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滕
摘要: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涉及家庭、學校、社會方方面面。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忽視了對農村青少年的關注,農村青少年受家庭觀念、社會生活、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和城市青少年相比更容易滋生違法犯罪問題。文章在闡述法治教育內涵以及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具體分析加強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策略,旨在進一步推進我國依法治國建設。
關鍵詞: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現(xiàn)狀;策略
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漸建立,國家法治化進程發(fā)展速度加快,但是近幾年,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特別是農村地區(qū)的青少年犯罪率要明顯高于城市。可見,我國現(xiàn)階段法治建設還不夠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相對于城市,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由于絕大多數(shù)的百姓法律意識比較貧乏,青少年的父母文化程度底教育觀念落后,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不能辨別是非,導致農村地區(qū)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突出,成為全面依法治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國家的發(fā)展,實現(xiàn)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加強對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視。
一、 法治教育內涵
法治是指通過制定良好的法律法規(guī)和明確守法的要求,是依法治國的根本途徑。在依法治國的全面推行下,法治成為現(xiàn)階段我國采用的主要治國方式,即要求社會發(fā)展建設在一定的約束和規(guī)定下進行。法治教育則是通過教育宣傳手段,對學生、社會公民進行思想教育和宣傳的法治化,從而約束學生和公民的行為,在保證人們基本利益的他同時更好的促進國家建設發(fā)展。法治教育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治知識的宣傳教育。第二,對憲法的宣傳和普及。第三,實現(xiàn)法治教育和黨領導教育的結合。
二、 青少年法治教育必要性分析
(一)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實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內在需要
第一,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法治是在依法治國理念下衍生出來的一種和人治相對的治國方略,法治的基礎是法制。依法治國的實施關鍵是提升全民法律素質,特別是要從青少年入手進行法律教育,從小引導青少年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為依法治國實施提供支持。第二,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以德治國方略要求。以德治國是按照道德規(guī)范來引導社會成員的行為,實現(xiàn)對國家的道德化治理。青少年作為祖國發(fā)展的未來,需要著重加強對他們的得志教育。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
從內涵上看,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核心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以人為本。人的素質結果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品質、身體心理素質等。思想道德素質是所有素質的根本,對人各種價值理念和思想行為有著十分重要的引導和調控作用。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必然蘊含法治理念。從目標上看,素質教育目標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造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接班人。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融入法治知識的原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和社會和諧社會打造的需求。通過法治教育讓青少年從小懂法、明發(fā)、遵法,并隨著自身的成長需要學會應用法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是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第一,通過青少年法治教育能夠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青少年犯罪是社會熱點話題,在現(xiàn)階段的刑事案件中有 70%左右的作案人員是青少年。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需要加強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第二,通過青少年法治教育能夠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受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青少年思維活躍、審美多變、心理和行為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加上農村青少年教育不完善、個人認識的局限以及缺乏父母親的關愛,農村青少年很容易染上不良行為習慣,通過青少年法治教育能夠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
三、我國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法治教育調查情況分析
以六桶鎮(zhèn)中心小學 247 名學生及其家長為調查對象,問卷主要是針對四至六年級的學生,總共發(fā)放問卷260 份,共收回 247 份。
(二)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第一,一些家長和學生沒有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普法工作的深入發(fā)展下,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了在中小學開展法治教育的規(guī)定,中小學院校也相應的完善了法治教育規(guī)章制度。但是在實際的法治教學操作中,法治教育還不夠規(guī)范。對于調查問卷中:““你遇到生活問題的是否會尋求法律手段解決?”(如表一所示),只有23%的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采取法律手段解決。另外,學生雖然在心理上接受了法治教育,但是學校能夠為學生講解的法治理論知識是十分有限的,學生也不具備自主學習和查閱資料的主動性,由此導致法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第二,對法治教育定位不明確。中小學院校法治教育側重對安全知識、禁毒知識的講解,一味地強調學生要遵紀守法、遠離毒品,沒有向學生介紹必要的個人維權知識。第三,法治教育課程設置存在局限。受傳統(tǒng)模式的影響,學校教師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不夠,在教育中忽視了學生法治教育的實踐。
四、 強化農村地區(qū)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學校教育,構建完善的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體系
第一,學校領導要加強對中小學法治教育的重視。農村中小學領導要本著“法治教育強校、育才、強國”的理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支持中小學院校開展法治教育。比如學校領導可以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結合中小學法治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教育部門提出的法治教育要求,從教材制定、教學開展等方面開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法治學習打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第二,學校領導要加強對法治師資隊伍的打造。首先,聘請專業(yè)的法治教師向學生開展法治教育;其次,定期對法治教師展開專門的培訓,提升法治教育法治授課能力;最后,聘請法治副校長。即從基層政法部門選擇干警到中小學擔任兼職的法治副校長,參與中小學法治教育工作,定期為學生講授各類法律知識。
(二)發(fā)揮家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提升家長法治素養(yǎng)。家長的言行對青少年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谵r村地區(qū)家長法治觀念落后的現(xiàn)象,基層政府需要加強法治宣傳力度著重提升農村家長的法治素養(yǎng),為家長學習法律知識創(chuàng)設各種環(huán)境和機會,學校、單位部門、社會組織為家長參與法治活動提供重要支持,在實踐中提升家長對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第二,改善農村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農村家長需要改變原有“唯成績論”的教育觀,要注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關心孩子的身心成長,并要在交流中有意識的向孩子滲透公平正義理念、誠信意識、規(guī)則意識等。第三,營造和諧的家庭法治氛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需要讓孩子認識到自由、民主、平等的重要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下,培養(yǎng)人民群眾的法律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變得更加重要,青少年是國家建設的未來,因而,要著重培養(yǎng)和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識。農村青少年生活環(huán)境復雜,基于特殊的教育環(huán)境和成長環(huán)境,更容易出現(xiàn)思想行為問題,為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相關人員結合法治建設要求,從法治思想宣傳、法治環(huán)境營造、法制制度完善等方面進一步推進農村青少年法治建設,從而在城鄉(xiāng)范圍內更全面的實現(xiàn)依法治國。
參考文獻:
[1]苗利萍. 對青少年法治教育常態(tài)化問題的思考——岐山縣中小學開展法治教育狀況的調研報告[J]. 新西部(理論版),2015,09:39-40.
[2]汪蓓. 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經驗及其啟示[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9:92-94.
[3]汪蓓. 中日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比較研究[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