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宇+管彬堯+牛萌穎
摘 要:常被稱為固定搭配的英語介詞at、in和on用法,都是其各自不同意象圖式在時空語言上的具體表現(xiàn)。研究并分析它們的意象圖式,發(fā)現(xiàn)英漢觀察者的心理對tr與lm的關(guān)系的描述造成不同的影響。
關(guān)鍵詞:空間介詞;時間介詞;意象圖式;固定搭配;隱喻
一、引言
英語介詞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總是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地方,而這也往往被歸結(jié)為英漢文化差異或思維習慣不同而導致的。近些年,從意象圖式角度研究英語介詞在國內(nèi)外逐漸興起,研究者都想解決英語介詞的這些復雜使用情況,其中,比較at, in, on意象圖式的文章較少。Tyler & Evans(2003)通過原型及概念化理論構(gòu)建英語空間介詞的多義性分析模式;Lindstromberg(2010)則系統(tǒng)全面地從意象圖式角度研究并論述了常見的英語介詞,拓展了英語介詞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則從介詞的英漢意義對比角度研究,如藍純(2003)對“上、下”的分析;王寅(2007)等對over,on,“上”的意象圖式的語義分析;李福印(2008)則從一詞多義角度解釋了介詞。武和平、魏行(2007)把“里”“上”和in,on做了英漢空間的認知語義分析;羅瑞秋(2003)則把at, on, in做了較細的認知語言研究,但是這些理論研究并未解釋其常用用法的原因,只是簡單地進行意象圖式分類。李佳、蔡金亭(2008)通過對above, over, under, below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介詞多義中都有核心義。張金生、孫冬陽(2017)則基于語料庫的研究進行了漢英空間介詞“上”和“on”的認知語義對比,并根據(jù)認知語義學理論得出結(jié)論:“上”和“on”是漢語和英語編碼“接觸”意象圖式產(chǎn)生的兩個空間介詞,它們的意義分別呈現(xiàn)為一個結(jié)構(gòu)化的網(wǎng)絡。英語介詞的意象圖式通過隱喻,在語言的使用中衍生出更多的意義及用法,找到它們的意象圖式,并通過相近意義介詞的對比,有助于英語學習及研究。
二、at, in, on的意象圖式
Goddard(2002)提出on的原型意義——簡單接觸+位置穩(wěn)固;Lindstromberg(2010)認為at的意象圖式在于從心理上觀察的tr相對于lm的“縮小”而最終形成了一個點,這個點可能是具體的,也可能是抽象的,這也常常構(gòu)成了tr與lm的精準位置關(guān)系。當tr在lm的內(nèi)部的時候(無論是一維、二維,還是三維的全包含、半包含或者抽象意義上的包含),就形成了in的意象圖式,此時的lm常被看成是容器類物體。在研究順序上,不論是人們先習得空間后習得時間,還是有“時間是空間的隱喻”的認識,亦或?qū)唧w事物的認知先于對抽象的認知,都說明對于這三個介詞的研究論證應是空間先于時間。
(一)at, in, on的空間對比
at, in, on最常見的翻譯為“在……點上”“在……里”和“在……上”,其雖然與漢語有交叉的意義,但不完全相同,往往誤導了漢語學習者。通過三者意象圖式的對比,可解決以下幾個被稱為固定搭配的常見問題。
問題1:為什么at, in, on 都可以修飾the door?
(1)Someone is at the door.
(2)Shes just come in the door.
(3)Oh, the curtain is on the door.
(注:本文所有例句都來源于BNC語料庫)
at the door,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在其心理上不斷把lm縮小,最后形成了一個點,tr和lm所在的位置就這樣明確了,因為此時door的位置是在整個房間的襯托下凸顯出來的一個點。in the door,門被看成是三維的立體的,在門的內(nèi)部。tr(she)投射在lm(door)這個容器里,所以譯成“她剛剛進門”。on the door,則是把lm(door)看成是平面,更凸顯門板,而不是門的位置。tr(curtain)投射在lm的表面上,并構(gòu)成簡單接觸+穩(wěn)定的狀態(tài)。tr對lm的投射方式和最終狀態(tài)以及觀察者的心理都決定了相應介詞的使用,而門本身沒有變化。
與此類似的還有Tyler & Evans(2003)給出的以下例句:
(4)Turn right at George Street and go three blocks.
(5)There is a lot of traffic on this street.
(6)There are several potholes in the street in front of my house.
其中,因?qū)m(street)的凸顯方面不同而出現(xiàn)其與不同介詞的結(jié)合。in the street,on the street雖然都表示“在大街上”,但會導致接受者在頭腦中對其構(gòu)成不同的空間圖式。如(5)中的街道(lm)除了凸顯其是平面外,還使人有寬、平、大的心理感覺;而(6)中的街道(lm)則是作為三維空間的存在,同時也構(gòu)成了窄、深、擠的心理感受;(4)中的lm用at,則凸顯了該街道(lm)是精準的、被縮小了的,因此街道有明確的名字,沒有使用限定詞來修飾street。有門牌號的街道更是如此,如“We live at No 87 Beijing Road”。
問題2:“在太陽下”為什么不是under the sun? 這跟蘋果樹上有鳥、有蘋果有什么聯(lián)系嗎?
(7)It is the picking of the apple on the tree.
(8)…and heard the singing of a solitary bird in the tree outside his window.
(9)Never stay in the sun until your skin goes red -- the damage has already been done.endprint
(10)Whats your name when youre at home?
(11)Their passports were still in the home.
(7)中的tr(apple)與lm(tree)的關(guān)系是接觸+穩(wěn)定的關(guān)系,這是因為tr直接從lm獲取養(yǎng)分,原來二者為一個整體,但之后又以獨立的個體存在,因此on有了“多指樹本身之物的……上”的含義。而(8)中的tr(bird)作為lm(tree)的身外之物,英語觀察者在心理上把lm作為一個獨立于tr的三維立體的容器,認為tr是進入到了lm的內(nèi)部,所以用了in。漢語的觀察者則是在心理上認為,tr與lm只是接觸+穩(wěn)定的關(guān)系,并沒有把lm當成容器。與此類似的還有(9)中的lm(sun)與tr(you)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由觀察者的心理決定。英語觀察者認為lm包含其所發(fā)出的光,由此構(gòu)成了一個巨大的三維空間,tr被lm包含。漢語觀察者則把lm看作是sun本身,與其輻射出去的范圍毫無關(guān)系,只是認為tr與lm是“上下”的關(guān)系,所以常把這種關(guān)系誤用為under the sun(在天底下)。觀察者的心理把lm進行變化,是為了凸顯某方面的重要特征,因此會使用不同的介詞。(10)和(11)中的lm(home)的差異體現(xiàn)在:在(10)中,lm被縮小到一個點,而且是實心的;(11)中的lm卻被看成是容器,tr(their passports)是在這個大容器內(nèi)部的某個位置,并沒有占據(jù)整個lm。
(二)at, in, on的時間對比
時間是空間的隱喻,是指從時間上能夠找到空間的影子,并且這種聯(lián)系是抽象的、概括的、能夠被感知并真實存在的。只有建立在清晰的空間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3:at,in,on所修飾的時間單位體現(xiàn)出怎樣的意象圖式差異?
(12)Im always first in bed at night.
(13)They rang one up in the morning.
(14)And Alwyn has been paid to stay at home on Friday.
(12)中的tr(I)投射到lm(night)上,觀察者把lm無限縮小為時間點。在修飾時間的單位時,只要是能用鐘表表達的時間刻度或者是daybreak, noon, sunset, night(這些時間點會因為季節(jié)或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每天具體的表現(xiàn)仍為具體的時間點)等這樣一閃即過的時間點,都常用at來描述tr與lm的狀態(tài)。然而,像night這樣的時間在鐘表上并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它常指上床睡覺的時間,多數(shù)情況下認為是9:00p.m。(13)中的tr(they)投射到lm(morning)上,lm(morning)被觀察者看作是有長度的時間段,同時具有容器的包含特點。與此相同的時間還有afternoon, evening等,都因為in的修飾而凸顯了它們的容器特征,其由時間的起點至終點的段時間構(gòu)成,morning≈daybreak→noon,afternoon≈noon→sunset,evening≈sunset→night,如圖1所示。
圖1 一天的主要時間圖式
(14)中Alwyn(tr)投射到Friday(lm)上。這種對時間的投射,不能被看成像空間上的投射,而是在隱喻之后的抽象的意象圖式。當lm是與“天”有關(guān)的時間單位時,都用on來描述tr與其的狀態(tài)。“接觸”作為on的意象圖式,其所修飾的時間必須是最基礎的、人類最初接觸并容易感知的。人類最初接觸的時間單位是“天”,是使用太陽計算的最小單位,即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下的那個時間被稱為“一天”。因此,只要是涉及到“某天”的時間,都用on來修飾。此外,一天或一日這個時間單位,兼有時間點或時間段的意義,也可運用其他介詞修飾。這主要是緣于觀察者的心理角度,但隨著個體主觀性的增強,有些表達就因此在群體內(nèi)部約定俗成了。當“天”作為基本時間單位存在后,星期、月份、季節(jié)、年和世紀則都是由“天”構(gòu)成的上一層較大的時間單位,都屬于時間段,所以常用in來修飾。
三、結(jié)語
在英漢互譯方面,英漢介詞不能完全意義地對應翻譯。英漢介詞的使用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者的心理,tr與lm的狀態(tài)以及謂語動詞的施動方式。其外在表現(xiàn)為英國人與中國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方法主要通過完整記住介詞的各個義項,然而在創(chuàng)新使用英語介詞時使用者卻容易誤用。如果能從英語介詞的意象圖式角度,注意到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凸顯lm的某些方面,發(fā)現(xiàn)tr與lm的關(guān)系與漢語不同,那么對漢語學習者來說,英語介詞的學習將會變得容易掌握。
參考文獻:
[1]Goddard, Cliff. On and On: Verbal Explications for a Polysemic Network. Cognitive Linguistics[J].2002,(3):277-293.
[2]Lindstromberg. English Prepositions Explaine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
[3]Tyler, A. $ Evans, A.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Preposition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和英語的空間隱喻[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5]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80-85.
[6]李佳,蔡金亭.認知語言學角度的英語空間介詞習得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8,(2):
185-220.
[7]羅瑞秋.介詞AT-IN-ON的認知語義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3,(2):43-45,94.
[8]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9]武和平,魏行.英漢空間方所表達的認知語義分析——以“里”“上”和“in”“on”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1-5,17.
[10]張金生,孫冬陽.漢英空間介詞“上”和“on”的認知語義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3):45-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