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謙
紅山文化為神權古國的再次證明
——從遼寧朝陽半拉山遺址考古發(fā)掘分析
□李伯謙
“古國”是蘇秉琦先生于1985年在遼寧興城考古座談會上作的以 《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試論當前考古工作重點和大課題》為題的講話中首先提出的,1986年刊發(fā)于 《遼海文物學刊》創(chuàng)刊號上[1]。蘇先生說:“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鄉(xiāng)最初分化意義上的城和鎮(zhèn),而不必專指特定含義的城市。古國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穩(wěn)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倍姨貏e強調“三者應從邏輯的、歷史的、發(fā)展的關系理解”。當時蘇先生心目中的“古國”的代表是他剛剛參觀過的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遺跡,他認為這“是我國早到五千年前的、反映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的發(fā)展已達到產生基于公社又凌駕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組織形式”。2010年,我在中國臺北召開的“東亞考古學的再思——紀念張光直先生逝世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的三個階段》[2]中,完全同意蘇先生的意見,并在蘇先生講話精神的基礎上作了些許發(fā)揮。我認為蘇先生所說的古國大體相當于西方學術界所說的酋邦,基本上還處在由原始社會向階級、國家社會轉化的過渡階段;蘇先生所說的方國是就其統(tǒng)轄地域而言,若就其發(fā)展程度來看,當已是進入科學意義上的國家——王國階段了。我聯(lián)系紅山文化的考古發(fā)掘情況,對所謂的“紅山古國”提出了三點認識:一是生活居住區(qū)與墓葬、宗教祭祀?yún)^(qū)分離;二是墓葬大小懸殊,分化嚴重;三是大墓中隨葬品是清一色的玉器,玉器中少見裝飾用玉,多見玉箍形器、勾云形器、豬龍、璧、神人雕像及龜、鸮、蠶、蟬等具有神秘意味、充滿宗教色彩的東西,表明墓主人掌握著宗教祭祀的權力。與之處在同一發(fā)展階段的尚有長江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灘古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靈寶鑄鼎原西坡古國。它們雖發(fā)展水平基本相同,但若從精神文化層面考察,三者走向文明化的道路卻有很大區(qū)別:紅山古國走的是崇尚神權的道路,仰韶古國走的是崇尚軍權——王權的道路,凌家灘古國走的是既有神權又有軍權——王權但以神權為主的道路,我在《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紅山、良渚、仰韶大墓隨葬玉器觀察隨想》一文中對此已進行了分析[3]。
紅山古國是神權古國,我在以上提到的兩篇文章中均有論及,在我看來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但發(fā)掘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時[4],在一座石棺墓中出土了一件帶獸頭飾柄的石鉞,于是問題就來了:鉞是軍權的象征,而軍權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是王權,既然在紅山文化中也發(fā)現(xiàn)了鉞,那么我們以前對紅山文化為神權古國性質的判斷是否錯了呢?
紅山文化帶獸頭飾柄石鉞的發(fā)現(xiàn)的確是紅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由于這一發(fā)現(xiàn),使我們看到,紅山文化除了神權的確還存在軍權——王權的成分,過去限于發(fā)掘材料的短缺,認為紅山文化好像只有神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但全面分析半拉山墓地的材料,似乎還難以否定其為神權古國的論斷。
半拉山墓地位于大凌河支流十家子河的河畔,南距朝陽市中心約13千米,北距召都巴鎮(zhèn)約1千米,屬尹杖子村大杖子組,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是一處積石冢墓地。(圖一)
圖一 半拉山墓地全景(《中國文物報》2016年12月30日第5版,《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考古發(fā)掘取得重大收獲》,“墓地空拍全景”照片)
圖二 半拉山M12出土的帶獸頭飾柄的石鉞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朝陽市龍城區(qū)博物館于2014—2016年進行發(fā)掘,發(fā)掘墓葬78座,另有祭壇1座,祭坑29個,出土了豐富的遺物,僅玉器即有140余件,其中尤以帶獸頭飾柄的石鉞最為惹人注目(圖二)。石鉞出土于 M12,M12墓壙上口長2.11米、寬0.96米,底長1.86米、寬0.70米,墓壙內立砌石棺,石棺蓋板、四壁邊板及底板俱全,蓋板由厚重的大石板組成,通長2米,寬0.75米,厚0.06~0.10米,石棺長1.80米、寬0.60米、深0.38米,人骨無頭,仰身直肢,經(jīng)鑒定為男性,年齡在30歲以上。胸部有石鉞一具,雙股之間有獸頭飾柄,其他隨葬品有玉豬龍、玉璧等。
第一,從M12所處的位置看,它位于墓地南端(圖三),并不在墓地中心部位,不是墓地中地位最高、最顯赫人物一般所應安排的位置。
第二,M12既隨葬有石鉞,也隨葬有玉豬龍、玉璧。(圖四)在以往發(fā)掘的牛河梁、胡頭溝等大型紅山文化墓地墓葬中,玉豬龍是最常見的隨葬玉器,學術界也將其視為紅山文化中最受崇拜的神物。在M12中,看不出石鉞及其獸頭飾柄(圖五)的地位一定高于玉豬龍。
第三,M12石鉞柄端的獸頭柄飾也頗值得玩味。從《中國文物報》2016年12月30日第5版《文物考古周刊》刊登的 《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考古發(fā)掘取得重大收獲》一文刊發(fā)的照片看(圖五),獸首長吻,吻端平齊,一道凹溝雕出口唇,頭頂歧出圓緩輪廓的雙耳,耳側橫穿圓孔作為眼睛,整體形狀,尤其從側面觀察,頗類玉豬龍的頭部(圖六),當然,它是否是玉豬龍還可討論,但毫無疑問絕不是一般常見的動物。它的喻義是什么?我考慮這跟良渚反山大墓M12出土的玉鉞王上雕出的神徽圖像(圖七)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均表示以兵器所代表的軍權 (王權)是受神權支配的,神是最高的主宰。
第四,位于北部作為墓地有機組成部分的祭壇、祭坑附近,出土有十多件陶質和石質人頭像,形制、大小不一(圖八),從有的陶質殘件看,若復原起來,形體大于真人。這些陶、石質人像的身份似乎并不單一,出土于祭坑者可能是祭品,但祭壇上出土的一些復原起來形體超過真人的人像不排除是致祭者,甚至是祭祀的對象。這些可能是致祭者或祭祀對象的人像,有的著衣戴冠,但不見身掛或手持兵器形象者。
圖三 M12在半拉山墓地中的位置
圖四 M12出土的玉豬龍、玉璧
圖五 M12出土石鉞獸首形柄飾
圖六 M12出土玉豬龍頭部
第五,與出土石鉞的M12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20。據(jù)介紹,M20是位于墓地中央的中心大墓,“墓壙平面近圓角長方形,上口大,底口小,上口東、西、南緣較平直,北緣略呈弧形外凸,東西長約7.43米,南北寬約6.08米,深約1.99米。壙壁在距壙口深約0.56米處,壙壁內收出二層臺,二層臺的寬度不一,東西兩端較窄,南北兩側較寬。二層臺東西長約6.84米,南北寬約4.72米,壙壁上部為黃褐色土,下部為基巖,北部基巖厚約0.9米,南部基巖厚約0.2米,壙底不平整,為人工開鑿而成,基巖呈灰白色,東西長約6.67米,南北寬約3.97米,墓壙內未見棺室和人骨。在壙內填土中出土了10件殘玉環(huán)、3件玉芯、1件玉料、2件石斧和1件石鏟?!逼湟?guī)模之大,M12與之相比有天壤之別,但壙內不見棺室和人骨,隨葬品又少,頗令人生疑。從介紹的情況看,不像被盜,也不像遷葬,更不像未完工,這只有待正式發(fā)掘報告出版再做研究。但該墓沒有出土象征軍權——王權的石鉞或玉鉞之類的隨葬品是肯定的。
從以上介紹和分析可知,紅山文化雖已有軍權存在,但神權仍然高于一切,我們以前所作出的紅山文化是神權古國的論斷仍然可以成立,半拉山墓地的新發(fā)現(xiàn)只是豐富了紅山文化古國的內涵。不過需要修正的是,紅山古國并非單有神權,它和凌家灘古國、良渚王國一樣,也含有軍權——王權的成分,只是比較微弱不占重要地位而已。
圖七 良渚反山M12:100神徽圖像
圖八 K18及T0501出土之陶質、石質人像
[1]蘇秉琦:《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試論當前考古工作重點和大課題》,《遼海文物學刊》創(chuàng)刊號,1986年。后收入蘇秉琦 《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2][3]李伯謙:《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三個階段》,《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
[4]a.熊增瓏、樊圣英:《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考古發(fā)掘取得重大收獲》,《中國文物報》2016年12月30日第 5版《文物考古周刊》;b.劉勇、畢玉才:《遼寧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發(fā)掘表明:紅山文化后期已告別神權獨尊》,《光明日報》2017年 1月 7日第 4版;c.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龍城區(qū)博物館:《遼寧省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會議手冊》,2017年1月10日。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趙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