來不急著尋找孩子則是因為,是母親將金色花想象成了自己的孩子,金色花就是母親的孩子,而金色花又是時時陪伴在母親身邊的,因此母親并不需要去尋找孩子;散文詩最后一句“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不是“我那時要說的話”,也不是“你那時要說的話”,而是“你同我”一起說出的話,因為母親一直知道,金色花就是自己的孩子,這其中表現(xiàn)出的是母子間的默契。其實,這位母親也許并不是某個人的母親,某種意義上,她是世界的母親,是真正的母親,這其中反射出的是博愛情懷,是東方的智慧;進一步分析,這首散文詩不僅僅贊頌了母愛、贊頌了博愛精神,也謳歌了生活,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傳遞著深厚的情感。
二、基于文本解讀的教學設(shè)計
新視角的文本解讀也許能夠為語文教師的教學設(shè)計帶來新的靈感,筆者認為《金色花》的教學設(shè)計應當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朗讀指導
散文詩不像詩歌那樣分行與押韻,在內(nèi)容上跳躍性不大,語句間連接在一起,是以散文形式呈現(xiàn)的,但散文詩也同樣具有詩的情緒與想象。要體會詩的意蘊,朗讀是一種有效途徑,因此《金色花》的教學設(shè)計中應當將朗讀指導作為教學重點。需要注意的是,朗讀指導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范讀,沒有范讀的朗讀指導是沒有價值的,教師的范讀能夠使學生在理性認識之外有更多的感性體會,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例如在讀到“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币痪鋾r,在“你會嗅到這花香”后做停頓,不需告訴學生這里具體要停頓多久,只要告訴學生,這里的停頓是為了給聽者想象空間,讓讀者感覺到自己也能夠嗅到花香,如此學生便了解到朗讀中停頓的意義,甚至可以舉一反三;再比如讀到“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的影子嗎?”一句時,“又”字需要重讀,教師不必直接向?qū)W生強調(diào)此處需要重讀,而是在范讀時將“又”字稍稍拉長,這樣學生便可以感受到教師雖然是輕輕地讀,但也對“又”加以了強調(diào)與突出,從而便可體會到語句中哪些地方應該重讀以及如何重讀。范讀能夠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使他們得到更有效的朗讀指導。
(二)問題探究
上文提到的三個問題也應當成為《金色花》教學的重難點。目前的教學設(shè)計中,教師為學生設(shè)置的問題往往缺乏挑戰(zhàn)性,常常是一些簡單的、淺層的、學生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問題。而要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生需要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提高。針對《金色花》這篇課文,對于以上三個問題,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盡可以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關(guān)于上文解讀中提到的視角轉(zhuǎn)換,對于初一的學生可能在理解上會出現(xiàn)困難,但關(guān)鍵在于,教師自身一定要首先對文本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不直接向?qū)W生闡述自己的解讀,而是結(jié)合三個問題,向?qū)W生提示可能是孩子變成了金色花,但也有可能是金色花被想象成了孩子,如此便為學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與思考的空間。
(三)板書設(shè)計
很多教師在分析文本時,會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概括,之后將其設(shè)計在板書中,事實上,與其將經(jīng)過提煉總結(jié)的詞語寫在板書中,不如用課文中的原字原句。比如《金色花》一文中,母親的形象是從幾個場景描寫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課堂上進行分析時,教師可能會引導學生概括出溫柔、慈愛等詞語,而這些詞語只通過口頭表達即可,教師板書出來的可以是在原文場景描寫中出現(xiàn)的沐浴、禱告、讀《羅摩衍那》等內(nèi)容,學生看著這些詞語或短語,可以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課文內(nèi)容,從而想到母親的形象,這能夠使學生有更強烈的畫面感與情景感。與直接板書出形容詞相比,這種形式的板書更有意義,文本的原字原句能夠使學生隨時回到課文,為學生留下記憶的痕跡,隨著講解的逐漸深入,順著板書上的幾個記憶點,學生甚至可以在課上就將全詩背誦下來。此時的背誦可以少字漏字、可以不流暢、可以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因為這時的背誦是學生帶著自己的感觸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另外,對于《金色花》課文中出現(xiàn)的《羅摩衍那》,很多教師不會將其作為一個知識點,更不會將其寫入板書,最多結(jié)合課下注釋進行一帶而過的解釋,而筆者認為,“羅摩衍那”一詞應當被寫入板書,教師可以不對這部作品進行過多講解,但將其板書出來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隱約感受到這部作品的特殊性及其對印度人民的重要意義。“羅摩衍那”對于一節(jié)課的學習、對于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或許不是一個重要的詞語,但卻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詞匯,從這個角度看,將“羅摩衍那”一詞寫入板書是有意義的;此外,板書內(nèi)容還要顧及到基礎(chǔ)知識,比如《金色花》中出現(xiàn)的“匿笑”一詞,教師除了強調(diào)讀音與詞義之外,有必要將“匿”字板書出來,讓學生清晰這個字的筆順。
對于《金色花》的重新解讀以及對教學設(shè)計的分析,是希望從新的視角在文本解讀及實際教學中給語文教師以更多的靈感與參考。更為重要的是,每位語文教師都應認識到,能夠接觸到世界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并且深入地走進這些文本,是語文教師獨享的幸運與幸福。對于教材中的文本,語文教師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研讀,要去傾聽文字背后心靈的聲音,而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能夠從作品中感受到的也會逐漸增多,因此對于很多語文教師來說,雖然一些作品已講授過多遍,但仍是常讀常新的,我們應當把自己在文本閱讀中產(chǎn)生的感觸帶進課堂、帶給學生。語文教師在將一篇課文講授給學生之前,自己應首先強烈地被這篇文章征服,只有這篇課本打動了教師、影響了教師時,教師才能帶著對課文本身的情感走上講臺,才能夠帶著學生受到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