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穎
[摘要] 目的 探討雙歧桿菌Bb-12治療新生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效果。 方法 將280例確診為喂養(yǎng)不耐受新生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0例。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觀察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每日加用口服雙歧桿菌Bb-12,療程均為1周。比較兩組患兒喂養(yǎng)不耐受有無變化情況。 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腹脹、嘔吐消失、出生體重恢復、體重增長、實現(xiàn)全胃腸喂養(yǎng)各方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 結論 針對新生兒喂養(yǎng)不耐受,與實施基礎療法相比,采用雙歧桿菌Bb-12療法進行治療,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臨床療效更為明顯,臨床指標改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值得推廣。
[關鍵詞] 雙歧桿菌;新生兒;喂養(yǎng)不耐受;腸道菌群
[中圖分類號] R72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1-0043-04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fidobacterium Bb-12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SUI Yi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Huzhou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of Zhejiang,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ifidobacterium Bb-12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Methods A total of 280 neonate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feeding intoleran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basic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urther orally given bifidobacterium Bb-12 daily based on the basic treat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one week. Whether there were changes in feeding intoler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uration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vomiting disappearance, birth weight recovery, weight gain, and total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ere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 of children patients. Conclusion In response to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no adverse reaction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bifidobacterium Bb-12 therapy compared with basic therap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indicators can be greatly shortened. 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Bifidobacterium; Newborns; Feeding intolerance; Intestinal flora
新生兒喂養(yǎng)不耐受是臨床上具有較高發(fā)病率的一類問題,其指的是患兒處于新生兒階段,因為受到缺氧、感染等影響而伴隨紊亂的胃腸功能,致使患兒胃腸動力伴隨障礙,存在喂養(yǎng)困難問題[1],此類現(xiàn)象多見于早產患兒中[2]。早產兒特別是極低出生體重兒由于胃腸發(fā)育尚未成熟,加之胃腸動力、消化吸收功能遠不及足月兒,故極易發(fā)生喂養(yǎng)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xiàn)I)。FI不僅限制了患兒經口喂養(yǎng)的能量供給,且導致早產兒出現(xiàn)宮外生長發(fā)育遲緩。早產兒胎齡愈小,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愈不成熟,吸吮力愈差,由于賁門擴約肌松弛,胃容量小,消化力弱,易發(fā)生溢乳、嗆咳、嘔吐、腹脹、腹瀉,出現(xiàn)喂養(yǎng)不耐受,甚至并發(fā)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3],多方面因素均影響新生兒生長發(fā)育及生存質量。因而,應重視其伴隨的喂養(yǎng)不耐受情況,分析其致發(fā)因素并且在第一時間采取干預措施,從而使其體質得以增強,進而更為健康的成長。最近幾年,喂養(yǎng)不耐受已成為圍產醫(y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2年我院嘗試將雙歧桿菌Bb-12治療法應用于此病治療中,療效確切,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來我院診治的280例喂養(yǎng)不耐受新生兒進行研究,并依據(jù)選擇的療法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實施基礎療法的喂養(yǎng)不耐受新生兒140例為對照組,實施雙歧桿菌Bb-12療法的喂養(yǎng)不耐受新生兒140例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70例,女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70例,最長孕周38周,最短孕周34周,平均(35.10±2.21)周;最大日齡9 d,最小日齡為1 d,平均(4.20±0.77)d;患兒出生最大體重4 kg,出生最小體重2.4 kg,平均(3.3±0.4)kg;107例采取自然分娩, 33例采取剖宮產。
觀察組中,男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71例,女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69例,最長孕周38周,最短孕周33周,平均(34.70±1.77)周;最大日齡9 d,最小日齡0.5 d,平均值(4.10±0.64)d;患兒出生最大體重4.1 kg,出生最小體重2.3 kg,平均值(3.4±0.5)kg;105例自然分娩,35例采取剖宮產。
兩組患兒在性別、胎周、日齡、體重、生產模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養(yǎng)不耐受新生兒診斷標準
(1)進行腸道喂養(yǎng)之后,患兒伴隨有高于3 d的頻發(fā)嘔吐;(2)患兒吃奶量連續(xù)3 d以上不增或者存在減少現(xiàn)象;(3)患兒伴隨胃脹或胃潴留現(xiàn)象(潴留量>前次喂養(yǎng)量的1/3或胃殘留量>2 mL/kg),如果患兒伴隨上述癥狀中的1條或者1條以上則說明患兒喂養(yǎng)不耐受,嚴重者伴隨咖啡狀的內容物抑或大便伴隨隱血陽性等癥狀[4]。
1.3排除標準
(1)伴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遺傳代謝疾病、NEC等疾病的病例;(2)在收集標本過程中的死亡病例及放棄治療者;(3)大便常規(guī)有隱血、白細胞(+),滿足以上1項即排除。
1.4方法
對照組進行基礎療法,對患兒進行常規(guī)保溫,將患兒置于傾斜度為30°的操作臺上,讓其處于仰臥位,結合其日齡通過鼻飼方式喂養(yǎng)母乳抑或配方奶粉,在每次喂奶之前,將患兒胃內殘留的奶量進行回抽,對患兒的胃潴留情況進行及時測定。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療法,給予患兒奶后服用雙歧桿菌Bb-12(科汗森調味劑,8 mL/瓶),每天服用3滴,含有5億CFU雙歧桿菌Bb-12。療程為1周。
1.5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變化,其中包括腹脹癥狀消失時間、嘔吐癥狀消失時間、體重恢復時間、體重增長時間及實現(xiàn)全腸喂養(yǎng)時間。
療效評價標準:有效:患兒嘔吐、肚脹抑或胃潴留的現(xiàn)象大大改善;無效:患兒嘔吐、肚脹抑或胃潴留的現(xiàn)象變化不明顯。有效率=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當P<0.05時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經過治療,對照組107例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有效,33例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無效;觀察組118例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有效,22例喂養(yǎng)不耐受患兒無效;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6.43%,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4.29%,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715,P=0.0023)。
2.2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兒臨床指標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其中觀察組2例患兒出現(xiàn)腹瀉,劑量減半后好轉。
3 討論
喂養(yǎng)不耐受問題在新生兒中常見率較高,也稱之為喂養(yǎng)困難[5],新生兒對喂養(yǎng)的耐受性取決于胃腸動力、酶的消化、細菌定植、激素反應和消化系統(tǒng)免疫力的成熟度等[6]。早產兒的消化功能發(fā)育不完善,黏膜屏障功能未發(fā)育健全,并且胃腸動力相對較差,因此,在喂養(yǎng)不耐受的發(fā)生率中,早產兒明顯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兒。嘔吐、腹脹、胃部殘留奶量過多等這些喂養(yǎng)不耐受臨床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兒對熱卡的吸收及營養(yǎng)攝入不足。從而進一步導致患兒體重恢復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升高,生長發(fā)育相對落后以及存活率大幅度降低等情況[7]。以往使用紅霉素和西沙比利等藥物治療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會出現(xiàn)藥物副作用,且療效不理想,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治療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安全有效的藥物來改善喂養(yǎng)不耐受,盡快達到全胃腸喂養(yǎng)成為早產兒住院期間的主要問題。
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內寄居著大量正常菌群,構成腸道的微生態(tài)體系,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在宿主的營養(yǎng)、免疫調節(jié)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腸道菌群的失調可能導致機體內環(huán)境的失衡[8]。給予一定數(shù)量的益生菌,能維護胃腸道黏膜屏障完整性,抑制腸道菌群移位,產生抑菌物質,調節(jié)宿主免疫功能,能有效減少極低出生體重兒NEC發(fā)病率[9-10]。目前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口服益生菌對改善極低出生體重兒喂養(yǎng)有一定效果。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腸道菌群以雙歧桿菌、乳桿菌等有益菌占據(jù)優(yōu)勢,從而使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保持腸道正常的微生態(tài)平衡。其中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對胃腸健康起著重大作用雙歧桿菌Bb-12屬于動物雙歧桿菌屬的第12 株雙歧桿菌。1983年,Bb-12被收集在Chr Hansen A/S的細胞培養(yǎng)庫中,剛分離出來時被認為屬于兩歧雙歧桿菌?,F(xiàn)代分子分類技術將Bb-12重新歸類為動物雙歧桿菌,隨后又將其列為新品種乳雙歧桿菌,之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乳雙歧桿菌不滿足一類物種的標準,因此又重新將其作為一個亞種納入了動物雙歧桿菌,源自科漢森收集的乳品發(fā)酵劑,被美國FDA認為“GRAS”,于2005年獲得中國衛(wèi)生部新資源證書,2011年11月中國衛(wèi)生部正式批準用于嬰幼兒食品。雖然多年來Bb-12名稱有所變化,但其菌株本身從未改變,是一種過氧化氫酶陰性的桿狀細菌。在臨床上從早產兒到老年人群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就嬰幼兒而言,在2歲前,其腸道菌群均沒有穩(wěn)定下來,只有離乳后菌群才會慢慢平衡,并且,如果飲食習慣以及環(huán)境改變也會對菌群結構造成很大影響[11]。雙歧桿菌Bb-12可以有效地對一些有害菌進行抑制,防止其增殖,并不斷增殖一些有益菌群,對調節(jié)嬰幼兒的腸道菌群平衡有著有效的作用[12]。它參與了宿主的消化、營養(yǎng)、代謝、吸收、免疫及抗感染過程,是宿主免疫的重要因素之一,可防止致病菌或病毒侵害腸黏膜,并能促進腸細胞成熟和新生兒的發(fā)育速度,從而保證腸道健康。雙歧桿菌能通過細胞上的磷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特異性結合,從而占據(jù)腸黏膜表面,形成與腸上皮細胞相連接的細胞微生物膜,構成生物學屏障,阻止各種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雙歧桿菌產生的細胞外糖苷酶,可降解腸黏膜上皮細胞作為潛在致病菌及其內毒素結合受體的復雜多糖,從而阻止?jié)撛谥虏【鷻C體內毒素對腸黏膜上皮的黏附作用。雙歧桿菌細胞內的某些酶,還可將腸內結合狀態(tài)的膽酸分解為游離膽酸,游離膽酸對某些細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將雙歧桿菌Bb-12應用于小鼠中,發(fā)現(xiàn)能夠推進小鼠腸道有益菌的增生,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這個結果與趙勝娟[13]、孟祥晨等[14]的研究基本一致。不論什么原因引起的正常菌群變化,均可能會致使腸道的微生態(tài)失去平衡,進而引發(fā)腸道疾病,因而新生兒如果能夠早將腸道的正常菌群建立起來,就可以使機體的微生態(tài)平衡得以維護,進而使自身的生長發(fā)育得以保證。另一方面臨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社會醫(yī)療資源的大量浪費。在這種背景下,大力提倡使用“綠色”的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兒童腸道疾病,具有更加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腸道菌群定植方面早產兒較足月兒延遲,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可促進早產兒胃腸消化功能的改善和發(fā)育,同時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及優(yōu)化[15]。早產兒吸吮力相對較弱,難以攝入較多奶量,另外,消化道發(fā)育不成熟,也使腸道菌群的繁殖受到影響,而采用雙歧桿菌可以使腸道菌群得以合理調節(jié),進而有效防控腸道感染,因而對新生兒喂養(yǎng)不耐受有著較好效果[16-22]。Rougé C等[23]開展一項極低出生體重兒應用長雙歧桿菌和鼠李糖乳桿菌的雙盲隨機臨床對照實驗,試驗組在生后14 d腸內喂養(yǎng)提供營養(yǎng)占總量50%以上,同時在體重大于1 000 g早產兒,益生菌組全腸道喂養(yǎng)時間縮短,長雙歧桿菌和鼠李糖乳桿菌能改善體重超過1 000 g早產兒胃腸道耐受性。目前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口服益生菌對改善極低出生體重兒喂養(yǎng)有一定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結果發(fā)現(xiàn),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癥狀及體征均有明顯改善,且與基礎性疾病無關,觀察組與對照組腹脹消失時間分別為(2.35±0.52)d、(4.03±0.95)d;嘔吐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2.14±0.61)d、(3.21±0.68)d;恢復出生體重時間分別為(8.42±2.57)d、(11.22±2.15)d;體重增長時間分別為(7.31±2.44)d、(8.22±2.03)d;實現(xiàn)全胃腸道喂養(yǎng)時間分別為(11.59±3.21)d、(13.12±2.74)d;治療有效率分別為分別為84.29%、76.43%,兩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觀察組療法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指標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采用雙歧桿菌療法進行治療,能夠更快改善患兒的臨床指標,同時也有著相對較高的治療效果,臨床療效更為明顯,說明雙歧桿菌Bb-12能縮短早產兒從腸外營養(yǎng)過渡到全胃腸營養(yǎng)時間,促進早產兒胃腸功能成熟,并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治療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療效顯著。本研究在使用過程中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說明其在早產兒應用中相對安全。
綜上所述,針對新生兒喂養(yǎng)不耐受,與實施基礎療法相比,采用雙歧桿菌Bb-12療法進行治療,臨床療效更為明顯,臨床指標改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向寶,黃啟凌,黃金. 莫沙比利聯(lián)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臨床分析[J]. 兒科藥學雜志,2016,22(2):22-24.
[2] 賈立培. 早期微量喂養(yǎng)聯(lián)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早產低體質量兒的喂養(yǎng)不耐受[J]. 兒科藥學雜志,2014,20(4):31-33.
[3] 金漢珍,黃德珉. 實用新生兒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73.
[4] 華玲玲. 微生態(tài)制劑聯(lián)合母乳喂養(yǎng)治療極低出生體重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臨床觀察[J]. 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8):2921-2922.
[5] Paasché S.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reating Clostridium difcile disease[J]. Jaapa,2013,26(8):46-49.
[6] 夏紅萍,朱建幸.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5,30(2):95-99.
[7] 黃綺文,熊佳華,陳少藩. 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J]. 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12):31-34.
[8] 鄧星.亞低溫對腸道細菌移位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5,22(3):183-185.
[9] Hickey L,Jacobs SE,Garland SM.Probiotics in neonatology[J].JPaediatr Child Health,2012,48(9):777.783.
[10] 鄭和娟,薛辛東.益生菌預防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應用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5,30(2):112-115.
[11] 黃瑛,邵肖梅,曾紀驊,等. 新生兒喂養(yǎng)困難與紅霉素促進胃動力研究[J]. 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1):39.
[12] 孫建華,孫宇峰. 雙歧桿菌Bb-12發(fā)酵乳對腸道菌群的調節(jié)功能研究[J]. 黑龍江科學,2013,4(6):30-33.
[13] 趙勝娟,羅紅霞,楊海鶯,等. 雙歧桿菌BBMN01對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08,29(2):394-397.
[14] 孟祥晨,霍貴成. 雙歧桿菌對正常小白鼠免疫調節(jié)及腸道菌群的影響[J]. 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35(4):458-464.
[15] 黃永坤,曹志瑯,楊武,等. 出生早期新生兒腸道雙歧桿菌動態(tài)檢測[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10):938-941.
[16] 張彥萍,潘家華,閔紅. 莫沙比利及媽咪愛防治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療效評價[J].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2,37(7):785-787.
[17] 劉梅. 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新生兒喂養(yǎng)不耐受40例[J]. 中國藥業(yè),2014,23(19):80-81.
[18] 金少娟,許衛(wèi)東,趙青萍. 雙歧桿菌及母乳聯(lián)合應用治療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臨床探討[J]. 中國藥業(yè),2016, 29(12):1770-1771.
[19] 張修俠,潘家華. 早期口服乳桿菌干預嬰幼兒過敏性疾病的療效觀察[J]. 安徽醫(yī)學,2011,32(6):741-743.
[20] 廖鎮(zhèn)宇,黃瑞文,肖艾青. 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防治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療效觀察[J]. 兒科藥學雜志,2013,19(3):9-12.
[21] 莫海蘭,葉青,奉春燕,等. 益生菌輔助腸內外營養(yǎng)改善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臨床研究[J]. 現(xiàn)代醫(yī)院, 2018,18(2):246-248.
[22] 高龍軍,邢子茂,焦德清. 莫沙必利聯(lián)合不同益生菌對早產兒生長發(fā)育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 醫(yī)學綜述,2016, 22(8):1655-1658.
[23] Rougé C,Piloquet H,Butel MJ,et al.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pro-biotics in very-low-birth-weight preterm infants:a 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Am J Clm Nutr,2009,89(6):1828-1835.
(收稿日期: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