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燕
(新疆教育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3)
加強新疆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史春燕
(新疆教育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3)
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建設是基礎,高度的國家認同是前提,只有加強中國各民族的國家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夠順利構建。加強新疆各族人民群眾高度的國家認同對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疆各民族 國家認同 精神家園
總體上講,國家認同是一種心理認知,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國家認同的實質(zhì)就是一個民族確認本民族的國家身份,表現(xiàn)為對國家的歸屬感、責任感、自豪感,其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愛國主義情懷,就是維護國家利益不受侵害,為國家的復興強盛自愿擔負起一份責任。
在全球化的巨大沖擊下,各民族國家在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相同之處不斷增多,與此同時,每一個民族出于對本民族文化、利益的保護的強烈意識,民族認同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如果國家認同度高,各民族就能夠把本民族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下,主動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如果國家認同度低,就會在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根本問題上出現(xiàn)偏差,給民族分裂主義勢力留下可乘之機。所以,國家認同的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統(tǒng)一和邊疆的穩(wěn)定。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是相互疊加的,當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疊加的部分很大時,國家認同就很強;反之,國家認同就比較弱。因此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各民族、國家都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夯實認同基礎,以增強民族國家的凝聚力。中華各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長期、廣泛的文化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使各民族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形成超民族的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高度的國家認同能夠喚起中華民族強烈的自豪感、使命感,激勵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國家認同的強化,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國家穩(wěn)定和發(fā)展。為保持國家的安全和統(tǒng)一,必須加強國家認同。
中華民族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在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愛國主義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戰(zhàn)爭年代表現(xiàn)為團結一致、共同抗敵;在和平年代表現(xiàn)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的行為。
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產(chǎn)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歸屬,是一個民族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所形成的特有的傳統(tǒng)、習慣、風俗、精神、心理、情感等。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當他有了精神家園,才會使心靈得到寧靜、信仰得到堅守、精神得到安頓。每一個個體的精神家園總要歸屬于群體的精神家園,中華各民族的精神家園最終也要歸屬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種“共有的精神家園”就是要在各民族形成共同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價值觀認同、理想信念認同,是各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國各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傳承、樂于共同發(fā)揚的一種文化精神、價值觀念、情感態(tài)度,是中國各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是中國各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建設是基礎,高度的國家認同是前提,只有加強各民族的國家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得以成功構建。
處于亞歐大陸交匯處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遷徙、融合、交流之處,各民族共同開發(fā)、建設著這片神奇的土地。新疆地理自然環(huán)境比較特殊,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比較惡劣,加之歷史原因,這些地區(qū)發(fā)展經(jīng)濟的基礎很差,盡管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使新疆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但是總體上,目前新疆與內(nèi)地的差距仍然很大,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使部分少數(shù)民族群眾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落差。曾經(jīng)一段時期,在畸形的資源開發(fā)觀念支配下,一些工礦企業(yè)在資源開發(fā)中破壞了民族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造成部分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不滿和抱怨,從而產(chǎn)生不穩(wěn)定因素,造成文化認同的離心傾向,直接影響到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國家認同。
全球化不只是經(jīng)濟全球化,也是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全球化。對于一些偏遠、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落后的地區(qū),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沖擊超過了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文化全球化使不同的文化之間的傳播、相互碰撞、沖突成為普遍現(xiàn)象,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受到處于強勢地位的西方文化和主體文化的挑戰(zhàn),少數(shù)民族面臨著新的文化重構和文化認同。新疆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被動或主動接受強勢文化影響時,出于強烈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會堅守著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所以,全球化從某種程度上說,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認同,但也使民族、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識增強。同時全球化是人口流動和民族交往加深,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們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加之缺少了解和溝通,在交往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摩擦、矛盾,引發(fā)文化沖突和現(xiàn)實矛盾。這些都是影響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不利因素。
境內(nèi)外敵對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加強了對新疆的滲透、分裂活動,他們利用區(qū)域差異、文化差異,挑唆民族情緒、制造民族矛盾、大肆進行暴力恐怖活動。他們以“泛突厥主義”與“泛伊斯蘭主義”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以“東突厥斯坦”獨立論為核心的政治綱領,挑撥操突厥語民族和信奉伊斯蘭教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制造民族對立。他們否認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認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吹新疆獨立論,企圖在新疆建立“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國”,妄圖消解新疆各民族的國家認同。這也是影響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不利因素。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加強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意識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都是以中華民族共同擁有的、多元一體的歷史、文化為脈絡。因此,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進程中,要把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意識的培養(yǎng)和強化作為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國家認同意識往往側重于從歷史的視角、從文化的視角來形成新疆各民族的一體感,增強新疆各民族對祖國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道德信念、價值理念、國家主權的認可和接受,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對國家的歸屬感、責任感、榮譽感。
在加強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意識的進程中,應堅決排除狹隘的地方主義、強烈的民族主義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影響。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必然存在著多元的認同,其中對國家認同產(chǎn)生威脅的主要是強烈的民族認同和狹隘的地方主義。民族認同是人們對自己民族歸屬的一種自覺認知,在多民族國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極其密切,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當民族認同增強時,就會削弱國家認同。同理,當狹隘的地方主義越過界限時,就會對國家認同造成巨大的沖擊。因此,正確處理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地方主義的關系,使得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成員在其原有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形成并維持超民族的國家認同,是現(xiàn)代國家尋求統(tǒng)一和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在多民族國家中,多元認同成為消弱國家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構建、強化統(tǒng)一的認同即國家認同至關重要,如果國家認同缺乏或弱化,國家將會處于分裂的危險之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也就不會實現(xiàn)。
在加強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意識的進程中,應加強對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教育。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和基本特點被費孝通先生解讀為“多元一體”,即民族、文化多元和政治一體。所以,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華民族是在長期的歷史、友好的交往交流中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中,各民族的經(jīng)濟、文化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的。因此,我們要加強對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多元一體的歷史教育,這樣就能夠增強新疆各民族對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性質(zhì)的認識和認可,增強新疆各民族的國家意識,增強新疆各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增強新疆各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同胞感情的形成。而當新疆各民族的國家意識增強時,在面對各種錯誤思潮和誘惑時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加強新疆各民族國家認同意識的過程中,應尊重和發(fā)展新疆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貫穿新疆南北的絲綢之路,把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帶到新疆,使新疆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區(qū),新疆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因素和思想源泉,文化認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充分尊重、發(fā)展新疆各民族文化,充分發(fā)揮、挖掘新疆各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注重新疆各民族文化在精神家園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增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新疆各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要尊重和保護文化的多元性,同時要把少數(shù)民族文化更多地納入到中華民族文化中,擴大共同的文化基礎,擴大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文化交疊部分,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整合力、凝聚力,從而增強國家認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安全。也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真正建立在新疆各民族高度的國家認同基礎之上。
[1]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l.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2]傅華:《全球認同與民族國家認同》,《光明日報》,2006年4月18日第12版。
[3]高永久、陳紀.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nèi)涵與價值核心[Jl.科學社會主義,2008.2。
[4]向玉喬.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成與特征,原載于《光明日報》2008年4月1日第9版。
[責任編輯:何瑞霞]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7.04.013
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87(2017)04-0048-03
2017-09-02
史春燕(1971~),女,漢族,烏魯木齊市人,法學博士,副教授,新疆教育學院思政部。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2016年度自治區(qū)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6SZJ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