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妮娜
摘 要: 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問題,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多個方面,尤以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城市學校融合教育為重。結合實踐,作者從隨遷農民工子女“學習文化”融合、“城市文化”與“鄉(xiāng)村文化”融合、“學校+家庭+社區(qū)”三元融合及校內心理融合教育體系四個方面探討了隨遷農民工子女的城市學校融合教育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 農民工子女 城鄉(xiāng)差異 融合策略
近年來,農民工流動日益呈現“家庭化”的趨勢,大量農民工子女隨遷至父母所在城市。雖然目前某些城市農民工隨遷子女已經能夠享受免費公辦義務教育,但受城鄉(xiāng)文化差異下不可回避的“弱勢身份”影響,某些農民工子女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融入城市學校的新環(huán)境,突出表現在:自卑、自閉、學習焦慮等。如何讓農民工子女在公辦學校“留得住”、“學得好”,成為擺在教育者面前的現實問題。在此背景下,“農民子女融合教育”成為近年來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的研究熱點,意義在于:第一,讓隨遷農民工子女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心理思維等方面加速與城市學校環(huán)境相融合,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第二,增強外來學生對遷入地的認同感、歸屬感,提高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向心力,促進外來農民工子女快速融入本地社會。
馬鞍山市作為皖東門戶,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近年來經濟快速發(fā)展使得流入的外來務工人員與日俱增。為了解決隨遷子女入學問題,2004年馬鞍山市第九中學被確立為第一批“馬鞍山市農民工子弟學?!?,以“就近入學”原則接受在本市務工的外地人員子女完成初中階段義務教育。筆者結合實際在農民工子女學校融合教育理論與實踐中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希望為農民工子女學校融合教育提供參考。
一、農民工子女“學習文化”融合策略
城鄉(xiāng)學校學習文化差異是農民工子女遭遇到的第一種文化沖突。有效化解這些沖突和適應不良,幫助隨遷農民工子女盡快融入城市學校的學習氛圍,是實現包括農民工子女在內的所有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1.采取“積極差別對待”,為農民工子女創(chuàng)造更多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
所謂“積極差別對待”,是指將學習資源和相關機會有意識地向農民工子女傾斜,彌補這一群體的某些不足之處,縮小城市學生與農民工子女間的差距。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隨遷農民工子女這一群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關愛農民工子女的氛圍,為農民工子女提供更多參與課堂與班級活動的機會,彌合城鄉(xiāng)課堂文化中的隔閡,縮小隨遷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間的差距。
2.基于農民工子女的特殊需求革新課程、改進教法。
結合農民工子女的生活經驗、學習基礎和心理特征,發(fā)掘具有接納性、適應性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適當介紹、添加與農民工子女生活實際相關的事例,提供讓他們“反客為主”的機會;同時,針對農民工子女的特殊需要,開設實用校本課程。同時,教師應當注意觀察總結農民工子女的學習特點、改變教法,幫助他們盡快克服學習適應的困難。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重點關注他們,在關鍵點上給予及時有效的點撥;在課下應該準確跟蹤農民工子女學習進展及人際交往情況,督促與鼓勵并舉。同時,要重視發(fā)揮學習小組的作用,鼓勵互幫互助。這些舉措對幫助他們逐步融入城市課堂文化是至關重要的。
3.構建“多元共生、和諧共處”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實施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在學校層面,要為農民工子女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舞臺,傳遞“尊重、理解、平等、互助、互愛”的正能量,消除身份距離。對于教師而言,要深入學習理解城鄉(xiāng)文化的特點與差異,引導城市學生用寬容的眼光看待農民工子女身上的鄉(xiāng)村文化印記,構建“自由、開放、包容”的班級文化,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充分的自我展現、自主選擇、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加強身份融合教育活動,幫助農民工子女熟悉主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實現城鄉(xiāng)學生“同參與、同管理、同服務”,通過同伴間的合作交流、相互激發(fā),促進全體學生充分發(fā)展。
二、“城市文化”與“鄉(xiāng)村文化”融合策略
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本土文化的持有者總會有一種本能的文化優(yōu)越感,并對任何外來的改變或調整做出抵制。長期以來,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融合教育被片面地曲解為“去鄉(xiāng)村文化”;諸多研究經表明,單方面向農民工子女灌輸“城市文化”,其成效不盡如人意。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離不開自身植根的環(huán)境土壤,并要遵循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文化與鄉(xiāng)村文化在我國都將并存并榮,無所謂孰優(yōu)孰劣。為此,我們在開展學校融合教育過程中要尊重不同人群在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異。
1.以“多元一體”觀點看待鄉(xiāng)村文化。
在我國,城市文化與鄉(xiāng)村文化之間其實有著很大的互補性,城市文化如能借鑒農村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精髓,就能強化城市文化的歷史感和傳承性;而農村文化如能吸取城市文化中的部分優(yōu)秀時尚元素,也能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文化傳承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使命之一,為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宣講與教育,尊重外來工子女帶來的不同文化,并將之視為珍貴的教育資源,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培養(yǎng)一體化的共同素質。例如,農民工子女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完成一次主題為“我的家鄉(xiāng)”的演講,向同學展示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與發(fā)展特色。
2.開發(fā)體現城鄉(xiāng)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
這類校本課程的內容主要圍繞城鄉(xiāng)文化各自特色展開,城市文化部分側重介紹城市的經濟、社會、人文、交際等領域的文化與城市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目的在于幫助農民工子女快速熟悉城市的文化特點與基本行為規(guī)范;鄉(xiāng)村部分側重介紹農村社會的文化傳承、風俗傳統(tǒng)、行為特征等,闡述城鄉(xiāng)文化的差異,讓城市學生更好地理解農民工子女某些特殊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
目前,我市幾所農民工定點就讀公立學校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全市統(tǒng)一的教學標準,這對學習基礎相對較差的一些農民工子女而言,勢必造成學習困難。為此,我們在實踐中對課程標準在以下方面進行適當處理,即:合理開展小班化教學、分層分類進行指導,必要時增加補償教育、個別輔導;教學內容降低難度、設計坡度;同時,正視城鄉(xiāng)文化的共生性、差異性和互補性,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城鄉(xiāng)文化融合教育相關內容,設置反映城鄉(xiāng)文化的探究型或研究型校本課程,開展體現城鄉(xiāng)文化特色的社會體驗活動。endprint
三、“學校+家庭+社區(qū)”三元融合的教育策略
“學校、家庭、社會”是隨遷農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三大支柱。在實踐中,融合教育應以學校為龍頭、社會為紐帶、家庭為基地,匯聚社會、家庭三方合力,通過建立學校、家庭、社區(qū)協(xié)同合作的教育機制,編織一張“三元融合”的教育網絡。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互動與融合。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成長、融入社會的支撐點,家庭教育在融合教育實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農民工子女的父母通常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子女教育經驗與方法。為此,學校需要通過定期開展相關培養(yǎng)與教育,提升農民工子女父母的子女教育方法與能力,包括:正確指導孩子、對孩子一致連貫的紀律要求、積極的家庭交往模式等??梢酝ㄟ^家長學校、專題報告、印發(fā)宣傳資料、家訪等形式向農民工子女家長傳授以上知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客觀評價、積極引導自己的子女。讓農民工子女父母成為教師的助手,加速孩子融入目前的學習與生活。
開展農民工子女學校融合教育離不開城市學生家長的支持與幫助。長期以來,一些城市居民在潛意識中已將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視為“農村人”;在家長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城市學生在家庭和學校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分裂阻礙城市學生及農民工子女的和諧相處,不利于他們成長。合作、交流是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教師應當幫助城市學生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外來務工人員對城市發(fā)展的作用,公正地對待流動人口及其子女,鼓勵他們平等交流、協(xié)作發(fā)展。
2.學校教育與社區(qū)活動的互動與融合。
學校教育本身包含校內教學活動及社會活動兩個方面,對于融合教育而言,社會活動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于校內教學活動。一方面,學校通過組織農民工子女參觀市博物館、圖書館、歷史文化景點(采石磯、李白墓、霸王祠、長江大橋等)、大型企事業(yè)單位(馬鋼、華菱、蒙牛等)可以讓學生加深對馬鞍山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增進他們對第二故鄉(xiāng)的熱愛,潛移默化地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學??陕摵辖逃鞴懿块T、街道居委會等組織農民工子女參加社區(qū)內的社會活動,引導農民工子女參與社區(qū)服務與管理工作。熟悉本地的風土人情,增強農民工子女對馬鞍山市的歸屬感,弱化“外來者”的角色定位,以參與者的身份融入城市生活當中;同時,社區(qū)要多組織城鄉(xiāng)學生家庭間的互助活動,就彼此關心的話題進行交流,增強相互間的認同感。
四、構建心理融合教育網絡
農民工子女普遍存在自卑與自閉心理,學習焦慮水平較高。教師有責任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學校作為融合教育的主陣地,需要定期開展面向全體的心理調查,及時準確地掌控在校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教師要接收心理咨詢知識的培訓,密切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實施積極的心理指導。為此,我們聘請本市相關專業(yè)心理咨詢師擔任我校的兼職心理咨詢師,定期來校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普查、參與課題研究,指導學校組建心理健康咨詢室,面向在校農民工子女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融合教育。
參考文獻:
[1]查嘯虎.從沖突到融合——進城農民工子女的課堂文化適應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1(1):27-30.
[2]周鵬.隨遷農民工子女權利貧困與融合教育[J].教育評論,2016(2):34-36.
[3]湯林春.農民工子女就讀城市公辦學校的文化沖突與融合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10):7-12.
[4]高珊.農民工子女在數學學習中前概念問題的課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91-94.
[5]李偉.城市農民工子女學校融合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