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摘 要】本文以廣西師范大學A班大學英語教學為例,探索翻轉課程模式下大學英語內涵式教學體系的構建,即構建了一個語言、文化、情感相融合的知識、技能、人格三位一體的內涵式教學體系。
【關鍵詞】翻轉課堂模式 大學英語 內涵式教學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081-03
在信息化教育大背景下,國內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迅速發(fā)展為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育體驗,掀起了一場徹底的教育革新。廣西師范大學從2013年開始實施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迄今為止,歷經(jīng)了四個階段。從最初的四個教學實驗班,到所有A班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再到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最后到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大學英語內涵式教學。這是一個反復實踐與研究的過程,也是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本土化理性思考的過程。本文擬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進行相關探討。
一、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英語內涵式教學體系構建的意義
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它要求學生在課前根據(jù)導學案的要求,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微視頻、課文及相關拓展資料等)自主學習,在課堂上與同伴或老師共同探究和解決未學懂的知識點及作業(yè)完成時遇到的困惑與問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肯定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及其對教育的深遠影響的同時,很多學者依然抱有觀望態(tài)度,也有學者持否定立場,認為該模式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破壞了課程的學術性和知識的系統(tǒng)性,助長了學生的“快餐學習”。因此,探究如何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本土化,如何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進行有效教學,構建大學英語內涵式教學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英語內涵式教學體系的具體構建
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英語內涵式教學體系是一個語言、文化、情感相融合的教學體系,其圍繞知識技能獲得、人格塑造的教學目標來展開。
(一)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之語言篇
每篇課文都是一個由語言構建的“英語世界”,我們只有沉浸于這個文本世界之中,對篇章結構、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論點、論據(jù)等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和分析,才能解讀詞匯在特定語境中的微妙含義,語法和句式的特殊功用和修辭手法的效力,從而體味文本的語言魅力,有效地習得語言。因此,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梳理碎片化知識,從而形成系統(tǒng)性的知識,更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從而感悟和欣賞英語這門語言的魅力。
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3》中的第二單元The Freedom Givers。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作者描述了故事主人公之一John Parker在聽到敲門聲時的緊張之情。教師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這一段落并找出其主題句以及反映主題句的關鍵詞。由于掌握了一定的閱讀學習策略,學生很快就能找到段落的主題句,也就是段落的首句:John Parker tensed when he heard the soft knock.大部分學生能迅速定位反映該主題句的關鍵詞,即peering,whispered urgently,didn't hesitate and pushing,接著通過討論、分享,學生掌握了peer與stare、gaze與gape的區(qū)別,明白了作者使用這四個詞在文中的功能——這四個詞的使用生動地體現(xiàn)了當時主人公所處的緊急、危險的境地,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運用topic sentence+details的寫作方法。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即興寫作,任選一個主題,用主題句加細節(jié)的手法完成一個段落的寫作并在小組內交流,教師隨堂指導。
再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3》中的第三單元The Land of the Lock。在收集和整理學生的問題時,有小組學生提到,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出現(xiàn)了這句話:Many suburban families have sliding glass doors on their patios,with steel bars elegantly built in so no one can pry the doors open.如何理解elegantly一詞?在翻轉課堂上,教師首先呈現(xiàn)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幫助回答問題。學生能提出這個問題讓人驚喜,但他們給出的答案有點差強人意。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首先去理解elegantly的原義,其次根據(jù)上下文,理解它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教師問道:在家里的露臺安裝玻璃滑門,并在內側裝有鋼條,你認為這看起來高雅嗎?學生搖頭表示否定。教師繼續(xù)問道: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教室,兩邊的窗戶都裝滿了防盜的鋼條,感覺如何?學生答道:It's like a prison. And we are caged birds. 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這里使用elegantly的意圖何在呢?學生終于有所領悟,作者在這運用了反諷的修辭手法,既使文本內容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又映射了作者的態(tài)度,對于美國從自由之國到鎖之國的轉變,作者略有幾分無奈也有幾分討厭。為做到學以致用,教師要求學生從文章中再找一個作者使用反諷修辭的例子。很快,學生就在下一個段落找到了這個句子:It is not uncommon,in the most pleasant of homes,to see pasted on the windows small notices announcing that the premises are under surveillance by this security force or that guard company,并分析了pleasant 在該句中的深刻含義。
又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3》中的第三單元The Land of the Lock。文章的第九自然段出現(xiàn)了這句話:Why are we having to barricade ourselves against our neighbors and fellow citizens,and when,exactly,did this start to take over our lives?教師要對barricade這個詞進行分析。首先,教師呈現(xiàn)了一張路障的圖片,要求學生用英文描述該圖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了barricade作為名詞的意思和用法;接著,教師請學生再次朗讀這句話,了解barricade在此句中的詞性,學生根據(jù)一定的語法知識,推測barricade一詞改變了詞性,并不改變其意思。因此,它在這里是“在……設置路障”的意思。教師緊接著追問學生"Can barricade be replaced by protect here? Why or why not?" 多數(shù)學生認為可以用protect來理解這句話,但沒有用barricade一詞好。理由是barricade在句中的含義是protect or close something by building a barricade,用barricade更能體現(xiàn)作者想表達的情感,It's not others but we ourselves who have imprisoned our minds.這與文章的結尾段落相呼應。在文章的最后四個段落,作者都有暗示這個觀點,如We are fearful,and so we devise ways to lock the fear out./We trust no one./We may have locked the evils out,but in so doing we have locked ourselves in./In dealing with the unseen horrors among us,we became prisoners of ourselves.
(二)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之文化篇
學習一門語言就是要學習它的文化。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教師在錄制微課時,應當選擇最能體現(xiàn)課文文化背景的主題;在翻轉課堂上,教師應根據(jù)具體情況,或是某個詞匯、句子背后隱含的文化意義,或是學生對某個文化點的疑問,巧妙地將文化講學融入其中,必要時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3》中的第二單元The Freedom Givers。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出現(xiàn)了這個句子:to learn more about a man who was,in many ways,an African-American Moses.盡管課文有注釋,Moses:(in the Bible)the leader who brought the Israelites out of slavery in Egypt and led them to the Promised Land. 學生對Moses一詞缺乏深度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為什么要把Henson當作非裔美國人的摩西,教師在課堂上播放了一個關于圣經(jīng)故事的短片,再請輪值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了課文中主人公之一Henson的故事,最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這兩個人物的特征和經(jīng)歷進行對比和比較,學生對Moses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文章的背景文化知識——奴隸制在美國歷史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又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3》中的第五單元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該文主要以感恩節(jié)為主線,作者在二戰(zhàn)期間,服役航海在外時,恰逢一年一度的感恩節(jié),他倍感孤寂,開始認真思考這一節(jié)日的意義。他最終決定寫三封感謝信,以此來紀念感恩節(jié)的真正意義。令他驚喜的是,他也收到了三封對他表示感謝的回信。由此可知,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感恩節(jié)有關。在課前一周,教師布置任務,由輪值小組在原有微課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資料,制作一個關于美國感恩節(jié)和中國中秋節(jié)的課件,其內容包括節(jié)日的由來、習俗、主要活動等。通過學生的課件展示和他們的陳述,學生既了解了美國的節(jié)日文化又鞏固了中國的節(jié)日文化,并在比較中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教師應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節(jié)日于人類的作用及他們對“感恩”二字的理解。
(三)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學之情感篇
好的教育是學生離開校園后依然留在身上的東西。教師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把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個學生身上。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注重情感與態(tài)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和力量,將英語學習活動納入人格成長與發(fā)展的進程,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促進人格發(fā)展、提升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2》中的第四單元A Virtual Life。在收集和整理學生的問題時,有小組學生提到,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有這么一句話:I call people,arrange to meet with the few remaining friends who haven't fled New York City. 如何理解fled一詞?flee有run away,escape的含義,作者在這里使用flee一詞意在表達她對大城市生活的不滿之情,由于生活壓力,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選擇逃離城市,或是沉迷于虛擬世界中。逆城市化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由此,教師引導學生把目光轉向中國,討論北上廣的都市生活,有沒有類似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呢?在最后的總結中,教師要教導學生,壓力固然存在,關鍵是對待壓力的態(tài)度。無論身居何處,每個人都有面臨壓力并且遭遇困境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并通過正確的方式去應對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再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3》中的第三單元The Land of the Lock。 在收集和整理學生的問題時,有小組學生提到,文章的尾段最后一句話寫道:All of us prisoners,in this time of our troubles. 如何理解we are prisoners?在學生的討論中,有學生認為,關于上當受騙的案例,我們所見所聞太多,為了保護自己,我們要學會適當封閉自己;也有學生認為,我們生活的社會出現(xiàn)了信任危機,人們已經(jīng)沒有了安全感;還有學生認為,因為犯罪率的不斷上升,恐怖襲擊事件的頻頻發(fā)生,人們主動把自己與他人隔絕開來以便自我防護。就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接連追問學生好幾個問題:Why do people imprison their minds?Why do people distrust each other?Why do people have a sense of insecurity?And why is the crime rate on the rise?在一問一答中,學生漸漸找到了答案。我們之所以成為囚徒是因為這個社會缺乏愛。由此,教師教導學生應該做一個善良、充滿愛心和正能量的人。
又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3》中的第五單元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上文提到在學生介紹節(jié)日文化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對“感恩”二字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gratitude,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完成課后練習中的Cloze,這篇文章很好地詮釋了gratitude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交流分享?;蛟S,我們大多數(shù)人像作者一樣,對于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受之泰然,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或許,我們習慣了抱怨生命中那些不如意,而忽略了那些出現(xiàn)在我們生命中并使其變得美好的人和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意識到了生命的意義,活著就要珍惜身邊的人和物,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美,懷著感恩之心對待周圍的一切。特別是年輕人,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認真過好每一天,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三、結語
翻轉課堂模式下大學英語內涵式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語言、文化、情感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有機地將三者融合起來。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到翻轉課堂教學的本質,它是一種將面對面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結合起來(課前在線學習、課堂面對面)的混合學習模式,學生需在翻轉了的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內化。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課堂講授的時間,根據(jù)學生的學情設計課堂教學,既不能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學生的某些能力提高了,但感覺知識碎片化、凌亂化了,似乎什么也沒學到。這就給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良好的道德和情感修養(yǎng)、又要有扎實過硬的專業(yè)知識,也要有卓越超群的教學技能和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洋,胡凡剛,劉永琪,等.翻轉課堂引發(fā)的矛盾關系思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6(2)
[2]馮錦.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J].海外英語,2016(11)
[3]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
[4]劉冬,王張妮.對國內翻轉課堂熱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5(4)
[5]秦秀白.聚焦學習者,聚焦文本——《綜合教程》簡介[J].外語界,2008(1)
[6]秦秀白.警惕課堂教學娛樂化[J].當代外語研究,2012(7)
[7]王海杰,張黎.翻轉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4(7)
[8]王守仁.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J].外語界,2013(6)
[9]周彬.從“有效教學”到“有效學習”[J].湖北教育,2012(9)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項目A類“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與實踐”(2016JGA138)
【作者簡介】王 越(1981— ),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及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