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泉 鄧生玉 王桂權 姚長義
【摘要】 目的 研究顯微手術治療鞍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及影響復發(fā)的因素。方法 60例進行顯微手術治療的鞍旁腦膜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治療效果、病理等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全切除Ⅰ級與Ⅱ級患者49例, 占比81.7%;未全切除Ⅲ級患者8例, 占比13.3%;未全切除Ⅳ級患者3例, 占比5.0%。其中有40例影響到海綿竇, 有22例進行全切除。全切除Ⅰ級與Ⅱ級患者術后效果良好46例, 占比93.9%(46/49);未全切除Ⅲ級與Ⅳ級患者術后效果良好2例, 占比18.2%(2/11);全切除患者術后效果良好率優(yōu)于未全切除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進行隨訪, 6例死亡, 其中4例死亡原因為腫瘤復發(fā);對其余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定, 分值均在60~100分, 平均生活質量評分為(90.2±2.07)分, 其中46例優(yōu)秀, 8例良好。術后出現動眼功能障礙、三叉神經功能障礙、癲癇、輕偏癱患者分別為18、12、9、17例, 且其中有4例未能完全恢復。全切除49例患者中10例復發(fā), 其中腫瘤影響到海綿竇4例;部分切除11例患者中3例復發(fā), 其中影響到海綿竇1例。結論 在對鞍旁腦膜瘤患者采取顯微手術治療時盡可能選擇全切除手術治療, 其復發(fā)率較低, 手術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但引起復發(fā)的因素多樣化, 有待深入探討。
【關鍵詞】 顯微手術;鞍旁腦膜瘤;臨床效果;復發(f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028
腫瘤基底在鞍旁的腦膜瘤稱為鞍旁腦膜瘤, 前床突、海綿竇、蝶骨嵴內測均為其起源部位。鞍旁腦膜瘤對于顱底動脈來說會出現包裹、粘連、推擠等, 該疾病與多種神經如視神經、動眼神經等密切相關, 因此針對其展開有效治療意義重大, 但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 腫瘤切除手術治療難度較大[1-3], 進行手術時容易造成神經功能上的障礙, 嚴重的情況下極易造成死亡, 并且目前還無法做到全切除、無復發(fā)、高生活質量, 其效果及影響因素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過對進行顯微手術的鞍旁腦膜瘤患者來進行臨床效果的探討以及分析其中影響復發(fā)的因素,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進行顯微手術的鞍旁腦膜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表現出視力下降、頭痛、癲癇等癥狀, 其中男43例, 女17例, 年齡9~75歲, 平均年齡(40.8±12.7)歲, 腫瘤直徑10~105 mm, 腫瘤位于鞍結節(jié)20例, 位于海綿竇11例, 位于前床突11例, 位于后床突和上斜坡交界16例, 位置不明確2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實施麻醉后展開顯微手術進行腫瘤切除, 具體步驟為運用頭架進行固定, 患者頭部保持20°后仰, 向著病變對側進行15°旋轉, 讓額葉腦組織前顱窩底往后墜落, 但不能過度牽拉額葉底面, 進行鞍部探查, 視角位于手術視野正中央, 按照腫瘤的大小、形態(tài)、發(fā)展趨勢等, 進行右額開顱、雙額開顱、患側翼點入路的選擇。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腫瘤切除程度、死亡情況及生活質量、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復發(fā)情況。生活質量評定參考文獻[4]。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腫瘤切除程度 全切除Ⅰ級與Ⅱ級患者49例, 占比81.7%;未全切除Ⅲ級患者8例, 占比13.3%;未全切除Ⅳ級患者3例, 占比5.0%。其中有40例影響到海綿竇, 有22例進行全切除。全切除Ⅰ級與Ⅱ級患者術后效果良好46例, 占比93.9%(46/49);未全切除Ⅲ級與Ⅳ級患者術后效果良好2例, 占比18.2%(2/11);全切除患者術后效果良好率優(yōu)于未全切除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死亡情況及生活質量 術后進行隨訪, 6例死亡, 其中4例死亡原因為腫瘤復發(fā)。對其余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定, 分值均在60~100分, 平均生活質量評分為(90.2±2.07)分, 其中46例優(yōu)秀, 8例良好。
2. 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術后出現動眼功能障礙、三叉神經功能障礙、癲癇、輕偏癱患者分別為18、12、9、17例, 且其中有4例未能完全恢復。
2. 4 復發(fā)情況 全切除49例患者中10例復發(fā), 其中腫瘤影響到海綿竇4例;部分切除11例患者中3例復發(fā), 其中影響到海綿竇1例。
在臨床神經外科中, 腦膜瘤的治療受到極大的重視, 對其進行治療時, 醫(yī)生常選擇進行徹底切除治療, 只有少數會選擇在展開保守性治療后進行常規(guī)放療。治療的選擇主要在于限制的因素, 在腫瘤切除的過程中侵犯患者海綿竇作為其中一種限制因素, 若神經血管與腫瘤具有不夠緊密的粘連時, 可選擇徹底切除治療, 反之則需選擇保守性治療, 避免損傷到患者的神經功能[5-7]。選擇的手術方法不同, 其治療效果不同, 并且在手術過程中常出現許多影響因素, 包括腫瘤的切除情況、大小、是否影響到海綿竇等[8-10]。
本研究就顯微手術運用于鞍旁腦膜瘤患者中, 結果顯示:全切除Ⅰ級與Ⅱ級患者49例, 占比81.7%;未全切除Ⅲ級患者8例, 占比13.3%;未全切除Ⅳ級患者3例, 占比5.0%。其中有40例影響到海綿竇, 有22例進行全切除。全切除Ⅰ級與Ⅱ級患者術后效果良好46例, 占比93.9%(46/49);未全切除Ⅲ級與Ⅳ級患者術后效果良好2例, 占比18.2%(2/11);全切除患者術后效果良好率優(yōu)于未全切除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進行隨訪, 6例死亡, 其中4例死亡原因為腫瘤復發(fā);對其余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定, 分值均在60~100分, 平均生活質量評分為(90.2±2.07)分, 其中46例優(yōu)秀, 8例良好。術后出現動眼功能障礙、三叉神經功能障礙、癲癇、輕偏癱患者分別為18、12、9、17例, 且其中有4例未能完全恢復。全切除49例患者中10例復發(fā), 其中腫瘤影響到海綿竇4例;部分切除11例患者中3例復發(fā), 其中影響到海綿竇1例。
綜合上述, 針對于鞍旁腦膜瘤患者進行治療時盡可能選擇全切除術, 并積極展開術中及術后觀察, 采取及時有效的放療措施, 以減少復發(fā)的出現。
[1] 楊富強, 史瑞娜, 林貴軍. 顯微手術治療鞍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及遠期復發(fā)研究. 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4, 6(6):53-56.
[2] 袁盾, 劉定陽, 袁賢瑞, 等. 鞍旁腦膜瘤顯微手術療效及遠期復發(fā)分析. 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3, 38(7):699-703.
[3] 郭金滿, 胡火軍, 王雄偉. 鞍旁腦膜瘤顯微手術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現代預防醫(yī)學, 2012, 39(8):2105-2107.
[4] 張健, 費昶, 衡雪源, 等. 腦膜瘤級別及其臨床特點.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1, 27(12):1244-1246.
[5] 方園, 王魯平, 張玉萍, 等. 惡性腦膜瘤7例臨床病理學分析. 診斷病理學雜志, 2013, 20(1):4-8.
[6] 毛仁玲, 張法永, 高幸, 等. 脊髓神經鞘瘤微創(chuàng)小椎板切除術45例分析.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2015(1):46-50.
[7] 李軍, 沈毅, 吳逸群, 等. 顱頜面切除術治療累及顱底的口腔頜面-頭頸部腫瘤-單中心10年回顧性研究. 中國腫瘤臨床, 2015, 42(16):796-802.
[8] 劉定陽. 鞍旁腦膜瘤顯微手術治療預后、復發(fā)及相關因素分析:附134例病例報告. 中南大學, 2010.
[9] 吳文霄, 王軍, 王運杰, 等. 鞍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 臨床醫(yī)學, 2008, 28(4):4-6.
[10] 張敬泉, 李勁松, 陳堅. 鞍旁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 新醫(yī)學, 2011, 42(5):298-301.
[收稿日期: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