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禮
自主管理是指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是學生的自我管理;是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和支持下,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管理自己和班級事務,并成為班級管理主體模式。
自主管理模式包括兩個層次的自主管理:一是指班委會及團委當家作主,共同負責班級管理事務,協(xié)調和促進班級學生實現(xiàn)班級目標過程;二是指班級每個學生都當家作主,按班級要求自行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活動和行為,為實現(xiàn)班級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前者是針對班級的干部而言,后者是針對班級的每個成員而言,但二者都統(tǒng)一于班級組織中。自主管理更強調的是每個學生都當家作主,強調班級學生全員參加,每個學生都是管理者,都是自我管理和班級管理的主體。
一、自主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自主管理模式是突出學生在管理中的自主地位,強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僅要求管理者進行合理安排設置,更需要教育管理實施者運用科學的管理理論制定管理措施,從管理目標到制度的設置到實施都要有嚴格監(jiān)督機制。
1. 自覺形成班級與個人目標
自主管理模式下,班級目標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全體學生經(jīng)過充分議論和商討形成的符合班級成員共同愿望。班級目標包括常規(guī)目標和特色目標:常規(guī)目標指學習、紀律、衛(wèi)生、禮儀、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特色目標是在常規(guī)目標的基礎上由學生自己根據(jù)各自不同的特點、特長制定出不同的目標。自主管理模式更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標,既與班級目標保持一致性又要有自己的特殊性。
2. 自主設立班級管理制度
自主管理模式強調學生通過自己制定的制度來實現(xiàn)自我管理。制度形成過程體現(xiàn)了民主性——在教師建議下由學生自己制定。學生自由討論后,再經(jīng)過全班討論,集中意見,整理歸納,最后再由全班通過。因此它合情合理,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符合班級實際情況,既對每個學生有一定要求和約束,又不會壓制學生個性發(fā)展。
3. 形成自主管理機制
一要班干部競選與輪崗制。通過“競選”的方式形成班級管理機構,讓班內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自愿報名,然后根據(jù)自己要競選的崗位,進行競選演說和答辯,由全體同學投票以確定人選。選擇產(chǎn)生干部既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工作熱情和水平,又有一定群眾基礎和威信,為他們以后在班級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同時競選的過程本身對學生亦是一個鍛煉。班干部產(chǎn)生后要有一定的試用期,使其能夠展現(xiàn)他們的領導、組織才能,同時又不能采用“終身制”,應當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換屆競選,重組班委,輪流執(zhí)政。
二要增設崗位,全員參與。傳統(tǒng)的班委是由少數(shù)人組成的,即使輪崗執(zhí)政,學生當家做主的機會也有限的。為此,要進行改革,通過增設崗位,確保全員參與班級管理。在通常設置的班委、各科代表的基礎上,擴大班委人員,設置助理、干事,另外還設置所謂的寢室長、教室長、門窗長、課桌長等。
4. 自主組織和開展活動
自主管理是指學生對自己和班級活動進行管理,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都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樣,學生就要為活動出點子、出氣力、負責任,還要為活動的順利開展而協(xié)調各種關系。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不僅個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促進班集體的發(fā)展。
5. 自我檢查和評價
管理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檢查和評價的過程。但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是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教師對學生的檢查和評價,而自主管理模式下,檢查和評價變成了學生自己的事情。自主管理模式強調學生不僅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還要有自我監(jiān)督的能力,有反思意識和行為,能對自己行為的好壞、是否達到標準等作出評價。
二、教師在自主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學生的自主管理并不意味著教師不肩負學生管理的責任,教師只要少干涉、多指導。因為學生畢竟年齡較小,他們的能力畢竟有限,不是班級任何事情能解決得了的,特別是一些重大問題還要教師出面與學校、社會、家庭等協(xié)調。
為了促進學生自主管理成為現(xiàn)實,還需要教師轉變學生的傳統(tǒng)觀念,激活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很多的學生認為“管理是教師的事情,學生的任務是學習”“當干部浪費時間”,對此教師應該多做工作,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讓學生明白,人才的素質應該多元化的,立體化的,每個同學都應該學會管理自己和管理別人,把管理能力作為人才應具有的重要素質之一。教師還應該通過向學校申請必要的經(jīng)費等辦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班級事務的具體管理工作,鼓勵他們在班級各種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和評價等過程中以身作則,積極奉獻,展現(xiàn)才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