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玲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特別指出音樂教育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通過音樂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學會感受音樂美、鑒賞音樂美、創(chuàng)造音樂美,從而使人得到音樂美的陶冶和塑造,使人全面發(fā)展,這就是音樂審美教育。那么,怎樣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課前鋪墊,有效引發(fā)學生審美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有個好的開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得新穎別致,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求知欲。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歌曲內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學習歌曲《十二生肖歌》時,我選擇講故事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十二生肖嗎?知道它們的順序是怎樣排列出來的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講一個十二生肖的故事,看看它們?yōu)槭裁催@樣排列……”這樣的課前鋪墊,很快抓住孩子的心,把他們帶入歌曲的意境中,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順利解決了學生記憶歌詞不牢固這個難點問題。
二、教學過程:有的放矢,多方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
教唱歌曲時,可以以情激情、以美悅情。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歌聲中自然而輕松地流露真情,是教學中的難點。在《國歌》的學唱中,我搜集了許多有關中華民族英勇奮斗的愛國歌曲讓學生欣賞、討論,斗志昂揚的歌詞和優(yōu)美雄壯的旋律深深感染著學生。他們聽著、唱著,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隨之升華。
欣賞教學時,可以聽議結合、以聲蘊情。在欣賞教學中,我采取的方法有:1.整體欣賞教學:要求學生邊聽邊感受,體會樂曲的情緒與氣氛。2.分析性欣賞教學:主要采取分段欣賞、邊聽邊議的方法。3.綜合性欣賞教學:先完整地欣賞作品,使學生懂得不同的音樂要素所表現的不同的音樂情緒,增強學生對音樂要素的理解力,再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比如繪畫、寫文、講故事等,讓音樂美的體驗輻射面更廣,使學生從不同方面體驗、感受音樂,積累音樂素材。
三、復習階段:善用“重復效應”,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力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影視片中的音樂插曲,這是“重復效應”作用的結果。音樂教學應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很好地運用這種“重復效應”,并避免機械式的復習,使學生產生新的審美體驗。
如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歌后,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深入討論:“王二小是如何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周旋?被敵人發(fā)現后,王二小又是如何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通過討論,學生感悟到王二小是個英雄,為祖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的演唱一遍比一遍投入,在悲壯的音樂氛圍中不知不覺對王二小肅然起敬。這樣的復習、小結,令一堂音樂課意猶未盡。這種情境和氣氛的感染力與熏陶作用是巨大的,學生的審美理解力與創(chuàng)造力從中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與發(fā)展,音樂的表現與孩子心靈的感悟緊緊地連在一起,達到了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總之,音樂審美培養(yǎng)的方法多種多樣,如果在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能精心構思和施教,必定會逐步提高學生審美品位,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