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運富
[摘要]西遼政權是繼遼王朝滅亡之后,契丹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家。大遼王朝末年,遼天祚帝軟弱無能,而且與皇族耶律大石的關系也日漸緊張,遂大石率部西遷,歷經(jīng)多次輾轉與戰(zhàn)爭,西遼政權得以建立。西遼政權是大遼帝國的繼承和發(fā)展,其建立離不開契丹人耶律大石的功績,西遼政權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同時形成了對金的有力震懾。
[關鍵詞]西遼;耶律大石;契丹族
[中圖分類號] K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0-0028-02
大遼王朝是由契丹族在我國北方草原上建立的封建帝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首先定國號為“契丹”,遼太宗時改國號為“遼”。遼王朝共經(jīng)歷九代皇帝,歷時209年,公元1125年被女真族所滅。公元1124年,皇族耶律大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率領殘余部族逃亡至可敦城(今蒙古國境內(nèi)),并稱王。在此期間由于受到金兵壓迫,耶律大石果斷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縣東南)稱帝,歷史上稱西遼,西方國家又稱黑契丹、哈剌契丹(哈剌是蒙古語黑的意思,哈剌契丹就是黑契丹的意思),定都虎思斡魯朵 (虎思斡魯朵是蒙古語中的思念的汗庭的意思,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楚河州托克馬克境內(nèi))。隨著西遼實力的不斷壯大,逐漸成為了中亞強國,在契丹族的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篇章。
一、耶律大石是西遼政權的建立者
西遼政權的建立,使得耶律大石名聲大震,同時也使得契丹族的政權得以延續(xù),通過史書記載可以追尋那些歷史塵封的事跡?!哆|史》第30卷“本紀第三十”記載:“耶律大石者,世號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通遼、漢字,善騎射,登天慶五年進士第,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歷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jié)度使?!弊畛酰纱笫部芍^文武雙全,通曉遼、漢兩種文字,歷任泰州刺史、祥州刺史、遼興軍節(jié)度使。通過查閱得知,耶律大石是《遼史》記載中唯一獲得契丹進士的人。
《遼史》第30卷“本紀第三十”記載: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與諸大臣立秦晉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后,以守燕。及金兵至,蕭德妃歸天祚。天祚怒誅德妃而責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對曰:“陛下以全國之勢,不能一拒敵,棄國遠遁,使黎民涂炭。即立十淳,皆太祖子孫,豈不勝乞命於他人耶?”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公元1122年,金兵進攻,遼國深受危機,此時耶律大石被委以重任,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但是此時遼天祚帝與耶律大石的矛盾也在加劇,遼天祚帝不滿耶律大石等諸大臣另立皇帝的做法,不斷對耶律大石進行猜忌和懷疑,大石自立為王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
二、西遼國實際上是遼王朝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西遼政權建立的初衷就是對遼王朝的延續(xù),最初,國號也為“遼”,但是為了更好區(qū)別,稱之為“西遼”。無論在蒙古、新疆還是中亞地區(qū),西遼政權所設立的種種制度以及契丹人民內(nèi)心的向往,都是想有朝一日打回遼五京地區(qū)(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重振遼國雄風。雖然這一愿望最終沒能實現(xiàn),但是從耶律大石稱帝算起,西遼政權在中亞的廣大地區(qū)實現(xiàn)了長達80多年的統(tǒng)治,也算是對遼帝國的一種很好繼承和延續(xù)。
西遼雖然從總體上繼承了遼的統(tǒng)治模式,但是統(tǒng)治區(qū)域畢竟不是遼五京地區(qū),而且民族成分也更加多樣化了,在廣闊的中亞大地上,耶律大石不但統(tǒng)領著自己的直系部隊,而且還有一些屬國,這就不能完全遵循遼的舊制了,在繼承遼習俗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西遼對于大多數(shù)附屬國,也只是以監(jiān)管為主,定期收取稅賦,其余事物干涉較少,看似松散的統(tǒng)治方式,其實更有利于維護西遼政權的長治久安。西遼的統(tǒng)治方式在對遼繼承的同時,又合理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一些方法,使得西遼作為契丹人的根,得以在中亞大地扎穩(wěn)并發(fā)芽。
三、西遼政權促進了宗教文化的發(fā)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西遼政權雖然統(tǒng)治地區(qū)在新疆、中亞一帶,但是仍然是契丹人的政權,這就不可避免要保持原有的游牧文化,可是文化交融愈演愈烈,正在打破著契丹人與當?shù)孛癖姷奈幕瘋鹘y(tǒng),伊斯蘭教、佛教、薩滿教、基督教、摩尼教、祆教等多種宗教文化在西遼大地上爭奇斗艷,便是例證。
在西遼政權建立之前,這片區(qū)域擁有著形式多樣的宗教信仰,眾多的民族,這些民眾擁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必然會產(chǎn)生激烈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西遼政權吸取漢唐經(jīng)驗,以穩(wěn)定政權為主,不搞分封,因俗而治,雖然實行溫和的統(tǒng)治政策,但又堅持中央集權不動搖,既有效地處理了矛盾,又使得政權得以穩(wěn)固??梢钥闯觯俏鬟|政權的建立,才使得這一地區(qū)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四、西遼政權是同金朝并存的國家
伴隨著遼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墮落,女真族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金代,并于公元1125年推翻了遼朝的統(tǒng)治。《遼史》:“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于難者乎?”就在遼朝滅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建立了西遼政權,雖然受地理位置的局限,但是對金的震懾是始終存在的。
西遼政權建立的初衷就是對遼朝的延續(xù),當時契丹人最痛恨的就是女真人,所以西遼政權建立后對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金史》:“塔坦之馬不人金國而又通好于大石林牙。”《金史》:“聞夏使人約大石取山西諸郡?!蔽鬟|的建立者耶律大石首先聯(lián)合西夏等國,孤立金國。公元1128年,《三朝北盟會編》:“結集兵馬已及數(shù)十萬, 待時興舉?!薄督鹗贰罚?“大石已得北部二營,恐后難制,且近群牧, 宜列屯戍 ?!笨梢钥闯龃藭r的西遼已經(jīng)能與金抗衡了,雖然此時金的實力也很強大,但是西遼作為契丹人的政權一直是金的一大隱患。
西遼雖然在軍事上可以與金進行抗衡,并取得了小規(guī)模的勝利,但主要的根據(jù)地都是向西擴張取得的,向東雖然也偶有勝利,并未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公元1134年,《金史》:“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yè),其后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聯(lián)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yè),以光中興。此非膚與爾世居之地?!彪m然耶律大石的這次東征以失敗結束,但卻給金代以足夠的震懾力,并促使金與宋聯(lián)合對付西遼。
隨著西遼政權越來越強大,金也感到其強大的威脅,于是想以招降的方式,將西遼歸為臣屬。西遼康國十年(金皇統(tǒng)三年,1143)耶律大石去世,子夷列年幼,感天皇后肖塔不煙權國。金朝欲乘西遼主幼母后臨朝之際,招降西遼,使為臣屬。感天后咸清十一年(金皇統(tǒng)四年,114) 二月,金熙宗加粘割韓奴為武義將軍,奉使西遼。咸清三年( 金皇統(tǒng)六年,1146 )粘割韓奴經(jīng)回鵲汗國到達西遼直轄領地,恰與感天后野外相遇,感天后問韓奴何人敢不下馬,韓奴稱:“ 我上國使也, 奉天子之命來招汝降, 汝當下以聽詔?!逼醯と寺犃诉@些話,十分氣憤,殺了金的使者,使得金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
西遼中后期,對金的震懾作用,從金對西遼的政策就可以看出來?!督鹗贰罚骸按笫谙膰鞅薄N舾C斡為亂, 契丹等響應,聯(lián)釋其罪,俘復舊業(yè),遣使字輯之,反側之心猶未已。若大石使人間誘,必生邊患。遣使徙之,仰與女直人雜居,男婚女聘,漸化成俗,長久之策也?!贝藭r,耶律大石早已經(jīng)去世,但金代仍以耶律大石代西遼,可以看出對于這位契丹皇族的敬畏之心。這段記載還指出了鼓勵女真族與契丹族通婚,以防止金統(tǒng)治下的契丹族歸順西遼。
總的來說,公元1125年,在遼被女真族建立的金代所滅,歷時九世,延續(xù)了209年。其實,在遼滅亡之后,也相繼出現(xiàn)了幾個除西遼之外,契丹人建立的政權。遼代末年,遼代貴族耶律淳建立了北遼,聯(lián)合西夏共同抗金。1122年,耶律淳病死,北遼最終被金所滅 。此外,耶律留哥建立了東遼,耶律廝不建立了后遼,最后東遼滅后遼,東遼被蒙古大軍所滅。在西遼滅亡之后,西遼將領八剌黑·哈只卜率領一部分西遼臣民逃亡到伊朗起爾曼地區(qū),建立了后西遼政權,最終被蒙古所滅。
無論是北遼、東遼、后遼、后西遼都只不過是歷史上的曇花一現(xiàn),這些政權的影響力遠不及耶律大石創(chuàng)立的西遼政權。西遼政權歷經(jīng)80多年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在新疆以及中亞地區(qū)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力量,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繁榮昌盛,對促進契丹族與中亞人民的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西遼的創(chuàng)始人耶律大石也因為西遼政權,名聲大震。耶律大石一直想消滅金代,打回遼五京地區(qū),雖然最終未能如愿,但也給金代最強有力的震懾,而且西遼政權的建立也給契丹人提供了美好的希望和最堅強的根據(jù)地。
[參考文獻]
[1]武玉環(huán).略論遼代契丹人的衣食住行[J].北方文物,1991,(3).
[2]紀楠楠.遼代民族政策研究[D].長春: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3]張國慶.遼代契丹習俗文化源流考[J].學術交流,1994,(5).
[4]脫脫.遼史·耶律大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
[5]脫脫.金史·宗翰傳[M].北京:中華書局, 1975.
[6]脫脫. 金史·粘割韓奴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徐夢萃. 三朝北盟會編[M].臺灣: 商務印書館, 1983.
[8]〔宋〕葉隆禮撰,賈敬顏、林榮貴點校.契丹國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