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群
【摘 要】潮州音樂在潮汕地區(qū)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秦漢、晉唐、宋元、明清四個階段。
【關(guān)鍵詞】潮州音樂;秦漢時期;晉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99-01
潮汕平原是我國歷史上文明發(fā)達較早的地區(qū)之一。從秦漢開始,中原文化便進入潮州,秦時歸南??ぃ瑵h時置揭陽縣,晉時置義安縣,隋時更名潮州,后又名潮陽,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又改潮州,自此定名。潮州音樂形成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是秦漢時期。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詔封趙陀為“南越王”,至漢元鼎六年(111)潮州歸南海郡所轄。趙越王在南越統(tǒng)治近百年,音樂文化已經(jīng)受到中原音樂文化的很大影響。1983年廣州出土趙陀之孫、南越王第二代趙昧之墓,其中已有精美的編鐘和樂器,說明秦漢時潮州已有較先進的漢文化。而潮州出土文物表明,在更早的商周時期已有中原的禮樂文化來到本地。如潮陽兩英鎮(zhèn)出土的禮器西周青銅甬鐘、梅縣興寧出土的戰(zhàn)國樂器鐘編鐘等。
第二是晉唐時期。晉時因“八王之亂”,中原人大量南遷,潮州人口增加,中原文化隨著流入,不少風俗習慣承傳了晉代之風,“裙屐翩翩似晉人”是生動的寫照。東晉時,潮陽縣棉城建有西巖寺,潮州將荔峰寺擴建為開元寺,潮陽僧大顛于潮陽創(chuàng)建靈山禪寺,一個潮汕擁有兩個大型佛教禪寺,梵貝之聲傳誦,佛樂流行,及后形成禪河、香花和外江等不同流派的廟堂音樂。
第三是宋元時代。潮人宋代到端平年(1234)讀書成風,學必六藝,琴劍書箱成為學子的必備之物。這時,文人的琴樂相當普及,“仕皆倡琴瑟”,“重樂以治民”。讀書的文讀“孔子正”已十分流行,與民間的白話口頭語相對,形成文讀和白讀兩種語音,延續(xù)至今。
宋代潮州孔廟祭孔時的“大成樂”演奏,稱為宣圣廟廟樂。從宋慶歷(1042-1048)到至順辛未(1331)的近三百年間,孔廟凡六遷;而潮之大成樂,政和間頒降(1111-1118)所應(yīng)用樂器有編鐘、編磬,其數(shù)十六,琴自一弦至九弦者十,笙、瑟、鳳簫、搏拊各二。后又造樂器五十四件。演奏“大成樂”者有樂工、伶人、后用諸生、士人為之,有士人專充雅樂校正。樂曲有《凝安》、《寧安》、《明安》、《成安》、《同安》、《文安》,其中《成安》一首是“名同而曲有三”。從這里可看到宋代潮州的祭孔廟樂,經(jīng)過兵火,仍然是“孔堂絲竹幸有遺音,至今二丁祀得以備他郡所無者?!?/p>
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潮州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這一時期與京都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交流頻繁。及元兵南侵之際,南宋朝廷曾擬在潮陽建立臨時行宮。后來陸秀夫、文天祥等扶幼帝過潮州,有一部分隨行仕宦家眷留居潮州,至今尚有陸秀夫后代存在,稱陸厝圍,其中左藏朝散大夫吳丙便是留潮的音樂官?!冻敝莞尽肪矶庞羞@樣的記載:“……天祥起兵趨潮,丙與俱知,大廈不支,遂家潮陽,為潮陽人,晦跡方外……”宮廷音樂從此留落潮陽。
元代,由于等級制度嚴酷,民族矛盾尖銳,南人受到非人的待遇,為記忘國之恨,潮陽有人組織“賞仙會”,每年中秋,以賞仙為名,在潮陽棉城南壇,對月演奏前朝音樂,借以抒發(fā)懷舊和憂國之情。潮州笛套音樂也是其中的部分。
第四是明清兩代。明代的潮州音樂,有兩個人物必須提及,一是李齡,潮陽人。曾任江西提學,俗稱李提學,告老回鄉(xiāng)后,于潮陽修建學宮,傳播宮廷音樂?!冻标栮扰f集》(李齡著)有“……既缺,今同祀于東山(即潮陽縣城)之岡,吾民報兮潔且芳,酌桂酒兮奠椒漿,細恒琴兮拊鼓,振長佩兮鳴戮,鏘五音紛兮繁會,疏緩節(jié)兮……。”的描寫,可見當時樂事活動的盛況。另一個是潮陽人陳淳臨,奉旨出任廣西副使,因平交趾有功而獲賞賜。他榮歸潮陽棉城時,圣上賜與一班樂師歌伎,隨其還鄉(xiāng),陳淳臨就這樣將宮廷音樂帶到潮陽,使潮陽的笛套音樂活動更為活躍。
明清兩代戲曲的發(fā)展,對潮州音樂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在明宣德七年(1432)的《劉希必金釵記》戲文中,就已經(jīng)有類屬于大鑼鼓的[得勝鼓],記譜應(yīng)用“角、貢、正”,有類屬于小鑼鼓的[三棒鼓],記譜應(yīng)用“征、當、冬”等。這是潮州最早的手抄鑼鼓譜,也可以說,它是我國至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唯一的鑼鼓譜。而在明代潮州戲文《荔鏡記》、《荔枝記》、《金花女》中,描述潮州音樂的活動也十分形象和生動。還有影戲、花燈、舞獅等,都是與音活動相關(guān)的文娛活動形式。
清代,演出活動十分頻繁,戲曲音樂對潮州音樂的影響,也日益擴大?,F(xiàn)存在潮州博特物館的清代康熙年間陳瓊畫的修復北堤竣工慶祝演戲圖,在六柱戲臺上,張簾為幕,幕前分列戲臺兩側(cè)的伴奏樂隊,左有一人抱琵琶,一人吹笛,一人打鈸;右有一人吹笙,一人掌板,一人拉弦。這種吹、拉、彈、打的樂器組合形式,已經(jīng)得到廣泛運用。
可見,潮州音樂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歷代的中原音樂文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通過不同的形式流入潮州以后和潮州民間音樂文化融合創(chuàng)造而成的。因此,潮州音樂呈現(xiàn)出多樂種的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