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玉
【摘要】本文結合一節(jié)公開課課例,以學生的學情為出發(fā)點,確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為中心,設計不同的任務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英語聽說方面的技能,提高初中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詮釋“學為中心“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關鍵詞】學為中心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任務設計
2011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設計要充分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xù)學習英語和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課程的設計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發(fā)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闭n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fā)現語言規(guī)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現以自己承擔的一節(jié)公開課為例來談一談如何體現“學為中心”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2015年5月25日,筆者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內容是Go for it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 A 1a-1c 第一課時。
一、以學生的學情為出發(fā)點,確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情況。2015年上半年,筆者有幸成為浙江省援青教師中的一員。來到了青海省都蘭縣都蘭一中,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支教工作。一學期中,筆者聽取了所在學校九位英語教師的課,熟悉他們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同時通過不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筆者從接手七年級四班開始,與學生進行交流,走訪上一任教師,進行初步的了解,發(fā)現學生基礎薄弱,對漢語的依賴比較嚴重。而且縣城學校和農村教學水平差異過大,學生實際英語水平也有很大差異。根據這一實際情況,這節(jié)課的內容定位定在如何引導學生結合語言場景學習有關生詞,滲透音標的教學,引導學生根據拼讀規(guī)則去記憶單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聽說訓練。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體驗和參與,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著重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
2.合理解讀教材。本單元是新目標七年級英語9單元,主要是以談論人的外貌特征為話題。這節(jié)課的內容Section A 第一課時1a-1c,從課型上看,是一篇聽說課。該內容通過圖文及聽力練習導入整個單元的語境、話題,是整個Section A的基礎,重點是呈現描述人的外貌特征的基本詞匯和詢問人物外貌的句型。
3.確定生本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下列詞匯和句型: curly, straight, tall, medium, thin, heavy, build;—What does he look like?—Hes of medium/build. —What does he look like?—She has long straight hair. —Is she tall or short?
能力目標:學生能夠簡單描述一個人的外貌特征;學生能夠根據音標拼讀單詞,學會根據有關拼讀規(guī)則去記憶相關單詞。
情感目標: 學生能夠有禮貌的描述一個人物。
二、以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為中心,設計不同的課堂活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
1.熱身活動情景化。筆者展示個人的照片,談自己的長相。引入What do I look like?這一句型。從發(fā)型、身高和體型三個方面談談人物的外貌特征。My hair is short. My hair is straight. My hair is black. I am very short. I am very thin. 一邊描述,一邊做相應的動作或手勢來讓學生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
設計思路: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人物引入話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導入活動趣味化。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境,激活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運用中體驗和感悟新知。
筆者從網上選擇了六張明星頭像,結合引入的句型What does she / he look like? 談論各自的發(fā)型,引入生詞:curly, straight, blonde, brown等。先是單個形容詞(長短、曲直、顏色)修飾hair(頭發(fā)),然后多個形容詞修飾頭發(fā),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形容詞的排列順序,歸納出排序的規(guī)律:長度+曲直+顏色+頭發(fā)。最后再讓學生結合所學生內容來描述自己的發(fā)型。然后,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明星人物姚明、潘長江和趙本山的卡通畫像,結合句型“What does he look like?”引入表示身高的名詞和形容詞:height, tall, short, of medium height。再讓學生用英語描述自己的身高。使學生能夠在體驗中學習,在使用中學習新知,鞏固新知。同時,利用學生熟知的影視人物孫悟空、豬八戒、唐僧人物形象引入表示體型方面的生詞:build, thin, heavy和 of medium build. 接著讓學生描述自己的體型,進行及時的有意義的操練鞏固。
設計思路:引入新課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符合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初一階段的語音教學是語言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頭,所以這里特意強調了語音教學作為其中的重要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在引入新的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PPT上呈現單詞的拼寫的同時,在生詞的旁邊呈現相應的音標,在拼讀單詞時,有意識地滲透相關的拼讀規(guī)則。引領學生利用拼讀規(guī)則去記憶單詞,注重培養(yǎng)學生記憶單詞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任務型活動多樣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地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任務所關注的是語言運用過程,關注意義而不是形式,任務通常被看做是促進課堂學習的方式(Nuan 1988)。任務活動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通過用英語做事情,在學生做事情的過程中運用和體驗英語,是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
Task1: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1a)
讓學生找出符合單詞的人物圖片,并把人物圖片上的字母填寫在單詞后面的橫線上,最后校對答案。這一任務活動的設計,使得圖片的含義與學生頭腦中所存在的單詞的經驗相互作用而建構詞匯在學生頭腦中的意義。
Task2: Listening (1b)
Look at the picture of 1a, listen and fill the blanks in the picture.(1b)
Listen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nd find Amys friend? We will listen twice.The first time, just listen.The second time,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And say the look of Amys friend.( He's really tall.And he has curly hair.)
聽前,讓學生仔細觀察1a中的圖片,并閱讀圖片中的對話,預測對話中缺少的單詞可能是什么,聽前指導學生在聽寫時,可以先寫下單詞的首字母,在聽第二遍時,補全單詞,進行校對。
Task3: Practice (1c)
設置找朋友游戲,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One of the people in 1a is your friend. Describe your friend. Your partner will find him/ her.描述你的朋友,讓你的同伴找出你的朋友,給出示例:
A: 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
B: Hes short. He has short straight hair.
A: Is it f?
B: Yes. Youre right.
這一活動的設計任務,給學生提供一個支架,教給學生如何操練。然后提供相關句型和圖片,設置語境,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最后挑選幾組學生進行對話表演,來檢測學習效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境性學習與情境性認知。知識總是要適應它所應用的環(huán)境、目的和任務的,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保持和使用其所學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或在情境中進行活動性學習,促進知與行的結合。
4.評價活動激勵化。筆者以小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方式來檢測學生掌握情況,提供了具體的場景進行創(chuàng)造性操練,提供了四個人物,讓學生進行描述,組內成員輪流檢測與評價,組內成員評價分為三種:能夠熟練描述,無語法錯誤,發(fā)音標準、流暢,獎三顆星;基本能夠描述,發(fā)音基本標準,稍有個別錯誤,獎二顆星;在組內成員的幫助下能夠完成描述任務,獎一顆星。最后一位完成描述任務的成員進行記錄與匯報。根據完成任務的時間先后確定組間評比名次。組內成員為了取得好的名次,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5.課后鞏固目標化。筆者先引導學生總結今天學到了什么?然后再利用PPT呈現相關內容,對學生的歸納和總結進行完善和補充。最后,再引導學生觀察并總結:什么時候用be動詞,什么時候用動詞have / has.
同時,作業(yè)的設計,是學生熟悉的內容,有用英語表達的愿望,作業(yè)的要求,要讓學生不會感到特別難,要讓學生感到能夠做,把學生在課堂上口頭表達的內容落實在筆頭上,從而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三、“學為中心”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思考
1.教學設計要體現語景,貼近實際,注重多樣性。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于生詞的處理,筆者利用多媒體設置直觀的學習場景,實施情景教學法,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聽英語和說英語的機會;對于人物外貌特征的描述,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先是從描述發(fā)型,然后是描述身高,最后是描述體型。
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上,盡可能的利用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人物設置不同的場景來引入單詞,進行語言操練。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既有機械操練,也有有意義操練。但是在學生每學完一種外貌特征都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及時的口語表達練習,因為學生的發(fā)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導致訓練內容過于單調,可以再適當地提供語言場景如增加我的外國朋友Jim的發(fā)型:short curly blonde hair,或Lucy的發(fā)型:long curly blonde hair等來增加練習的多樣性,來鞏固本節(jié)課的生詞。
2.小組合作既要體現自主,又要助推相互促進。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討論、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學習,可以超越自己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檢驗與自己相左的觀念,學到新東西,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筆者采用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本節(jié)課的生詞和句型,能夠從發(fā)型、身高和體型三個方面對身邊人物的外貌特征進行口頭描述,基本達成教學目標。“學為中心”的課堂設計,要體現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參與評價的主體。
3.教學活動要以生為本,又要因地制宜。青海省都蘭一中,地處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居民除漢族外,還有蒙古族、藏族和回族等少數民族,七年級的部分學生在小學學了一點點英語,有很多學生一點也沒學過。學生程度的不同給教師的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基礎好的學生也沒有認全48個國際音標,不會根據音標拼讀單詞,不會根據拼讀規(guī)則去記憶單詞,基礎差的學生沒有學習英語的興趣,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斷學習新課程標準理論,更新教學觀念,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就要不斷地學習,勇于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到的思想和理念,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總結、豐富和發(fā)展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迎接新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董奇.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譯從——語言課程設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4]崔剛.中國環(huán)境下的英語教學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