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
“木桶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高爾夫實踐教學模式探究
——以江蘇為例
張敏
摘要:針對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所存在的短板現象,借助于木桶理論的啟示,對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的構建途徑進行探求,切實發(fā)揮理論的導向作用,為有效解決高職院校高爾夫專業(yè)教學體系的問題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木桶理論;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構建
高爾夫是一項時尚運動,從1984年中國大陸的第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在廣東中山誕生之后,目前國內已開業(yè)的球場達500余家。高爾夫球運動與管理專業(yè)是高職院校開設的新興專業(yè),高爾夫球以其特有的健身性、紳士時尚興與休閑性而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然而,在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下,高素質高爾夫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是高爾夫教育發(fā)展研究中重要的內容,也是高爾夫職業(yè)教育的首要任務。我國高爾夫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高爾夫高職教育尚處在摸索階段,高爾夫人才培養(yǎng)在數量、質量上都未能滿足當前高爾夫行業(yè)的發(fā)展。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在構建上仍存在諸多短板現象。教學體系是一個由諸多構成要素通過彼此間的相互作用于支撐而構成的綜合性整體,其中任何一個要素出現“弱化”現象,都將影響體系構建的完善性,進而對教學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透析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中短板現象的成因,積極需求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成為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發(fā)展所面臨的重要解決難題。
木桶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現代層級組織學的奠基人勞倫斯.彼得博士。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水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1)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2)只要這個水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由此可見一個組織整體素質的高低,不是取決于這個組織中最優(yōu)秀成員的素質,而是取決于這個組織中最一般成員的素質。
通過對南京體育學院、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江蘇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玄武中等專業(yè)學校、句容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所開設高爾夫專業(yè)院校的高爾夫教師和體育主管部門領導作為研究對象,調研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教學體系以及教學評價等得出結論,目前高職高爾夫專業(yè)在教學體系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在高爾夫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存在過于形式化、可操作性不強、指導性不夠以及分類和結構層次不夠明顯等諸多的問題,在教學內容上存在教學內容過于盲目和籠統、重點不夠突出以及選擇和組織的方式不夠科學等問題;在教學評價上存在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方法以及評價的主體都比較單一、不夠多元等問題。如果將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視為一只木桶,將高爾夫教學的基礎設施、教學理念作為桶底,將教師的素質能力水平、學生的高爾夫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形式以及相關的教學評價體系作為構成桶壁的木板,將教學管理機制作為桶箍,教學的整體效果視為木桶中所盛的水,一旦在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紕漏,都會對教學的整體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構建過程中,依據“木桶理論”的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規(guī)范與導向,將具有較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1“木桶理論”所蘊含的平衡原理,有助于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均衡性發(fā)展
一只結構完整、功能齊備的木桶,是構成木桶各要素間實現有機鏈接、相互作用的結果。相對于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而言,若要實現教學效果的最佳化其首要的環(huán)節(jié)在于實現教學各相關環(huán)節(jié)的均衡性發(fā)展。即要求教學基礎設施完善、高爾夫教學理念先進、師資配備結構合理、球技水平突出、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擇用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的采用都具有適應性、針對性與實效性。同時,要建立與其完善的高爾夫教學管理機制,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督導與約束,以確保教學的發(fā)展軌跡與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需求達成有機的一致性。如若在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出現重此輕彼的現象,則必將引發(fā)教學相關環(huán)節(jié)出現偏失,致使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使得教學的運行軌跡偏離于既定的發(fā)展方向,導致“短板現象”的產生,進而影響到教學的整體效果。
在這些因素中高爾夫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課程設置的安排是教學體系的重中之重。從6所院校的調研中得出江蘇開設高爾夫專業(yè)院校的培養(yǎng)課程體系可設置為四大類課程模塊即綜合素質類課程模塊、應用外語類課程模塊、專業(yè)技能類課程模塊和選修課程模塊。其課程體系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類其中綜合素質類課程主要有大學語文、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養(yǎng)成教育、應用寫作、演講與口才、文學欣賞、音樂欣賞、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等課程;應用外語類課程主要有大學應用和專業(yè)英語,學生可適當選修韓語和日語;專業(yè)技能類課程主要有高爾夫運動導程、高爾夫球會管理、球童實務、高爾夫賽事策劃與組織、高爾夫專業(yè)技術、高爾夫服務禮儀、管理溝通實務、客服溝通技巧等課程;選修課程主要涉及高爾夫專業(yè)技能證(高爾夫裁判證、高爾夫教練證)、外語等級證、計算機等級證等的培訓與指導。運用木桶理論在高爾夫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設置上進行創(chuàng)新,更加能夠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習高爾夫的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爾夫學習活動之中。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注重各種板塊知識構架之間的靈活彈性,保持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開放與更新,突出教學過程中知識板塊組合的開放與互動,構建以基本素質知識模塊為基底,以專業(yè)知識技能模塊為主體,以拓展應用知識模塊為延伸,以職業(yè)能力知識模塊為導向,以綜合能力知識模塊為目標的新型課程體系。
2.2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提高高爾夫教學體系的實效性
木桶主要的應用價值在于盛水,因此說盛水功能是其實效性最為基本的體現。高爾夫專業(yè)是一門新興專業(yè),其實操性和技術性都很強。因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高爾夫專業(yè)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基地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爾夫專業(yè)教學的發(fā)展。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主要以高爾夫專業(yè)核心能力出發(fā),根據日常教學的需要配套相應的硬件和軟件設備,從表1可以看出2所院校建設了高爾夫模擬室,6所院校都有自己的高爾夫練習場,基本能夠滿足高爾夫初學者的基本動作練習;每個學校也有自己的校外實習基地。高爾夫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應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教學與實操教學相結合;多媒體教室與實訓基地相結合;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相結合,形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素質教育相結合的一體式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既強化了學生的理論知識,也強調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诖?,教學體系的構建應以“最大限度的盛水”為基本目的,以滿足學生高爾夫學習的基本需求為主要依據,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評定體系的建立以及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都要彰顯出實效性,以期實現對教學最佳效果的獲取。
表1 江蘇高職院院高爾夫教學實踐基地一覽表
2.3有利于整合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的現有資源,為促進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基礎,凸顯教學體系的適應性
木桶之所以能夠在任何環(huán)境下實現盛水的功能,主要在于木桶自身所具有的普遍適應性。而相對于高職高爾夫教學體系而言,如何基于木桶這一基本特征,凸顯出教學體系自身的普遍適應性,在其構建的過程中強調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滿足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的普遍適應性,主要體現在是否能夠有效地滿足學生學習以及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需求。因而,在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一方面應以社會發(fā)展的主流作為導向,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自身的素質狀況,在確保有效的激發(fā)與維系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來充分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建立起具有適應性的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不僅是素質教育發(fā)展理念的要求,同時也是社會對于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發(fā)展所給予的高度重視與期望。
在素質教育發(fā)展與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社會大背景下,如何建立與完善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使之能夠有效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滿足學生高爾夫教學的需要,是當前高校工作者所面臨及必須加以思考的重要課題。而“木桶理論”所彰顯出的深邃內涵,對于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的構建,具有積極的啟示與導向作用。因此,加強對“木桶理論”實質得研究,切實把握其核心思想,用以引領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的構建,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運用“木桶理論”對高職院校高爾夫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有機的指導,是實現高爾夫教學體系諸多社會職能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鄭青,周徐娜.淺談企業(yè)對高爾夫技能型人才崗位能力的要求[J].當代體育科技,2014(7).
[2]西武.木桶定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15).
[3]孫喜新,劉其先.“木桶理論”新解[J].企業(yè)活力,Enterprise Vitality,2002(3).
[4]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A Study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Perspective of “Barrel Theory”——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Min
Key words:barrel theor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golf teaching system;construction
Abstract:Aimed at the short board phenomen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olf teaching system which exis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with the help of cask theory,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olf teaching system,and makes full use of theory,tending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video teach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3X(2016)02-0177-02
收稿日期:2015-12-17
基金項目:2015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5SJD334)
作者簡介:張敏(1984-),女,山西運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爾夫球運動與管理.
作者單位: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1100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ourism & Hospitality,Nanjing Jiangsu,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