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蹊
中國分類號:I106
被譽為“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真真是一塊稀世之璧,每一屆給學(xué)生講授的時候,吟詠其文都禁不住唏噓不已,在為劉焦愛情悲劇嘆息之余,不禁再一次追問,如此幾近完美的劉蘭芝究竟是什么原因招致焦母的厭棄而被休呢?
劉蘭芝被休的原因歷來為大家眾說紛紜,大致有這樣幾種觀點:一是她“相見常日稀”的嘆息與希望常相聚的愿望與焦母望子“仕宦于臺閣”以振興家族要求相違;二是多年無后,不繼香火的不孝之大者;三是因為劉蘭芝身高太矮,焦母覺得與兒子不配;四是劉蘭芝出身卑微,與焦門不當(dāng)戶不對;五是劉蘭芝與焦仲卿太恩愛,離間了母子關(guān)系;六說劉蘭芝太完美,太能干,受到焦母的嫉妒;七說劉蘭芝不夠勤快,整日誦詩書、彈箜篌;甚至還有太守陰謀奪妻說……凡此種種,真相何在?
要揭開個中真相,我以為首先應(yīng)該確定一個原則,那就是應(yīng)該堅持文本解讀的原則,切不可主觀臆斷,妄加揣測。
首先,“相見常日稀”的報怨,會不會一定有時常相聚的訴求?我看不一定,而且這報怨也只是這一次,而恰好是這一次報怨而招致被休,如果常報怨,被休也等不到現(xiàn)在;多年無后是理由嗎?很多人認為這是最大的理由,但我以為這卻是最次的理由,主張此觀點者一般都擺出了古代“七出”的規(guī)定,更有甚者從起興的“孔雀”入手,引用《說文》對“孔”的釋義,“孔,通也,從乙從子。乙,請子之侯鳥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子”確實是休妻的理由,但這是正當(dāng)?shù)睦碛?,為何休焦母逼子休妻卻不直說?焦母可是一個會“槌床便大怒”的人,她才沒有劉母的涵養(yǎng)和委婉;劉蘭芝的確可能身材不高,“小姑如我長”,小姑子幾年便長得和她差不多高,可見她小巧玲瓏,但這也能成為被休的理由嗎?即使是,在文中也沒有依據(jù)。
門第如果不配,確實也會是婚姻的障礙,但如果門第不配,何以當(dāng)初就成婚了呢?而且劉家門第真的很低,而焦家門第很高嗎?我認為恰好相反。你看從劉蘭芝自述身世到蘭芝被休后回家時焦母對女的評價可以看出劉家明明是書香門第,在那個官宦世襲的時代,如此大家多為官宦,如果這也是母女倆的集體說謊,那么從劉蘭芝嫁奩的繁多與奢華,從臨行嚴妝其服裝之精美,其首飾之高端,其體態(tài)之裊娜雅致,足見其出身之不俗,這些方面是不可說謊的,那么“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xùn),兼愧貴家子”只能理解為有學(xué)識有修養(yǎng)的低調(diào)自謙之辭,其實從人性之積習(xí)可知,也只有一個有修養(yǎng)極自信的人才可能這樣坦言。相反,你看焦母那情緒暴發(fā)的失控,其動作之粗野,其用語之粗俗,其態(tài)度之堅決直白,儼然一個罵街的潑婦,那么為何她會有“汝是大家子”“貴賤情何薄”的良好的自我感覺呢?其實她不是“貴”,而是富,因為有錢卻又無文,所以才表現(xiàn)粗俗,不知什么原因,現(xiàn)在兒子也到府上當(dāng)官了,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府吏,但在焦母眼中仿佛躋身為大家了,從自卑到自傲便在這之間質(zhì)變,或者其實并沒有變,正因為自卑,所以才自傲。不過劉家現(xiàn)在沒落了,甚至經(jīng)濟條件開始窘迫了,所以才有“受母錢帛多”的聘禮,而劉焦的婚姻應(yīng)該是在劉兄的追求物質(zhì)的勢利中完成,這在他后來逼妹改嫁“足以榮汝身”的言語中也可以到得映證。綜上,門第不配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這也不是客觀的比較,而只是焦母的主觀感覺而已。
《禮記》中規(guī)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夫妻表現(xiàn)得太恩愛確實也可以休,而文中劉蘭芝也確實太完美,漂亮能干,琴藝詩書兼通,同時夫妻兩也十分的恩愛,遭到焦母的嫉妒也完全可能,但是我們忘一個最簡單的道理,這些本身就是休妻的官方理由,而焦母勸子休妻卻并未使用它們。
那么焦母休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實要尋找真相遠沒有這么復(fù)雜,我們把焦母想得太復(fù)雜了,焦母其實很簡單,她要休媳,以她的性格一定不會轉(zhuǎn)彎抹角傷透腦筋地尋找借口,真相她已經(jīng)在盛怒下脫口而出:“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敝皇沁@一個最明白的理由,卻不被我們這些千百年來的讀者所接受罷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其實是受劉蘭芝的誤導(dǎo),因為她太完美,因為她太可憐,于是我們便輕易地聽信了她“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钡霓q解。
劉蘭芝恭敬懂禮嗎?懂!毫無疑問。她自己說“十六誦詩書”,當(dāng)然有文才不一定懂禮儀,她母親說她“十六知禮儀”,可見她確實懂禮儀,但懂禮儀是不是就一定恭敬公姥長輩呢?表面上多半會。比如當(dāng)哥哥要她改嫁時,她說“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多么順從啊,但是你聽“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那語氣里有十分的不愿意,讓人一聽就不舒服。那么是不是對親人用這種口吻,對公姥就會低眉順眼,言聽計從呢?我們還是在文中來找依據(jù),你看她臨行前的嚴妝,就讓人覺得很古怪,本該愁容不展衣衫不整甚至哭哭啼啼的離開,可她卻如些精雕細琢地打扮,試衣佩飾,顯盡風(fēng)姿。她也哭了,那是在“卻與小姑別”的時候,是在她“出門登車去”的時候,而在公姥的面前她卻裝得如此冷靜從容,仿佛毫不在意。你再聽她說話:“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xùn),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qū)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句句謙卑恭敬,但如果我們把這些話放在說者本自高貴大家,而聽者卻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暴發(fā)戶之間,你感受到的便是句句刺耳傷心,你想這令公姥情何以堪?所以公姥的反應(yīng)是“怒不止”,這便是焦母所說“吾意久懷忿”真實感受,這一個“久”字,可見出多年以來婆媳兩人在生活習(xí)慣、話語方式、行事舉止等方面相背逆與沖突之持久與劇烈!所以深藏在劉蘭芝骨子里的“無禮節(jié)”“自專由”才應(yīng)該是她被休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劉蘭芝確實漂亮賢慧,勤勞善良,聰明能干,知書達禮,尊敬長輩,是大家爭相聘娶的對象,可是這一切在從貧賤而入富裕的焦母眼中都毫無價值,她要找的只是一個能夠從心底尊敬她順從她的兒媳!《論語》中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闭娴模皖亹偵膶Υ糯_實有點難,特別是對于一個出身于沒落大家而又精明能干美艷絕倫的女子,嫁到一個暴發(fā)戶家庭,面對一個粗野低俗的婆婆的時候,要她發(fā)自內(nèi)心的順從,那是談何容易??!
不是劉蘭芝不好,相反,她的悲劇正源于她的好,只是這好放錯了地方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