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月旺+李珍
摘要:簡述了運用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進行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基于教學設計模型建立促進學生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核心要素;提出了依據核心要素建立促進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分析了促進學生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操作過程,總括了促進學生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主要特點及關鍵;并以“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概念的建立”為例加以闡述。
關鍵詞:課堂評價;定量觀;認識發(fā)展;教學設計模型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8-0031-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8.011
前期的課題研究已經揭示出初中化學定量觀的內涵,并根據化學基本觀念建立過程,提出了將知識學習與認識發(fā)展相融合的促進學生定量觀建構的教學設計模型。不過,從課堂觀察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把定量觀教學只當作事實性、技能性知識來教學,過于關注學習的結果,忽視了促進學生定量認識發(fā)展的學習過程,削弱了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的運用價值。為此,很有必要探索從教師的立場出發(fā),基于教學設計模型建立促進學生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指導教師超越事實性、技能性的化學定量教學,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建構定量觀;同時完善定量觀理論體系中的評價。
一、促進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核心要素
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關的化學知識和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在對知識的理解、應用中不斷反思概括提煉而成的[1]。基于這一認識,已建立了促進學生定量觀建構的教學設計模型(如圖1)[2]。
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主張從知識與認知過程兩個維度的結合來對教學做出評價。也就是說,課堂評價要注重認知結果評價與認知過程評價結合。通過評價知識的打開、內化與外顯的過程,才能增進學生對定量觀內涵的深刻理解與運用,促進定量觀形成。而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正是基于這一基本理解來建構的,為此,根據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來建構課堂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定量觀認識發(fā)展。
圍繞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的教學實施,我們不難發(fā)現,依據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建立促進定量觀認識發(fā)展的課堂評價具備以下典型特征:第一,目標取向。促進定量觀認識發(fā)展的課堂評價就是以促進定量觀內涵達成為目標的評價。初中學生應具備的化學定量觀的內涵概括為:(1) 物質及其物質變化存在一定“量”的關系。即純凈物的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混合物的組成以某種“量”的形式存在,化學反應按一定“量”的關系進行;(2)物質及其物質變化的定量關系有其定量思想方法。具體包括科學計量思想、“宏-微-符”表征思想、整體個體關系思想、量變質變思想、模型認知方法、實驗的定量控制與定量研究方法等[2];第二,認識取向。教學設計模型就是依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線索來進行設計的。為了讓評價更好地服務于教與學,評價要依據教學設計模型來進行設計,實現評價與認知過程的一致性;第三,過程取向。知識建構的過程就是認識發(fā)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有關定量觀的目標達成情況,更要關注目標建構過程的認識水平,通過對學生的認知表現進行持續(xù)不斷的監(jiān)控,并基于學生的認知表現進行教學改進;第四, 證據取向。 “考評是基于證據推理的過程”[3],從這種觀念來看,課堂評價最關鍵的特征就是獲取證據,并基于證據作出教學改進,促進學生的認識發(fā)展。
二、依據核心要素建立促進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
分析課堂評價的核心要素,我們不難發(fā)現,從評價的目標取向來看,基于對定量觀內涵分析理解,初中學生定量觀的培育目標包括培養(yǎng)定量意識和定量能力兩個方面,定量意識是指從定量角度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包括從定量角度認識物質及其物質變化、描述有關定量物理量,認識物質及其物質變化中各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這屬于定量觀的知識和概念體系;定量能力是指從定量角度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做出評價的能力。主要體現在運用定量思想方法解決物質及其物質變化中定量問題的能力,這屬于定量知識和概念體系背后的思想方法。從評價的認識取向來看,分析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不難看出,初中學生定量觀認識發(fā)展經歷了兩條運動路徑,一條是從下層向上層推進的定量觀形成路徑——即從定量觀察、定量分析向定量表征、定量觀念的運動;另一條是從上層向下層延伸的定量觀運用路徑——即從定量表征、定量觀念向定量觀察、定量分析的運動。從評價的過程取向和證據取向來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認識過程中的證據,并通過分析證據、解釋證據、應用證據進行教學改進。而認識證據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生成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其中許多不能簡單地量化,作為有效促進認識發(fā)展的反饋應當是描述性評價反饋。描述性評價作為一種質性評價形式,以傾聽與觀察、理解與解釋、研究與改進為特征。
依據教學模型,基于對核心要素的基本理解,從“認識層級”與“目標領域”兩個維度入手,采用描述性評價來設計促進初中學生定量觀認識發(fā)展的課堂評價(如表1)。教師依據評價標準,通過收集證據、分析與解釋證據,進行評價描述,并根據評價描述進行教學改進的證據運用,從而促進學生定量觀認識發(fā)展。
三、促進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實踐
促進學生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其操作流程如圖2。不難發(fā)現,評價操作伴隨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的教學實踐過程展開,教師始終基于學生認知線索進行收集證據、分析證據、解釋證據、應用證據,進行教學改進,促進學生定量觀認識發(fā)展。
下面結合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概念的建立”來加以分析。
1. 本片段蘊含的定量觀教學要求
“課程標準”提出“認識溶質質量分數的含義”的學習要求。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對教材的理解,本片段從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發(fā)展認識溶液的組成。定量認識溶液的組成經歷了感知、分析、建立、表征、深化和運用的認識發(fā)展過程。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和教材定量觀內涵的理解,本片段教學需要學生達成化學定量方面的如下目標:(1)定量意識層面:感悟溶液各組分之間的關系,認識溶液是由溶質、溶劑按一定質量比混合而成的,知道溶液各組分存在定量關系,思考解決如何表達溶液中各組分之間的定量關系,描述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理解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之間的定量關系,樹立從定量角度認識事物的意識。(2) 定量能力層面:運用實驗的定量控制與定量研究方法、模型認知方法、整體個體關系思想、量變質變思想,感悟、分析、解決溶液各組分之間質量的總和、變化和比例關系,建立、表達、運用溶質質量分數概念,能夠從定量角度思考溶液標簽中的數據意義。
2. 促進學生定量認識發(fā)展的課堂評價
根據前述定量觀課堂評價設計思路,結合片段的教學目標,為促進學生定量觀認識發(fā)展,本片斷教學過程、評價描述與基于評價描述的教學改進如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同學們,你們桌上放的是給病人輸液用的葡萄糖注射液標簽。給病人輸液前,護士要讀取標簽中的哪些信息呢?
(2)展開定量觀察,進行定量分析
過渡:在生產生活中,只知道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是不夠的,很多情況下需要知道溶液的濃度,那么怎樣表示溶液的濃度呢?完成P11“活動與探究”實驗后,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1:你認為上述兩個實驗所得的蔗糖溶液哪一杯濃度更大?你能用數據來說明嗎?
評價描述與教學改進:學生知道溶液是由溶質、溶劑按一定質量比混合而成的,能感悟溶液各組分之間的關系,理解溶液各組分之間的質量總和關系,但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蔗糖質量的稱量操作不規(guī)范,實驗的定量控制意識不夠強。在數據分析中,有些學生只從溶液組成的單一變量來分析濃度變化,沒有很好理解溶液各組分之間的質量變化關系和比例關系,沒有很好掌握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模型認知方法,沒有很好運用量變質變思想、整體個體思想來深刻理解溶液組成。基于以上證據分析,對教學進行以下改進: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解說、示范評價,強調定量控制的意義;對于濃度比較的數據說明,要進一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并基于學生的認識發(fā)展特點設計表格,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深刻理解溶液各組分之間的質量變化關系和比例關系,從而建立科學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模型認知方法,深刻理解量變質變思想和整體個體思想。
問題2:結合實驗數據,完成下列表格后,思考并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①溶液的濃度能否只用單一量的多少來判斷?應該如何判斷?
過渡:為了規(guī)范統(tǒng)一,人們把一定量溶液所含的溶質的量叫做溶液的濃度。溶液的濃度可以用多種方法表示。人們常用“質量”來表示濃度,也就是溶液中所含溶質質量分數來表示溶液的濃度,即溶質質量分數是指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
②結合上述表格,如何表示溶質質量分數才便于直接判斷溶液濃度大?。?/p>
(3)形成定量表征,提煉定量思想
問題3:結合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概念,如何用計算公式來表征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結合實驗分析,說說溶液的定量組成蘊含著哪些定量思想方法?
評價描述與教學改進:學生已建立起用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的百分數模型表示溶液濃度,已掌握溶液中各組分之間的量變質變關系思想,基本掌握溶液中各組分之間的整體個體關系思想。基于以上證據分析,對教學進行以下改進:在實踐定量觀念環(huán)節(jié)對溶液中各組分之間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深化理解,為固體物質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礎。
(4)實踐定量觀念
問題4:給病人輸液時,常用葡萄糖注射液。該瓶葡萄糖注射液標簽中的10%有何含義?
問題5: 該瓶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比是多少?
問題6: 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減小該瓶葡萄糖注射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評價描述與教學改進:學生理解溶質質量分數概念的含義,能夠從定量角度解讀溶液標簽中的數據意義,能夠應用整體個體關系思想來理解溶液中相關物理量的關系,解決有關實際定量問題。但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溶質質量分數之間的定量關系轉化還不夠熟練?;谝陨献C據分析,對教學作以下改進:利用數據引導學生分析溶質質量分數的表征公式中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形成把握兩個量推算其它量的認識,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溶液中各組分之間的總和、變化和比例關系,并促進對其蘊含定量思想方法的認識發(fā)展。
四、總結與反思
初中學生定量觀建構的課堂評價是以促進定量觀內涵達成為目標,以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為依據,以促進學生定量認識發(fā)展為目的的描述性評價。評價追求教學目標與過程相統(tǒng)一,教、學、評相匹配,發(fā)揮定量觀教學設計模型的運用價值,促進學生定量觀認識發(fā)展。運用評價手段指導教學改進的關鍵是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基于初中學生應具備的定量觀內涵,準確揭示教學內容內隱的定量觀教學目標;二是教師要提高定量證據的引出、收集、分析、解釋和應用能力,實現依據證據進行教學改進。只有明確本評價的主要特點并抓住操作關鍵,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定量觀建構教學相關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定量觀認識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畢華林,亓英麗.化學教學設計——任務、策略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26
[2] 羅月旺,李珍,楊梓生.促進初中學生定量觀建構的教學設計——以“純凈物中元素之間的質量關系”為例[J].化學教學,2017(5): 26-29
[3] 楊向東,崔允漷.課堂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80-189
[4] 趙士果. 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