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蒙
[摘要]本文分別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畫繢”工藝與日本著名的“友禪”工藝,在介紹工藝以及闡述傳承情況的基礎上,得出二者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不同特點和傳承現(xiàn)狀,在對比中指出“畫繢”傳承的不足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畫繢;友禪;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中圖分類號]J5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0-0066-02
早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畫繢”工藝,周朝政府在絲綢生產(chǎn)方面,設立了“畫”和“繢”,負責絲綢等紡織品的繪畫、刺繡設計。這與日本著名的“友禪”工藝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織物或服飾上用植物或礦物制作的染料描繪圖案后再染色成型的方法。日本的印染技法大多是從國外流傳進京都的,只有“友禪”染是日本特有的染色技巧。中國古代周朝的“畫繢”工藝,注重“五色”的運用,主要是通過不同顏色和圖案紋樣的畫衣來進行等級、功能區(qū)分;而日本的“友禪”工藝,則對水的品質要求很高,傳統(tǒng)的“京友禪”對于“露草”這一植物做成的染料也有特殊要求。
一、“畫繢”工藝發(fā)展及傳承
對于中國古代“畫繢”藝術最早的說明,見于《周禮·冬官考工記》中的記載:“設色之工:畫、繢、鐘、筐、?。”并進一步解釋:“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突出了“畫繢”工藝對于顏色運用的講究。據(jù)《周禮·考工記》記載,“畫繢”之工隸屬于“百工”,這是對于諸多手工業(yè)者的統(tǒng)稱。當時設有繢工,是專門在服飾等絲織品上進行繪制的工匠,完成一件完整的“畫繢”服飾還需要經(jīng)過印染、刺繡等多重工藝。《周禮》中就有記載,先秦時期帝后、王公貴族等的服飾上具有不同的圖案模式,如帝王祭天所著的服飾“大裘”,上面就繪制有“日、月、星、山、龍、雉”六種圖案;后妃祭先王所著的后妃命婦的最高禮服之一“袆衣”則以五色繪制“翟翚雉紋”。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宮廷需要大量的繢工來為其進行等級區(qū)分以及日常生活服務。
中國古代畫衣注重的是對服飾的裝飾,體現(xiàn)的是古代人們對服飾之美的要求,這和古代的帛畫、繒畫等通過畫面內(nèi)容追求敘事、抒情的做法是不同的。這一裝飾工藝最開始主要是工匠們用于皇室成員等地位崇高者的服飾“畫繢”,隨著新的紡織技術、印染技術的問世,畫衣雖然仍保持了它的裝飾功能,卻因“畫繢”工藝裝飾成本較高、無法清洗、工序復雜等原因而限制了它的傳承,作為曾經(jīng)主流的服飾裝飾手段,古老的畫衣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終于在西漢時期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畫繢”這一技藝卻經(jīng)過歷代變遷,從最初單純的服飾裝飾在后世廣泛應用于畫卷、屏風等工藝品的制作。
前文提到的周代后妃從天子祭先王時需著“祎衣”,這種制度在古代稱為“翟衣制度”,歷代先后承襲,至明代消失。2013年,故宮所藏《歷代帝后像》中的宋仁宗皇后像中“翟衣”的圖像復原成功,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宋錦”工藝的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在全真絲藏青地上織出金、紅、黃、藍、白五彩翟鳥紋制作而成??梢钥闯?,“翟衣”制度從最初使用的“畫繢”工藝延續(xù)到后代以及發(fā)展成為“織錦”工藝,雖然“畫繢”工藝現(xiàn)今同樣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但是比起“蘇州宋錦”“南京云錦”等,傳承現(xiàn)狀不容樂觀。
當時許多掌握這一技藝的宮廷工匠流落民間,自成一派多成為家族式傳承,但是流傳至今,只有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葉建明一家擔起了承襲著這一悠久而又特別的手藝的重任。因為家中祖上以此為生,保留了制作資料和配方,代代相傳,他們以絲織品為載體,以植物、礦物制作成染料,以特制的毛筆為主要工具,制成一件“畫繢”大作要經(jīng)過選絹、定型、皂煮、摹稿、刻板、勾蠟、上色等70多個步驟。如今,這項技藝已被選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一家人制作的獻禮G20的佳作《龍迎喜客》曾獲得第六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為人們所熟知的“畫繢”版《清明上河圖》同樣是他們的代表作。葉建明一家人從一個小手工作坊起步,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成立了相關的公司,并且開始接一些海外的單子,創(chuàng)造了屬于“畫繢”工藝的市場,實屬不易??梢?,手工工藝的理念和靈魂,是現(xiàn)代機器工藝所不具備的,手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手工制品里所凝聚的制作者的心血和價值是機器制品望塵莫及的。
二、“友禪”工藝發(fā)展及傳承
大約在中國的清朝時期,日本在江戶時代中期開啟了“友禪”的歷程。這一稱號來源于其始創(chuàng)者——江戶時代的扇面繪畫師宮崎友禪齋,他從原本在扇面上繪制字謎、扇畫等發(fā)展為在和服上繪制精巧的圖案,這種裝飾工藝誕生于京都因此后命名為“京友禪”。“友禪”工藝不同于“畫繢”直接使用植物、礦物染料作畫,而是使用淀粉類制成的防染劑,先進行手工繪制,再進行染色成形,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染色技法之一?!坝讯U”從江戶時代發(fā)展至今,常用動、植物形象組成傳統(tǒng)和服上多彩的圖案,期間也經(jīng)歷了許多嘗試。明治三年,京都興辦“舍密局”,這是日本最古老的工業(yè)試驗所,同時設立了織部和染部,“友禪”從單純的手工業(yè)進入了工業(yè)領域。發(fā)展過程中,“色糊”即淀粉類防染劑的使用,使得原本著色與防染這兩道工序的矛盾得到了緩解,同時帶有著色功能的防染劑,讓“友禪”的量產(chǎn)成為可能。不同于中國古代一直屬于宮廷直到?jīng)]落后才流落民間的“畫繢”技藝,“友禪”在日本的明治時期就已經(jīng)成功融入民間。
“友禪”工序繁雜,在傳統(tǒng)的染色工坊里,職人(即日本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者)們會從選取圖案開始,將青花色素做成的顏料用于底稿初繪,因為這種色素易溶于水,因此用作打草稿再適合不過;正式繪制圖案時是使用前文提到的防染“色糊”沿著輪廓進行精細描繪,再用自制工具勾線形成“糸目”,即染色完成后圖案輪廓所呈現(xiàn)的白色細線,這也是“友禪”的特征之一;最后一道工序稱為“友禪流水”,為了將多余的染料等沖洗干凈,會把繪制好的布面放在清澈的河水里沖刷,雖然現(xiàn)在由于會污染河流,這一工藝已轉為室內(nèi)工坊作業(yè),但是不可否認水質對于“友禪”的重要性。
“京友禪”出現(xiàn)后,這一技法又在加賀藩的金沢地區(qū)發(fā)展成偏樸素寫實的樣式,成為“加賀友禪”。同時還有與“京友禪”“加賀友禪”合稱日本三大“友禪染”的“江戶小紋”,它的特點在于看似單色,實際上卻繪有非常密集的細紋,如今依然是莊重典雅的代表。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跟“畫繢”一樣,這一傳統(tǒng)技藝也同樣面臨挑戰(zhàn)?!熬┯讯U”發(fā)展較早,但是卻有很多老鋪傳承至今,因為他們對于圖案的選擇在沿用傳統(tǒng)樣式的基礎上,還會加上對于流行色的理解,也會努力學習新設計和新技術。如名為“岡重”的老店,如今第四任老板岡島重雄從日常應用著手,開發(fā)出女士背包、絲巾等現(xiàn)代生活用品。同時,在有著“小京都”之稱的金沢市,根植于此地的“加賀友禪”現(xiàn)今也對于傳統(tǒng)和服進行延伸創(chuàng)作,從多為女性穿著的和服到女式服裝,再到男性的襯衫、西裝等,“加賀友禪”如今的作品更加適應現(xiàn)代生活方式。金沢地區(qū)分布有很多作坊和博物館二合一的“加賀友禪”工坊,對這種傳統(tǒng)工藝感興趣的本地人或者游客在那里能夠擁有不錯的感官體驗。
傳統(tǒng)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系列的改良。小宮康孝作為 “江戶小紋”的“人間國寶”(日本重要無形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從父輩繼承的手藝沒有讓他固步自封。為了解決染色時難免的串色現(xiàn)象,他年輕時便開始致力于改良染料。前人們創(chuàng)造出防染劑來避免繪制的圖案被破壞,他在不斷嘗試后又受啟發(fā),在防染劑中加入了防串色的止色劑,這樣就在繪制、染色的每一步都能心無旁騖地創(chuàng)作。正是在前人基礎上不斷地創(chuàng)新改良,使得“江戶小紋”在小宮康孝的手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顯得愈加珍貴,時至今日人們只有在舉行法事或參加茶會時才會穿著這種高貴的散發(fā)著古典氣息的和服。這也體現(xiàn)出“職人精神”爆棚的日傳統(tǒng)本手工藝人們,他們在和服上所下的功夫實非今人能比。
三、“畫繢”與“友禪”工藝對比之思考
“畫繢”工藝逐漸失去生存環(huán)境,是因為中國紡織藝術的最高境界體現(xiàn)在刺繡工藝,這種工藝更能營造出一種莊嚴奢華、雍容華貴的氛圍,這在等級制度嚴密的古代中國是不可或缺的?!爱嬂D”的服飾裝飾功能在被刺繡這一更方便更永久的工藝替代后,更多地發(fā)揮了其繪畫的功能,與之后的帛畫、國畫等有不容忽視的淵源。而日本“友禪”發(fā)展至今,雖然工藝經(jīng)過多次改良,但基本的圖案還是一筆筆繪制的。比起中國的刺繡所營造的莊重之感,“友禪”所表現(xiàn)的境界更為輕巧自然,兩種工藝表現(xiàn)出中國和日本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差異。
“畫繢”工藝如今只剩一家人在傳承,遠遠比不上在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國畫、刺繡等工藝,它有阻礙其進步的缺點不容置疑,但是怎樣去蕪存菁,讓一件件“畫繢”服飾既不失古老的風范又具有實用功能,不僅是靠技藝精湛就能做到的?!坝讯U”所體現(xiàn)的“職人精神”是日本社會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在日語的維基百科上,“職人”詞條中有一段對于“職人氣質”的描述:“探求自身手藝的進步,并對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錢和時間的制約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協(xié),只做自己能夠認可的工作?!?中國的非遺傳承人還要多向“人間國寶”取經(jīng),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匠人精神”。
[參考文獻]
[1]陳娟娟,黃能馥.絲綢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劉伯茂,羅瑞林.中國絲綢史話[M].北京:紡織工業(yè)出版社,1986.
[3]楊力.中國的絲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趙豐.中國絲綢藝術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張虹.手描友禪染藝術創(chuàng)作特征及其拓展研究[J].絲綢,2013,(5).
[6]趙翰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田中一光,姜之文.關于古風與現(xiàn)代的古典[J].1996,(4).
[8]辛藝華.日本和服手繪紋樣的審美特征[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