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彧+鄧全明
摘 要: 為提高教育實效,當下高職院校在國學教育時要注意四個方面的問題:在東西方文化比較視野下開展國學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將國學經典學習與國學現代性轉換思考相結合,加強學生對國學教育現實性的認識;國學知識學習與養(yǎng)成教育結合,切實提高綜合素養(yǎng);儒家心性教育與職業(yè)道德教育結合,增強國學教育針對性。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素養(yǎng)教育 國學教育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國學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職院校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設國學教育課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國學本身的復雜性及教育者對國學認識和定位的偏頗,國學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綜合性通才問題”、功利化問題、復古傾向問題等。筆者認為在當前新的形勢下,高職院校開展國學教育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在東西方文化比較視野下開展國學教育,增強文化自信。
由于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百年屈辱歷史,使一些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動搖。開展國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恢復國民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枴ぱ潘关悹査拐J為古代中國是軸心文化時期重要國家,創(chuàng)造了影響世界進程的燦爛文化。不過,由于高職學生對世界歷史、文化了解很少,不能從世界文明發(fā)展進程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我們在開展國學教育的時候,有必要將東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在比較中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及世界文化之間的同構性。事實上東西方文化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國古代文化為西方的發(fā)展提供思想資源。在中國文化、思想上,儒家影響的影響最深遠。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是西方思想的源頭,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則是源頭的源頭。深入儒家思想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思想,我們會發(fā)現這些思想巨人有許多相同之處。例如儒家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也有同樣的看法。柏拉圖認為正義是合乎人的天性,正義植根于人的內在的靈魂,而符合正義就是善的,也就等于說人性是善的。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科倫理學》一書開篇就寫道:“宇宙萬物本身都是向善的。”①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自然也應該是向善的。儒家強調后天教育和修身,亞里士多德也是如此,他說:“倫理德性是由風俗習慣潛移默化培養(yǎng)出來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東西無法用習慣加以改變。人們先天具有的是接受德性的能力,先以潛在的形式存在,爾后以現實活動的方式顯示出來……所有德性通過習慣而形成,又通過習慣而毀滅?!雹谶@與孟子的涵養(yǎng)說相似。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原則,但在一段時期,中庸被視為保守受到批判。其實,中庸思想不是儒家獨有,亞里士多德也講中庸。如他認為“勇敢是恐懼和魯莽兩者的中庸”③,“節(jié)制與放縱都與快樂有關。節(jié)制是快樂方面的中庸”④,這都體現了中庸的原則。
中西文化不僅有很多相同之處,而且中華文明曾經影響了西方文化,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如中國的科舉制度就被英國等西方國家學習。麥杜思主張英國“應該像中國近千年來幾乎一成不變的實行科舉制那樣,只有考試合格者才能獲準在英國三大行政部門各個分支機構任職”。英國著名的權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評論》評論:“這些中國的‘外夷(英國人)的確只是從中國科舉考試的書籍中學到一頁而已?!雹葸@表明英國政府確實接受了學習中國科舉制度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英國公務員考試制度。儒家重視理性的思想也被西方推崇,周寧指出,中國在西方的形象經歷了一個“大汗的大陸”、“大中華帝國”、“孔子的中國”⑥的變化過程,其中“孔子的中國”就是用儒家的理性思想為西方啟蒙思想辯護。通過中西文化比較,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共同點,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眼光看待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建設符合自身發(fā)展特點、符號人類共同體目標的文化。
二、國學經典學習與國學現代性轉換思考結合,加強對國學教育現實性的認識。
國學的內容非常廣泛,高職院校開始國學教育的目標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用中國古代藝術熏陶情操、培養(yǎng)具有中國藝術精神的人的目標,又有從傳統(tǒng)中獲取思想資源,密切現代價值觀與傳統(tǒng)價值觀之間聯系的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對于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各級各類開設國學教育課程并不是簡單地復古、復興中國古代文化,而是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實現現代性轉換的因子,將其轉換為現代思想資源,保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連續(xù)性。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應該說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特性,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的民族,其文化肯定有優(yōu)越性。中華民族既然能夠幾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不斷發(fā)展,就應該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優(yōu)越性,值得發(fā)揚光大。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對傳統(tǒng)文化形式,如中國古代詩詞、書法、國畫等有所了解,進入高等教育階段,我們應該挖掘這些具體文化形態(tài)中的中國精神、中國思想資源,密切其與現代性文化的關系,增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的現代文化的認同感。例如“和”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價值原則之一,它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體系中,主要強調的是人際關系的和諧,包括國家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論語》有言:“禮之用,和為貴……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币簿褪钦f和諧不是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而是在禮—原則—之下的和諧。我們將“和”的思想現代性轉換時,要變的是具體的原則,而不是和諧的總體價值原則。如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體系中,父子關系最重要的原則是“父為子綱”,父子間的和諧是建立在以父親為中心的和諧——父親有父親的責任和權利、兒子有兒子的責任和權利?,F代社會,當下中國,當然要保持家庭的和諧、父子關系的和諧,和諧的價值原則并未變,但父子的具體責任和權利是變化的。再如,儒家思想講“義”,“義氣”在中國民間有深厚、廣泛的民間基礎。但我們要注意,“義”與江湖義氣是有區(qū)別的,孔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泵献诱f:“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逼渲械摹傲x”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體系中,封建禮教成分多,但如果我們將其轉換成社會主義價值原則,則實現了現代性轉換。endprint
三、國學知識學習與養(yǎng)成教育結合,增強國學教育實效。
國學教育是知識傳授,更是養(yǎng)成教育,因此我們在實施國學教育中,特別要注重知行合一,將傳授國學知識與養(yǎng)成教育結合,使兩者相輔相成:知識教育引導養(yǎng)成教育的方向,養(yǎng)成教育充實、深化知識教育的理解。高職院校的學生有自身的智力特點,更喜歡做中學的學習、修身路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更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國學教學與養(yǎng)成教育緊密結合。儒家修身中特別強調“慎獨”——沒有外界監(jiān)督的情況下保持自身的定力——“反求諸己”,《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薄洞髮W》說:“君子必慎其獨也?!薄吧鳘殹贝_實是修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們在進行“慎獨”、“反求諸己”教育的時候,當然要適當分析“慎獨”、“反求諸己”所包含的道理,甚至可以和西方宗教的懺悔結合講,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落實到行為習慣中。怎么落實到行為習慣中呢?可以讓學生寫反思日記。反思的內容并不需要有多高深,只要對日常生活特別是日常生活中出現矛盾、出現問題的事件進行思考,從倫理道德方面分析原因,就是“慎獨”、“反求諸己”。經過多次這樣反思,養(yǎng)成習慣,這就是養(yǎng)成教育。再如孝道也是國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國學教學中,我們需要適當介紹儒家相關經典語錄和倫理原則,并通過討論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如王陽明說“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君之理矣”,我們可以讓學生討論,這是否符合我們的生活?你怎么看王陽明的這一說法?學生肯定會發(fā)現其中有問題,不符合生活常識——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不孝、不忠事發(fā)生,怎么能說有人人“孝親”之心呢?我們在引導學生認識王陽明說的“心”是“公心”,比方,一個人既做了兒女又做了父母之后,憑他的良知說,是否需要孝親,這說的才是公心。明白道理之后,我們還將其化為行為,成為習慣。如可以讓學生給父親寫信,匯報自己上大學的情況,談談自己的心情。為了檢查效果,可以讓家長給自己孩子的信評分,教師根據家長的評價給學生的養(yǎng)成情況評分。
四、儒家心性教育與職業(yè)道德教育結合,增強國學教育針對性。
修身是一生的事業(yè),但不同人生階段修身的內容還是有所側重的。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說,提高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是這一階段的重要內容。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創(chuàng)作了聞名世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工匠精神、敬業(yè)精神和相關的職業(yè)道德。事實上,中國古代有非常豐富的職業(yè)教育思想資源,例如孔子的《論語》:“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闭劦氖锹殬I(yè)底線的問題,也就是說職業(yè)是我們謀生、發(fā)展的手段,只要對社會沒有危害、符合道德原則,不分貴賤,就可以做,相反如果違背社會倫理,則不能做?!墩撜Z》中還提到“敬事”——對自己的職業(yè)有敬畏之心、有責任心、“無倦”——從事某一職業(yè)要有恒心,這都是現在職業(yè)道德的重要內容。開展國學教育時應充分挖掘這些思想資源,將道理講透、講清楚,讓學生理解職業(yè)倫理所包含的理性價值。另外,還可以利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人物,開展職業(yè)倫理教育。如可以通過胡雪巖誠信經商成一代富商的故事演繹誠實守信的職業(yè)道德,通過葉天士虛懷若谷的故事激勵學生在職業(yè)生涯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總之,國學教育對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們在實現國學教育時一定要考慮到國學教育這一課程的特殊性和高職學生的特殊性,這樣才能使國學教育真正成為一門既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又讓學生受益的課程。
注釋:
①②③④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7:9,30,56,62.
⑤劉海峰.科舉西傳說的來龍去脈[J].考試研究,2005(1):106-108.
⑥周寧.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前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
參考文獻:
[1]周寧.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
[2]劉海峰.科舉西傳說的來龍去脈[J].考試研究,2005(1):106-108.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4.
[6]王勝軍.大學國學教育教學改革之檢討[J].宜春學院學報,2017(2).
本論文為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高職國學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