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熹
【摘要】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的本土文化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中國與外國誘人的交流機會也越來越多,但是我們從小受到的英語教育都是填鴨式教育,英語中所學到文化也大多都是在介紹外國的文化,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逐漸升高那么跨文化的交流的問題也就日漸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國際友人交流過程中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愿。多年來,師范學校一直重視英語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大多都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盡管這些在英語教學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培養(yǎng)的大多都是應試教育,并未培養(yǎng)出學生的交流交際能力,如何在英語教育中融入本土文化是外語教學的教育目標,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流 本土文化 文化意識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對外交流的機會也不斷加大,隨著英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對外英語交流的文化意識也在不斷的加深,人們不斷意識到本土文化在英語交流中的重要性。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而文化又是語言發(fā)展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中師英語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毋庸置疑,所謂的文化意識就是潛意識中的文化涵養(yǎng)即對于文化的理解能力,這個文化意識不僅僅指國外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們本土的文化意識,即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這是一種多元化的認知能力,不帶有任何民族的注意的傾向,僅僅只是作為一種文化讓人去認同和了解。
例如,我們中國人對于“上廁所”和“方便”一詞的含義,如果我們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不能向國際友人準確的表達出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則很容易出現(xiàn)鬧出笑話。其實跨文化意識本身分為幾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指很多外語學習者雖然在表面上對于某些英語詞匯有所了解,但也僅僅是出于一種潛在的了解并不深入,而且只是認為它很有趣并且不可思議,但是卻不能完全真正的了解它背后的意義。
第二個層次是指學習者只能通過自己深入的分析去了解一些很淺顯的含義以及比較微妙地文化特征,僅僅只是從一個認知者的角度去理解。第三個層次就是學習者通過多次的實地感受,體驗文化從未有所啟發(fā)。所以無論是出于文化意識中的哪個層次,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設身處地的設置些情景,讓學生去了解和體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中師英語教育中本土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某件事情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一定會樂于去做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的教育是寓教于樂。由于中師學生正處于一種特定的心里階段好奇心比較強,他們很樂于研究或者知道外國人的生活習性,這就為跨文化交流帶來契機,學生只要樂于去融入其中,就能很好地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因此,中師的教師教師們只要抓住學生這個潛質(zhì),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設置情境,就能很好的將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能夠快樂輕松地在英語氛圍中感受文化。
2.促進語言理解。毋庸置疑,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文化又是語言發(fā)展的基礎,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補充。因此,語言中的詞匯大多是在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特定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詞匯,如果不了解文化的內(nèi)涵就很難清楚地知道語言本身的含義,據(jù)調(diào)查研究顯示很多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限大多數(shù)原因是因為他們對于文化的不理解,而作為中國人在向外國人介紹我們本土文化時不僅要有流暢的語言,更要有能夠讓國際友人理解的文化內(nèi)涵,由此英語文化的教學是語言教學的目標,如果不能準確了解本土文化,那么對于英文的學習也僅僅只是停留在一種淺層次的認識中。
3.層次性的原則。很多文化在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對于深層次文化以及表層文化并沒有較深的意識。表層文化的內(nèi)容相對而言通俗易懂也比較客觀容易理解,而深層次的文化往往是有些個人意識存在其中的比如政治、宗教、信仰等而這類知識難以讓人理解,很多教師在教授這部分文化的時候有些束手無策,這類文化的教授千萬不要采取填鴨式教學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而是應該正確的引導學生先從本土文化開始理解,然后試著去引導學生去理解文化背后的含義,因此英語教學不僅僅只是教學生掌握語言,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能夠深層次的理解文化背后的底蘊。
三、英語教育中本土文化培養(yǎng)的途徑
1.結(jié)合教材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授課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過程,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信息,結(jié)合本土文化設置情境,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去理解,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教師可以先從本土文化開始入手介紹一下當?shù)氐娘L俗民情、歷史人物、地理等,然后結(jié)合教材慢慢引導學生去了解文化,這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對于文化的傳播,經(jīng)過分析比對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得學生在體會中國文化的同時又了解了英語詞匯背后的文化底蘊。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學會遷移運用,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的交際能力。
2.借助情感,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化氛圍。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都羞于開口,尤其是在面對國際友人時更是怕出丑,因此中師英語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鼓勵學生大膽張嘴,為學生學習英語積極營造出文化氛圍,培養(yǎng)出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情感,努力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文化氛圍,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又能積極地了解本土文化,從而學會遷移運用理解背后真正的含義。
參考文獻:
[1]李亞娜.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的開發(fā)與融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