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福
語文教材是課程理念的物化形態(tài),也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憑借?,F(xiàn)代以來的語文教材,編寫,如《商務國語教科書》等。再如《開明國語課本》、《世界書局國語讀本》等,則響應時代的要求,改文言為白話了,自是便于接受。里面的內(nèi)容,也是多樣的。除識字外,有行為養(yǎng)成、待人接物、現(xiàn)實生活、歷史故事、動物植物等。這些小學教材,在編排上是以課的方式來呈現(xiàn),一課接著一課,顯得靈活,但不夠集中。這些教材大都是根據(jù)需要來編寫的,比如增加了現(xiàn)實的內(nèi)容。既增加了現(xiàn)實的內(nèi)容,又改編了許多古代的故事,如完璧歸趙、愚公移山、守株待兔、杞人憂天、孔融讓梨、鷸蚌相爭、火燒赤壁、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等。教材大都將文本加以改寫,也是為了便于接受。但從誦讀來說,則以原文為好。換言之,熟悉了白話的內(nèi)容后,進而就可誦讀文言的篇章,或許還可將原文與譯文一起呈現(xiàn)。
教材或課本,仍可以古時為參照。古時過了啟蒙階段,即讀了《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之后,便可讀四書五經(jīng),此種教材設計很是穩(wěn)定。語文教材也應當如古代那樣,有一種較穩(wěn)定的設計。當然,穩(wěn)定不等于一成不變,而是有整體的構(gòu)架。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協(xié)調(diào)好文本與知識的關系。現(xiàn)代以來,有了一個語文的課程建構(gòu),便視文本為例子了。就文本與知識的關系來說,仍當以文本為主知識為輔。因為那些知識原本多是從文本中梳理而來,若離開了文本,那些知識大都是空的。比如記得比喻或象征,不見得就能確認與運用,所以仍得回到文本中去建構(gòu)生成。且就知識來看,語文知識大都陳舊居多,不易更新。再就是由于課程知識建構(gòu)不完整,也不宜變?yōu)橹R教學。那種講解知識點,再設計題目來練的做法,不無誤導。其實,知識大可與練習結(jié)合,或者就設計為練習,編排在文本之后,有助于文本教學及課后鞏固。知識及練習的設計,凡所取例,大多出自學過的文本或課文。
語文教材或課本大都是文選型的,可謂方向明確。因為文本作為有條理的語言組織,比起人為設計的若干語言碎片來,更有助于學習。教材理當以選文為主,但某些時段,尤其看重政治的及道德的文章,顯然過于狹窄。那么,教材選文有哪些標準呢?至少是有兩個參照,一是要能適應特定年齡的語文學習,從心理到接受程度都應當加以考慮,再就是要能體現(xiàn)悠久的文化及人文傳統(tǒng)。文化的長河是從古流到今的,那么,教材就應當有歷史的意識。這個歷史的意識,大致可能參照文學史的劃分。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的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币淮幸淮奈膶W,這也為讀解提供了一條線索,即讀每個時代中最有代表性的。比如詩歌方面,有詩經(jīng)楚辭、漢魏六朝詩、唐詩、宋詞、元曲等,散文方面有諸子散文、歷史散文、辭賦駢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小說方面有白話小說(話本與擬話本)、文言小說(傳奇與筆記體)、章回小說等,戲曲方面主要是雜劇與傳奇。然后是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代散文、現(xiàn)代小說、現(xiàn)代戲劇及外國文學,等等。有史的意識,讀書才有頭緒,才不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有全局的或整體的觀念。讀,既講讀什么,也講怎么讀,將同類文本編在一起,還可在讀法上有所指導。比如詩文有別,讀詩與讀詞也不大一樣。此種編排,可采用專題來設計,比如唐詩專題宋詞專題,再合宜合理地分配到各冊課本中去。
語文教材,應當是一本本的好書。一本本疊加起來,則有相當?shù)娜萘?,就如古時的四書五經(jīng)那樣。時下的語文課本,一冊課本就那幾個單元,每個單元四五篇文章。不僅容量不足,文本的呈現(xiàn)也過于隨機,或者說無序。從學習或教學來看,也就難以整合。如果認定了是以文本為主知識為輔,那就要讓文本的呈現(xiàn)有序化,更便于教學。教學中,文本又不止于讀解,還可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中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是說讀有助于寫,多指閱讀積累及潛移默化,但也可有所轉(zhuǎn)化。阮真在《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中說:“學生課內(nèi)所讀的書或文章,里邊往往有意義可以發(fā)揮,有問題可以討論,有文字可以摹擬或翻改的地方,這也是作文好機會,在這中間出題目,學生容易有話說,有文做,而且在作文的法度上也有準則。在指導閱讀的時候,教師就該教學生留意的。這種讀作聯(lián)絡的方法,可以作為教學的主干,教作文的經(jīng)常方法?!边@里所說的“讀作聯(lián)絡”,其實就是讀寫結(jié)合,除了仿寫、擴寫、縮寫、改寫、續(xù)寫之類,還可寫讀后感、讀書隨筆、小評論等。比起時下那些語言知識和運用的題目來,更像是語文的練習。語言運用,最初應當是從組詞造句開始的,直到能寫出意思相對獨立的段落及有中心意思的篇章。而篇章,應當就是最大的語言運用單位。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边@是說寫作的源頭在生活,但作文作為習作,多有練筆之義,則不妨有結(jié)合課本的寫作,或片斷或篇章,可隨堂練習也可課后練筆。此種練習或練筆,反過來又可加深讀解。對作文來說,取材生活與書本大可二者并重。當然,教材中還要有作文專題的設計,也可選取一些文本作為范文。有些不宜編排在閱讀專題里的,就可移到寫作或作文專題里來。
語文教學,應當重申文本學習的重要性。不重文本,光記知識而無實例,仍是空的。要注重在文本中積累,培養(yǎng)遷移能力。而一系列的文本學習當有助于養(yǎng)成,為人文素養(yǎng)打下底子。有鑒于文本學習的重要,不只是可讀可寫,還要與考試對應??荚囎鳛闄z測,本是用來鞏固所學的。若所學非所考,所考非所學,終不是個事。眾所周知,語文的課外包羅太廣,不管教學還是復習,都讓人感到茫無頭緒,反不如適當?shù)鼗貧w教材或課本。一方面是回歸課本,另一方面是有所延伸,語文考試其實就是要協(xié)調(diào)好鞏固與延伸。時下的考試多是依據(jù)考試大綱自行其是,此中暗含一個前提可能就是教材不怎么樣。就此而言,教材的建設仍是任重道遠。其中關鍵,又仍在處理好文本與知識的關系,得擺正位置,并有一個全程的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