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勛
當我們讀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時候,腦海中是否會浮現(xiàn)出一位老翁看著落日,聞著泥土的芬芳,悠然自得地享受著田園的寧靜與平淡?當我們讀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時候,眼前是否看到了一個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下憔悴又愁容滿面的婦人呢?英國詩人雪萊說“想象是創(chuàng)造力”,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是一門綜合藝術性極強的學科。語文的獨特性體現(xiàn)在它與藝術的接壤上,那么,語文課堂理所當然就應該開辟出一片藝術美的天地,讓語文在“意境”中升華,讓思維在“意境”中綻放。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庇纱丝磥?,語文課堂應該逐漸擺脫傳統(tǒng)知識注入式、平面式的傳授,僅僅局限于分析課文的字詞句段和中心思想,而應該轉變成啟發(fā)式、多維式模式,將課本中平面單維的素材以立體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走入文學的意境,讓他們主動地體會和思考,讓他們的思維完全置于開放的狀態(tài),讓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釋放。
作為一個多年工作在教學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通過多年工作經(jīng)驗的積累,初步形成了一個“意境式”教學的理念。21世紀以來,教育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也在不斷提倡,語文作為最基礎和最傳統(tǒng)的學科,更應該優(yōu)先執(zhí)行先進的教育方針,不能再以“填鴨式”的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生硬地去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圖,課堂教學的模式應該從字詞句段的深入探究轉變?yōu)楣适潞椭魅斯闹饾u進入,要把一堂語文課當做一個故事,一部電影,學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老師便是故事的導演,我們需要把學生引入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中去,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體會和想象,讓他們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表達。筆者相信所有優(yōu)秀的作品都不是空穴來風,它當中必定融入了生活的點滴和人間的冷暖,作者通過人或物,終究是要抒發(fā)內心的情感,學生進入其中再走一遭,淺則體驗文中呈現(xiàn)的世界,深則感受作者的情懷,更則對原有的思想做一個更深的探究和升華。就筆者看來,語文課堂如此的改變,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老師的教學效果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自然學生的興趣也就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也會隨之提高,老師也不用費盡心思地監(jiān)督學生學習,而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精彩的課程。
語言本就是一門精妙絕倫的藝術,更何況語文還是我們本土的語言,因而中學語文的教學就更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識記。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中學時期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一個跳躍性時期,這個時期老師不能把學生的思維禁錮于一個既定的模式,應該是更多地為他們提供素材,讓他們去發(fā)掘,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如果說數(shù)學老師是學生邏輯思維的啟蒙者,那語文老師便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引導者。語文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正好提供了豐富的想象資源,老師帶著學生走入其中,和學生一起搭建一個“文中的世界”,然后在“世界中”與作者相遇,可以相互交流彼此的感情,從而達到心靈的碰撞,思想的升華。如此的切身體會,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課文的意圖和思想感情,并不需要老師再去生拉硬套強加于學生。
當然,無論教育如何改革,中國的應試教育目前還是不會改變,那么問題便來了,如此開放式的語文教學是否可以讓學生應對當前的考試呢?這便是我講的第二個方面。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良好的語感的培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而語感也是在語文應試中必勝的法寶。什么是語感?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作過明確的解釋:對于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通常叫做語感。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p>
葉圣陶提到的“靈敏的感覺”是一種直覺。所謂直覺,是一種不經(jīng)過復雜智力操作的邏輯過程而直接迅速地認識事物的思維活動。就語文學習來說,這種直覺是指無須憑借有關的知識進行理性的思考,在一聽一讀之際就能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形象、情味以及在具體運用中的細微差別等等,既不費時也不費力,似乎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優(yōu)秀的作家寫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隨便,無非要找到一些語言文字、意義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貼合,使他的作品真正能表達他的旨趣。作為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如此看來,我們平常身臨其境的課堂教學并非是與應試相脫離,長期的“意境式”引導讓學生無形之中提高了語感,那么即便是在考試中,面對陌生的文章,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也能主動進入意境,憑借對語言的感知和靈敏度恰到好處把握文章的中心,而不至于對問題的回答出現(xiàn)偏題跑題和主觀臆斷的現(xiàn)象。
除此以外,語文教學的第二大任務就是寫作。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交作文作業(yè)時拖沓的現(xiàn)象極其頻繁,其實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也并不樂意老師每天追著他們要作業(yè),其實他們是在作文里實在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墒侨绻覀冊谌粘=虒W中一邊進行意境式引導,一邊鼓勵學生把腦海中的所思所想大膽地表達出來,筆者相信可能會有比較可觀的效果。中學的學生正處于花季的年齡,腦中會有無數(shù)的天馬行空,有時也會觸景生情,讓學生盡量地表達出來,寫在紙上,不乏是一個良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會是無病呻吟,他一定融入了自身思考和情感,一旦進入感情,我們便不用刻意去教學生如何語言華美,用詞恰當,他們自然會為自己情感的準確表達而費盡心思,仔細推敲,如此長期以往的培養(yǎng),寫作的語感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那么寫作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1世紀的學生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思想的豐富和思維的活躍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而老師作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一定要在這個時期鼓勵和支持他們開拓思維,勇于創(chuàng)新。換句話說,我們提倡的創(chuàng)新并不能某個人靈感的突然迸發(fā)或者是天賦使然,這是需要長期完善的思維構建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這并不是一句單純的贊美,因為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們可塑性極強,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從你聽我講的模式中走出來,引導他們走進文章描繪的情境當中,站在作者的身旁,同喜抑或同悲,讓思想得到碰撞,心靈達到共鳴,進而完善的思維開始建立,創(chuàng)造的種子便在心中播下。種子在意境的滋養(yǎng)下生根發(fā)芽,終有一天會綻放出絢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