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熙
摘 要:農村寄宿制小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評價應該重過程、重多元、重整體。評價重過程——“結果”“過程”兩相宜,評價重整體——天光云影共徘徊,評價求多元——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此促進小學生生活習慣的根本好轉。
關鍵詞:寄宿生;生活習慣;評價體系;重過程;重多元;重整體
新的時代背景和農村寄宿制學校視角下,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發(fā)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獨特性和多元性。既然強調這一點,那么,單一的、單薄的評價就是不可取的;僅僅從暫時的結果,僅僅從一個側面,僅僅從一種評價機制去衡量學生,顯然就是不合適的。特別是評價小學生的生活習慣等這些看不見的非智力因素時,更應重過程、重多元、重整體。
一、評價重過程——“結果”“過程”兩相宜
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從寄宿的那一天起,就面臨著新的適應、改變、突破,這意味著一切都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路上的風景更精彩,生命成長的過程、當下的遭遇和價值更重要?;诖?,教師的評價也不應拘囿在所謂的“盡頭”和所謂的“結果”上,而應在一個更為活泛的領域內注重過程。只有注重過程,才能給孩子們習慣以矯正的機會,給內心以豐富的機會,給心靈以凈化的機會。對于生活習慣尚未定型、心智尚未成熟的寄宿制小學生而言,“注重過程”和“注重路上”意味著“精神上的潤澤”[1],意味著好習慣、好文明和高素養(yǎng)在孩子們血脈深處的積淀、浸潤和滋養(yǎng)。
比如,就宿舍衛(wèi)生而言,剛入校的學生肯定不會打理衛(wèi)生:床鋪上東西亂堆、床底下臭襪子亂扔、衛(wèi)生潔具和垃圾用品混淆……所有這些不正在形成之中,不正在“路上”嗎?基于此,我們不是指名道姓地開“批斗會”,而是“放長線釣大魚”,特別注重過程性評價。
所有這些都是過程,都是“正在進行時”,都正在“路上”。對此,教師的評價應該指向過程而非結果:“我相信你一周之后就能改掉不刷牙的習慣。”“一兩次亂扔襪子不要緊,千萬不能有第三次啊?!薄拔蚁嘈拍阋院笠欢〞袷貙嬍夜s,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的評價不在于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習慣如何,而在于以后習慣一點一滴的養(yǎng)成,在于孩子們習慣責任感的喚醒,在于動態(tài)性、過程性、變化性的追蹤。
二、評價重整體——天光云影共徘徊
我們必須確立一個更加周全和成熟的評價理論視域,以期能夠滋養(yǎng)出具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群體。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年齡在6—12周歲,年齡差別大,部分孩子存在一些生活陋習,只要他們改正的態(tài)度堅決,并且他的整體品性不錯,這樣的孩子不能一棍子打死。整體上、全方位、根子深處定位一個人,應該成為教師評價體系中必須堅守的一個底線。評價一個剛剛入校的寄宿生,一定不能缺少這樣的視域。
應該注重“知行結合”的評價。所謂“知”,就是引領孩子們知道好的生活習慣是什么——比如就飲食習慣而言,不亂倒食物、不挑食、不插隊、不亂擺碗筷……所謂“行”,就是看孩子們的實際行動—孩子們在實際的生活中,是否讓良好的生活習慣時時刻刻活在心中,墻上的“習慣養(yǎng)成規(guī)則”是否“活”起來,融進一個個孩子的靈活和行動里?等等。
所有這一切評價體系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整體的。如:生活常識掌握情況,每月達標進步情況,好習慣遵守態(tài)度情況,實際行動情況……教師可以將“生活習慣最佳遵守者”拍照,存入電腦,并配上文字、插畫和動畫背景,加以說明孩子們的良好生活習慣慢慢形成的過程、軌跡和歷程,曬到朋友圈中讓更多的人一睹為快。這樣的溫暖、整體、有情有義的評價,換來的不僅僅是溫馨、不僅僅是分享、不僅僅是快樂,而且也是互相激勵、互相借鑒、互相提高。
三、評價求多元——千樹萬樹梨花開
設想一下:每一次評語都是“優(yōu)秀、良好、較好”,或者每一次都僅僅給寢室發(fā)流動紅旗,或者每一次評價總是由老師掌握著“蓋棺論定”的霸權,是不是有點重復單調?是不是有點不夠人性化?是不是有點落伍過時?基于此,我們應該搭建多個“軌道”、多扇窗戶、多維立體平臺,倡導多元互動的評價方式。
比如,可以創(chuàng)設師與生、生與生等都可參與的評價體系,以此創(chuàng)設動態(tài)評價的一泓“活水”;創(chuàng)設由短信、QQ群、微信群、校訊通等交流平臺等組成的成長空間,注重“點對點、一對一”的溝通和評價,使評價朝著多元化的方向挺進。
又如:我們利用“班級優(yōu)化大師”軟件綜合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建班級“群”,班主任、學科教師、生活指導教師、學生可隨時進群評價,評價范圍設定在“課堂表現(xiàn)、文明禮儀、安全常識、寢室生活習慣、飲食衛(wèi)生習慣”等內容,用“表揚”和“待改進”內的子項進行日評、周評、月總結,各班將自動生成的月匯總表報教導處,分析班級學生生活習慣的表現(xiàn),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了小學生生活習慣的根本好轉。
再如:通過“把‘良好生活習慣做成文明棋”的方式評價學生:把孩子們自己制定的“生活習慣”做成文明棋,經常下一下,看看進入棋盤上“獎勵”的棋子有多少,進入到棋盤上“懲罰”的棋子有多少,并充分說明理由。比如“主動打掃寢室衛(wèi)生”進2格,“文明禮貌好”進1格,“不刷牙”退一格,“亂扔垃圾”退回起點……這樣的動態(tài)棋盤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出來,在總結提升中強化生活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
“學生評價的體系,才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fā)前進的‘泵”。[2]如何才能讓評價成為“激發(fā)前進的泵”,在于過程性評價、整體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都應“以生為本”,都應基于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真實特點而展開。評價方式愈注重過程,愈能促進孩子們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評價方式愈注重整體,愈能在發(fā)現(xiàn)孩子們多個“閃光點”的同時,促進“灰暗點”的轉化;評價方式愈注重多元,孩子們的良好生活習慣愈能得到多方面的強化與持久鞏固。
參考文獻:
[1]樊吉福.慢教育,一個神圣的隱喻[J].中小學德育,2015,(2):86.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