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艾瓊
摘要:耳聾學生由于在聽力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在學習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同于普通學生主要借助視聽來獲取知識和信息,耳聾學生則基本上依賴于視覺來進行學習。聾生學習方式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內(nèi)容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借助形象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
關鍵詞:寓教于樂;聾生語文教學;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27-01
1.聾生語文教學的特點
耳聾學生由于聽覺器官受損,不能夠通過聽力來感受客觀存在的有聲語言,獲取信息,只能夠依靠"以目代耳"的方式通過視覺的體驗來獲取知識和語言文字,從而展開學習。視覺為主要學習方式的特征也使得耳聾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學習依賴于豐富的、具體的和形象的事物,借助事物的表象展開關于新內(nèi)容的學習和思考,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
要增加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形象性和具體化,能夠采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信息技術的多元化功能,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方式增加形象性;另一種方法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展開主動思考;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性和參與性,學生只有在參與和同伴互動中,才能夠?qū)⒆约旱乃季S通過外部交流和行為進行分解,進而展開更深入的思考。
2.寓教于樂,提高聾生語文教學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2.1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形象化教學。多媒體技術是豐富視覺體驗的有效手段,不僅能夠展示圖文聲像,而且能夠帶領學生走進新知識的世界,將抽象的語言文字通過模擬仿真的手段表現(xiàn)出來,煥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故事制作成動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路上遇到了不同的小伙伴,通過小伙伴的表情和動作,引導耳聾學生試圖表達小蝌蚪的話語,了解文本的內(nèi)容,在不同形象事物的支持下,學生的注意力不斷集中,不斷進行思考,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多媒體技術的形象性和多樣性還是引導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方式。利用多媒體對抽象事物的具體化手段,將抽象的思維特征進行形象化系統(tǒng)化的思維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過程中,文本的核心理解難點是,為什么要葫蘆要治葫蘆藤上的蟲子,這個問題是理解的難點。教師通過ppt展示葫蘆生長的動態(tài)過程,包括葫蘆中的蟲子是如何破壞葫蘆的內(nèi)部結構,影響植物的生長的,引導學生認識到植物生長規(guī)律,并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借助多媒體技術,內(nèi)容的分解更加詳細具體,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這對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深入和進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2.2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處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情境。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發(fā)展階段,學生的思考依賴于具體形象的事物,依賴于學生的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只有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夠激發(fā)學生更加在思考新問題的過程中,聯(lián)系到更多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作為支撐,促進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例如,在《爸爸真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引導學生開始故事的閱讀,而是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自己和爸爸的故事,通過繪畫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和爸爸的故事,感受爸爸對子女的情感,父親不善表達,更多的是通過行為進行表達的。學生在交流中逐漸走進父愛的情感氛圍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建構。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關于內(nèi)容的思考和探索,由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學生很容易理解故事中爸爸的行為和爸爸表達愛的方式,學習和理解起來也更加方便。教學情境其實質(zhì)就是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搭建支架,建立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展開新知識的探索,并不斷尋找新的思路,進行深入性的研究,促進學生個體更加優(yōu)化的發(fā)展。
2.3增加學生的實踐參與,借助動手操作來解讀文本。耳聾學生不能夠借助語言進行交流,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夠通過詳細的講解來使學生明確文本的內(nèi)涵,這就使課堂的交流受到限制。但是,聾生語文教學應該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趨勢,改變教師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增加學生的過程參與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實踐,通過動手實踐、動畫制作、結合圖畫的故事講述來引導學生自主實踐來解讀內(nèi)容,增加學生的課堂實踐性。例如,在《春天來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文本是一篇關于寫景的文本,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美景,這一方面依靠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有關春天的圖片和春天的動畫,增加學生的視覺體驗,提高學生感受美體驗美的能力;但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把自己對于春天美的感受表達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從自然中搜集春天的物體,然后引導學生通過物體的應用來手工制作不同的作品,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春天的喜愛,有繪畫作品、有手工作品、有輕黏土制作的各種作品還有泥土搭建的春天場景,學生通過作品的表達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內(nèi)容,也增加了課堂活動的樂趣,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獲得更高水平的發(fā)展,促進知識的自主建構和提高。
綜上所述,聾生具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在學習上更加依賴視覺上的感受和刺激,需要形象化事務的支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形象化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處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情境;增加學生的實踐參與,借助動手操作來解讀文本,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學生主體課堂。
參考文獻:
[1]烏蘭,曲學利,許家成. 運用語音識別技術創(chuàng)設無障礙教學環(huán)境——對聾生語文教學的新探索[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4:115-116.
[2]盧艷梅. 尊重主體特性 挖掘思維潛能——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fā)展聾生的思維能力[J]. 綏化學院學報,2013,01:45-47.
[3]王蕊波. 把握聾生注意的特征 改進聾校低年級語文教學[J]. 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3,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