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任
摘 要: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通過激發(fā)興趣、方法指導、優(yōu)化環(huán)境、開展活動等方式,讓小學生在樂趣中產生繼續(xù)閱讀、主動探究的意愿。要重視對學生閱讀情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環(huán)境的“引誘”下產生閱讀熱情,并形成良好閱讀習慣,進而有效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 語文 閱讀 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144-01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良好的閱讀能力首先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認字能力,讓其將所學的基礎知識在閱讀中得到有效的訓練與鞏固;其次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大量的閱讀積累與閱讀儲備,才能夠讓小學生在作文創(chuàng)作中言之有物、文從字順;再次,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而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可以準確地感知這些美麗,進而提高對文字的鑒賞能力;第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感,小學生正處于情感培養(yǎng)的初期,語文閱讀資源中包含著大量的人文情感,如父母之情、朋友之誼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等,而在這些積極情感的熏陶下,更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四方面的體會。
1 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閱讀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只有對文字、對作品產生了興趣,才能夠自覺地加入到閱讀行列中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以興趣為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情感,提高其閱讀積極性:
1.1 樹立榜樣,激發(fā)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囊螢映雪”、“陳毅吃墨水”等名人趣事,讓學生理解閱讀的樂趣,并在分享故事的同時,在學生心中樹立起熱愛閱讀的榜樣,從而在榜樣的激勵下,提高閱讀的積極性;
1.2 用文本內容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情感豐富、故事性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文本資源的閱讀價值,為學生的閱讀提供良好的素材,例如《老樹的故事》、《一粒種子》等文章,從植物的角度來介紹自然,并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植物擬人化,并用敘述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文本情感;
1.3 與學生分享閱讀感受
教師可以利用開放性閱讀讓學生分享閱讀感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讓學生在在閱讀中獲得更過的情感體驗。
2 方法指導,塑造閱讀習慣
閱讀光憑借一時的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只有興趣,沒有技巧方法的指導,學生的閱讀只能是走馬觀花、流于表面,而難以真正體會到閱讀的情感,因此,在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方法指導,進而塑造其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略讀法。即根據閱讀需要對文章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取舍,以抓住關鍵信息,例如在《啄木鳥》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查找啄木鳥相關信息的時候,就可以采用略讀的方式,以提高學習效率。
精讀法。即在閱讀中,為準確理解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情感,學生可以逐字逐句地加以閱讀,并在閱讀中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閱讀邊思考,從而深化閱讀體驗。
摘抄評價法。即在閱讀中,讀者可以根據積累需要對好詞佳句進行摘抄,并在閱讀中,根據具體內容做出相應的批語,以為下一次閱讀做好引導。
寫心得體會法。即在完成閱讀后將閱讀感悟記錄下來的一種方法,如學習了《小馬過河》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根據閱讀感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寫下讀后感,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實現了對寫作能力的訓練。
3 優(yōu)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閱讀氛圍
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條件。教師在優(yōu)化小學生語文閱讀環(huán)境的過程中,首先要在班級建立閱讀書庫,教室是學生日常學習的“主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置讀書角,并投放一定數量的課外閱讀讀物,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讀書角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從而擴大班級閱讀書庫的儲備。
最后,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足夠的閱讀時間。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并沒有急著為孩子講述文本中的道理,而是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閱讀和自主討論時間,從而讓學生體會閱讀的開放性,此外教師還可以每周為學生安排一節(jié)自由閱讀課,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閱讀,這樣在集體閱讀的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自然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4 開展活動,增加閱讀儲備
閱讀活動是幫助學生交流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認識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增加學生的閱讀儲備,可以為學生組織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例如以學校或班級為單位,開展“古詩朗誦會”“課本外的故事比賽”“童話化裝表演會”“文藝節(jié)目會演”“小小讀書討論會”“課本角色扮演”“名言警句接力賽”“我的讀書方法”等實踐活動,并利用黑板報、照相機、錄像設備記錄下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并分享到班級的討論群中,以在經驗交流中增進學生的集體情感。
此外,教師還應該聯合家長為學生構建統一的閱讀環(huán)境。例如,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數目,并提出一定的閱讀計劃,然后聯系家長,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監(jiān)督與指導,最后,教師在班級中召開讀書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在閱讀中的個性化體驗,從而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總之,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讓小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在樂趣中產生繼續(xù)閱讀、主動探究的意愿。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依然將重點放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情感的培養(yǎng)。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中,應該積極營造生動有趣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環(huán)境的“引誘”下產生閱讀熱情,并形成良好閱讀習慣,進而有效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于井鳳.關于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6(15).
[2] 趙向南.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4(07).
[3] 吳燕清.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學周刊,2014(10).
[4] 張德成.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的見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