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
摘 要:隨著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崛起與發(fā)展,陶瓷藝術也在發(fā)生著重大的改變。景德鎮(zhèn)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陶瓷業(yè)的發(fā)展中心,因此,本文以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為研究中心,在陶瓷藝術中近年來瓷板畫藝術最能代表這種特殊材質的繪畫藝術,因此,分析了在景德鎮(zhèn)瓷板畫藝術中具有重大成就的三名風格迥異的藝術家。
關鍵詞:瓷板畫;釉上彩;景德鎮(zhèn)
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中國現(xiàn)代陶瓷藝術迅速發(fā)展,特別是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西方的現(xiàn)代藝術流入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陶藝與現(xiàn)代陶藝的發(fā)展。本文對景德鎮(zhèn)的現(xiàn)代陶藝家的瓷板畫作品進行分析。景德鎮(zhèn)的陶瓷材料豐富多樣,以釉上技法為主,選擇了三名景德鎮(zhèn)陶藝家,他們代表了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藝術家對現(xiàn)代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的理解與熱愛。
一、李林洪
(一)作品的變化和特性
從作家的繪畫方式和追求來看,他與西方印象派畫家接近,色彩是他作品中的重要語言形式。所不同的是,他高度概括和夸張?zhí)幚砹松赎P系,以中國文人畫特有的氣質,在色彩構成中加入了國畫筆韻。于是他的畫更有韻律感,更有“筆法”和“骨氣”。
使作家受益最大的是中國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的作品。黃賓虹的作品對作家有兩個啟示:一是堅定地認為中國水墨寫意畫有很強的生命力;二是認為所謂山水畫并不是在畫山水,而是把作家對自然的感受畫出來。既然要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那就應該不墨守成規(guī),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語言形式。
這兩個觀點構成了作家藝術追求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執(zhí)著地堅守水墨寫意這塊藝術領地,努力探索、實踐一種新的寫意畫風;另一方面,堅持戶外寫生獲得新的感受,使現(xiàn)代人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前所未有的筆墨形式。
(二)作品說明與作品制作過程
在材料上,作家運用了景德鎮(zhèn)釉上彩進行創(chuàng)作。把在油畫、水墨畫、版畫、素描乃至書法中學習到的東西通過自己獨創(chuàng)的現(xiàn)代繪畫藝術語言,自由發(fā)揮在瓷板畫上。
在工具選擇上,不再僅僅局限在畫筆上,刷子、刀片、海綿、毛巾等都是作者繪畫的‘筆;顏料上,巧妙地結合使用水料、油料、粉料;搓料油上不光使用樟腦油、乳香油,稀釋劑、松節(jié)油、甘油、煤油、水都用;手段上運用勾、染、點、擦、刷、拓、潑、洗、漬、撞、畫、抹、刮、甩等特殊技法;在燒成上,對顏色的色度、濃淡、厚薄都要掌握好,厚了就流,一燒就溶,會順著畫面流下來。通過反復畫、反復燒制,創(chuàng)造千差萬別的筆觸肌理斑駁的痕跡。
(三)作家的思想、美學概念、藝術哲學
畫家對自然山川進行長期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足跡遍及各名山大川,熟悉自然山川及萬物的外在形象,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用心感受萬物的本質,變自然丘壑為胸中丘壑。
意象瓷畫這種嶄新的繪畫形式是作家經過多年的探討與摸索而形成的風格。使景象(物象)轉為心象(思想情感融合),通過材質工藝技巧表現(xiàn)而形成獨特的藝術境界(圖像)[1]。
這種作畫的美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先哲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所派生出來的。作家說:“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用心于物的感受時,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天人合一,進入石濤所說的‘山水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的那種物我交融的境界?!?/p>
(四)本文作者對作家概念定理的見解、分析
由于瓷板畫不能如畫于宣紙上的國畫一樣可以留白,所以作家創(chuàng)作中一改傳統(tǒng)國畫空靈飄逸的瀟灑之氣,而是轉為一種黑乎乎、亂糟糟、濃艷艷的怪石荒原,這種風格明顯借鑒了20世紀西方表現(xiàn)主義的畫面風格,用突然變化和出乎意料的筆觸直接表達作者的內心活動。作家在創(chuàng)作山水畫時,借鑒版畫藝術的繪畫方法,在陶瓷瓷板畫領域具有創(chuàng)新性,因此,作家的作品具有獨樹一幟的另類風格。
二、龔循明
(一)作品的變化和特性
早期作家在陶瓷繪畫的紙本瓷本化階段,主要追求的是繪畫的筆法關系和圖像裝飾與器物的關系,這使得作家打下了陶瓷材料與文化學認知的基礎。
中期作家用非常寫實的風格,對外在的自然進行描繪,嘗試西方美術的寫生傳統(tǒng),用以針直接抒發(fā)對大山大水的情感,從而改變自元代以來的中國文人繪畫的隱喻主義和情調觀。
最終回到了對陶瓷歷史的本體溯源,從而走向陶瓷本體裝飾主義。從寫實到表現(xiàn),從筆法到語法,進行了一次完美的風格轉變。
(二)作品說明與作品制作過程
作品畫面表現(xiàn)力豐富,色彩含蓄溫和,整體構圖和線條的夸張運用充滿無盡的運動感,在高度的協(xié)調里爆發(fā)出蓬勃的張力,不僅富有濃厚的東方文化元素與韻味,又具有現(xiàn)代點線構成的抽象表達,同時淋漓盡致體現(xiàn)了陶瓷語言的特質美感。
作家把釉上新彩與粉彩結合使用,先把需要的新彩顏色用油調好,放在一邊,畫的時候就用小料鏟挑出來放在一個圓盤里,再與粉彩玻璃白相互調和成為想要用的顏色效果,畫在瓷板上。最后經過低溫反復燒制,達到理想效果。
(三)作家的思想、美學概念、藝術哲學
“溯源”是一個美學概念,正如論道,“道可道、非常道”,“溯源”不是一個具體的方法論,其形而上,可用心悟之,卻不可堂而言之。在當今的紛雜藝術現(xiàn)象中,東方先賢的智慧仍在閃爍著心靈自由的光芒。
老莊學說的美學精髓、王明陽心學的“格物致理”,是引導前行的心靈燈塔,這也是溯源的重要啟示。王明陽先生在宋明理學濫觴的世界中發(fā)現(xiàn)了心學,掙脫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鐐銬,人性的光輝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關懷相得益彰[2]。
(四)本文作者對作家概念定理的見解、分析
在溯源作品的元素中,能感知到畢加索的超然與立體、塞尚的直覺與結構、康定斯基和馬列維奇的抽象與構成,還有當代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的點、線、面與空間,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裝飾與意象[3]。作家將這些基因和元素悟化歸一,運用自如,并發(fā)揮得出神入化。
作家特別強調色彩的對比,將明暗轉移到色彩的領域,使每一種調子與一種色彩相呼應,回到了色彩的純粹,給人一種即興自由的純粹感。endprint
三、黃山
(一)作品的變化和特性
張大千的潑彩國畫山水可以說對作家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影響。張大千將寫意與工筆進行嫁接,使重彩與潑墨充分融合,開創(chuàng)了潑墨潑彩新畫風[4]。作家十多年的瓷板繪畫經歷以“師古人”獲取前人豐富的技法經驗,延續(xù)并保持中國山水畫的特征和基本面貌,在比較與鑒別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品位與格調。
作家的潑彩畫最大的特性就在于潑彩的部分,看似沒有形狀,但卻是和具體的山形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延續(xù),營造出一種山嵐霧氣之中透出幽深濃郁的綠意,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畫面中細致描繪的屋宇、泉流、山石、樹木等,呈現(xiàn)出自然勃發(fā)的生命,使整個畫面統(tǒng)一于意象中,充斥著生機盎然,更加彰顯生命的光彩照人。
(二)作品說明與作品制作過程
潑彩系列瓷板山水畫《桃源詩意圖》,使用的陶瓷材料是釉上新彩與粉彩的結合。在勾勒山石、樹木等部位時使用的是新彩顏料,但在表現(xiàn)大面積潑彩和樹葉部位時則使用粉彩顏料來完成畫面。
作家的瓷板潑彩山水首先用墨勾勒出整體構圖,包括需要潑彩的位置,然后用新彩顏料進行勾勒上色。潑彩的表現(xiàn)則是根據作家個人繪畫手法的體現(xiàn),刮、擦、涂、刷等,工具不僅僅限于毛筆,任何材料如木頭、料鏟等都可能成為作家潑彩的“筆”。畫完以后放進窯爐經過低溫多次燒成即可。
(三)作家的思想、美學概念、藝術哲學
作家一直堅持師古人、師造化、得心源這一中國傳統(tǒng)理念,在陶瓷上進行山水畫創(chuàng)作,既不墨守成規(guī),也不盲目創(chuàng)新。
陶瓷山水作品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需要對中國山水畫進行研究,也需要了解和領悟古人的哲學思想和精神追求,理解中國哲學的含義及“精髓”以及仔細品味與欣賞揣摩前代畫家作品,研究他們的技法特點與創(chuàng)作思路,比較歷代大家的異同之處,找出他們的代表作品,分析其獨特的藝術個性,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從而有助于把國畫與陶瓷裝飾結合起來,并與時俱進,去尋求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的契合點,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風范并具有豐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陶瓷作品。
(四)本文作者對作家概念定理的見解、分析
作家是一位熱愛自然、心懷美好并且擅長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陶瓷藝術家。作品通過對大自然的理解與感受,主要用藍與綠作為整體色彩的導向,給人強烈的意境之美。
作家注重在大千世界之中提煉出美的構成因素,這種因素往往被物象的外表所掩蓋。點、線、面是構成繪畫的最基本的視覺元素。作家從這些元素中提煉出獨特的藝術畫面,逐步擺脫具象的束縛,賦予作品新的獨特美感和韻味。
陶瓷繪畫已經對其他繪畫藝術形式產生巨大的沖擊,瓷上能巧妙地表現(xiàn)油畫、版畫、水彩畫等其他繪畫藝術的藝術效果,而其他繪畫藝術往往是無法達到瓷上繪畫藝術效果的。而且,陶瓷繪畫較其他繪畫藝術又具有耐磨、耐腐蝕、耐高溫等優(yōu)勢。人們瞬間的愉悅感和超脫的心境,由陶瓷繪畫藝術將之化為永恒,這是其他藝術難以企及的。
四、結語
筆者以釉上彩技法為主題的瓷板畫進行作家作品分析。在熟悉掌握工藝的前提下,作品的主要特征還是作家們的思想表達,作家們的觀念如果在瓷板畫的創(chuàng)作中用手去指揮大腦,那么絕對不會有優(yōu)秀的瓷板畫藝術產生,而是用心帶動手的創(chuàng)作,描述作家們內心深處的畫面。
創(chuàng)作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大量的風景寫生與采風會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藝術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從身邊的任何事物中找尋發(fā)光點進行創(chuàng)作。
今天的瓷板畫創(chuàng)作應該是一種獨立的創(chuàng)作,而不是僅有裝飾性的工藝品,我們應該在繼承傳統(tǒng)技藝與藝術形式的基礎上,挖掘瓷板畫更多的表達方式,創(chuàng)作前所未有的、只屬于今天的瓷板畫藝術。
參考文獻:
[1]李林洪.因心造境 天地華章[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龔循明.龔循明談話錄關于原創(chuàng)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11.
[3]孔六慶.中國陶瓷繪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楊慧.大千多變·獨創(chuàng)新格——淺析張大千潑墨潑彩山水的藝術風格[M].北方文學旬刊,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