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紅萵筍因為莖肥如筍,肉質(zhì)細嫩,味鮮有特殊香氣,深受東南沿海城市喜愛,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條件改善,需求逐步增加,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我鎮(zhèn)2010年由綠涵公司引進,并投入種植和外銷,秋茬當年試種成功,次年在鋼架大棚試種成功早春茬紅萵筍,實現(xiàn)一年兩茬種植。年種植面積3000畝,現(xiàn)就引種紅萵苣栽培技術(shù)總結(jié)如下;
1育苗
我區(qū)氣溫早春較低,早春種植于2月上中旬采取溫室播種育苗。3月下旬移栽。延秋茬6月上旬拱棚育苗,六月底至7月10日移栽。也可6月下旬直播。
1.1整理苗床;做到土細、肥足、墑平、澆足底水。
1.2播種;以稀播為主,畝用種子20-30克播30m2,或100片72穴秧盤育苗,采取裝盤、點種、撒覆蓋土、灑水一體機,該機可根據(jù)生產(chǎn)需要購買160盤或450盤每小時機組。穴盤育苗的種子必須經(jīng)過精選或包衣的精選種子,測試發(fā)芽率98%以上。并提前5-7天小畦分期撒播一定量的種子育苗,穴盤出苗缺苗及時補苗,保證穴盤全苗。
1.3種子處理;種子浸種催芽,先將種子放入冷水中浸泡4-6小時,濾干后用紗布包好保濕并放在冰箱冷藏室低溫催芽3-4天,當有70%以上種子發(fā)芽后即可播種。播種時,先將苗床用水澆透,再將發(fā)芽的種子拌上細土均勻撒播在苗床畦面,播后覆蓋細土0.5-0.8厘米。
1.4苗期管理;整個苗期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需蓋遮陽網(wǎng),3-5天即可出苗,苗齊后及時間苗,保持3-4厘米株距,注意保持苗期濕潤,以培養(yǎng)壯苗為主。25天育苗期,苗齡達4-4.5葉時即可定植。穴盤育苗采用噴灌,每天2-3次,晴天多噴但要注意通風降溫降濕。
2移栽及密度
移栽前三天逐步揭開遮陽網(wǎng)逐步加大通風煉苗,并施一次肥和防治病蟲害的藥劑。整地施1000公斤雞糞肥或1500公斤腐熟牛羊糞+30公斤硫酸鉀復合肥作基肥。起壟覆膜,壟溝寬75-80厘米,壟高25-30厘米。株行距20×25厘米,以1.1-1.3米開廂。移栽密度以畝植7000株為宜移栽時淘汰莖部已膨大的苗秧,以免早期抽薹,定植深度以不埋沒心葉為宜,邊栽邊澆透水或淋定根水。
3田間管理
①移栽成活后兌水澆施0.5%尿素液2-3次,每畝每次施尿素10-15公斤。
②萵筍前期葉片生長占優(yōu)勢,早中耕,中耕時畝施入復合肥40-50公斤,緩苗后施一次有機控釋肥或0.5%尿素液以擴大葉面積,為莖的肥大積累營養(yǎng)物質(zhì)。
③葉片增多呈蓮座狀,莖部肥大加速,心葉與蓮座葉平頭時,應充分澆水,重施速效氮、鉀肥,此時應畝施入20公斤尿素,兌水澆施,或隨水推施。以后注意充分澆水并看苗追施水肥。
④葉面封行后,視生長情況噴施葉面肥,促萵筍葉大,視苗勢生長、天氣等具體情況隔5-7天噴一次,連噴2-3次;同時,早秋萵筍由于天氣溫度過高,易抽苔,須在苗高30cm時葉面噴施多效唑,15g兌水30公斤噴霧(噴時陜走不回頭),氣溫高時3-5天噴一次,氣溫低時7-10天噴一次,連噴兩次。萵筍是以肥大的嫩莖為產(chǎn)品器官的蔬菜,生產(chǎn)上常因管理不善而發(fā)生嫩莖徒長和早期抽苔現(xiàn)象,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zhì)。肥力不足,澆水過多,易形成澇害,生長表現(xiàn)為葉片細小節(jié)間拉長,后期成菜率低。干旱和高溫,嫩莖細弱,莖皮粗厚莖肉品質(zhì)下降。所以還要注意瘦地多施肥、澇地要排水、干旱要灌溉。
4病蟲害防治
4.1霜霉病
萵筍以霜霉病尤為嚴重,主要通過風雨傳播,蓮座期如果多雨氣溫忽高忽低,晝夜溫差大,病害易流行,一般氣溫14-20度,露水大的時候易發(fā)生。
4.2灰霉病、菌核病
近年來,灰霉病在高溫高濕或低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均為高發(fā)病害;菌核病在氣溫5-15℃左右,相對濕度85%以上的低溫高濕病條件下,易于病菌的發(fā)生和危害,兩病害都可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用多菌靈800倍+福美雙800倍液等進行防治。
4.3蚜蟲+病毒病
防好蚜蟲,少得病毒病,用50%抗蚜威2000倍,或者20%吡蟲啉1500倍。
4.4斑潛蠅
用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阿維.殺蟲單1500倍液防治。
4.5霜霉病、蚜蟲、薊馬、菜青蟲、小菜蛾、甘藍夜蛾往往會先后發(fā)生,定植后20天用20%康寬15毫升每畝+5%阿維菌素20毫升每畝+20%噻菌銅60克每畝+杰效利10毫升每畝,注意天氣預報,雨前用藥一次預防病害發(fā)生,雨后復噴一次,防治病害蔓延。
(作者單位:734000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梁家墩鎮(zhèn)農(nóng)技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