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雯
摘 要:本文針對漢字文化在小學漢字文化教學中的滲透的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其進行探討:首先分析當前小學漢字教學的現(xiàn)狀,其次闡釋漢字文化在小學漢字教學中缺失的原因,最后在上述二者的基礎上,指出漢字文化與小學漢字教學融合的具體途徑。以期為行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漢字文化;漢字教學;教學現(xiàn)狀;滲透途徑
眾所皆知,文字作為各民族傳遞文化、記錄民族歷史與展現(xiàn)民族特色的重要工具,它與文化發(fā)生,發(fā)展密不可分。而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符號,更是如此。漢字記錄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fā)展過程,與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相輔相成,他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產物,而且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我們能夠通過漢字來繼承古人遺留給我們的文化財產。也正是由于漢字在中國文化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漢字文化與小學漢字教學的相互交融的趨勢是勢在必行的。但是,就目前小學漢字教學的情況而言,對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及其本身意義的發(fā)展、演變卻少有涉及,不利于漢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當前小學漢字教學的狀況
每個漢字都有其具體的含義,并且它背后也藏有一定的文化含義及價值。尤其是對于語言文字工作者來說,每個漢字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命。但是就當前我們大多數(shù)人對于漢字的態(tài)度來看,我們往往將漢字作為日常表達的工具,而由此也忽視了漢字所承擔的文化意義。現(xiàn)在所選用的有針對性的漢字教學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拆部件識字法;第二種方法是趣味識字法。其具體情況如下:
首先是拆部件識字法。從本質意義上來說,這種方法其實是有利于學生學習漢字的。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在漢字教學的過程當中使用這種方法時,缺少與此相對應的形體理論結構,對漢字結構進行暴力拆分,拆分也相當隨意。雖然指導學生對這個字有所認知,但實際上卻破壞了學生對該字的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也不翼而飛。
第二是趣味識字法。這種教學方法生動活潑地向學生們展示了漢字的趣味性,編成趣味兒歌更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增強教學效率。但是單從這一方面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從漢字教學發(fā)展的長遠角度來看,顯而易見的是,他為了發(fā)掘漢字的趣味性,而一味地將所有漢字變成趣味兒歌,不僅忽視了漢字的文化含義,同樣也破壞了漢字的文化底蘊。
二、小學漢字教學中缺乏漢字文化融入的原因
小學漢字教學中缺乏漢字文化融入的主導原因是,相關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自身所儲備的漢字文化知識十分缺乏,嚴重影響了實際教學的正常進程。除此之外,當前固有的應試教育體制所導致的課時制度以及考試制度都大大影響了教師上課的教學內容,引領教師的上課方向,這也是小學漢字教學中缺乏漢字文化融入的間接原因。
其次,從大局上來看,小學漢字教學中缺乏漢字文化融入,大體是因為近代以來中國學習西方近代知識體系,將西方科學理性的思想引入中國。中國近代發(fā)展以來,致力于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建立起屬于中國的西方知識體系。由此,在學校教育的方面,往往重視知識的實用性,而大大忽視了知識背后的文化意義。他們將漢字作為一種工具,作為交流的媒介,忽視文字的文化價值。
三、漢字文化在小學漢字教學中滲透的途徑
薛曉光老師曾說:“我們的識字教學依舊在漢字本體外圍徘徊延誤著,我們的孩子在作業(yè)本上一行行十遍幾十遍地寫,沉湎于筆畫順序上下結構包圍等結構的機械記憶之中,卻不得漢字的魂,不得漢字的神韻、漢字的風骨?!保▍菚匀纾瑵h字文化在小學漢字教學中的滲透,《漢語研究》,2018年21期)對于此,自然要對教學的機械性進行改善,在漢字教學的過程當中融入漢字文化。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就需要從漢字的基本構造出發(fā),了解有關于漢字構造的知識。古代學者認為漢字構造主要遵循六種構造原則,其分別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也就是“以形說義”。教師利用該原則進行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漢字的形體有充分的認知,讓其得以對漢字形體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進而促進學生了解漢字其中的文化蘊含。
其次應該明確漢字區(qū)別于其他語言文字的主要特征——漢字為表意文字。漢字的形體是在依據其產生過程當中的故事、文化、地域等而形成,并持續(xù)應用、流傳。因此,在漢語教學當中滲透文化因素,是其本身的訴求。也是漢語教學過程當中應當遵守的教學原則。同時,漢字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人,青少年有義務學習漢字,在漢字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也是必要之舉。而漢字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使用過程當中,產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具有歷史性和趣味性,因此可以將其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活躍課堂氣氛,避免機械學習模式的出現(xiàn),讓學生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綜上所述,若要將漢字文化與小學漢字教學相融合,不僅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努力,而且還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挖掘文字背后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魏培紅,漢字文化在小學漢字教學中的滲透[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2):75-76.
[2]張遐霞,漢字文化在小學識字教學中滲透的策略研究[J].未來英才,2017(17).
[3]鄒甜,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策略研究[J].寧波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