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卓 楊敬研
摘 要 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是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主要力量,是學校信息化領導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是由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領導力、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領導力以及教師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四個部分構成的,是指為了促進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fā)展,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教學管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活動自覺運用信息化思想和技能來影響學生學習成長,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的能力和過程。教師運用信息化的思想和手段,能夠適應并提高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構建良好的學校信息化文化,促進自身及同事的專業(yè)發(fā)展,促進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 信息化領導力 教師信息化領導力 提升策略
在學校教育信息化進程中,作為學校信息化領導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是以往教師領導力概念的引申和提升,代表著教師群體的領導力作用,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領導力的新表現(xiàn)。教師信息化領導力包含了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要求,印證了教師的信息化領導力對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說明了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師要具有信息化領導力[1]。
一、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構成
1.信息技術能力
(1)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代表著人的信息敏感程度。為了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師要具有信息意識,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去尋找。同時,教師要對自己專業(yè)領域中的各種信息能夠敏銳地進行運用和解讀,保持一定的信息敏感度。
(2)信息搜集及評價能力
教師想要從浩瀚的網絡中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要具備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評價能力,學會在眾多良莠不齊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出信息的正確性和可用性。
(3)合理選擇信息化工具加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為了達到信息效用最大化,教師要根據(jù)環(huán)境和受眾的特征,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加工、分享特定的信息內容,從而使信息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4)運用測評系統(tǒng)收集、分析數(shù)據(jù)并進行評價的能力
信息化測評系統(tǒng)能夠為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能夠完整地記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信息。因此,為了收集、分析和評價信息,教師要學會運用信息化測評系統(tǒng)。
(5)熟練掌握信息化溝通工具的能力
信息化時代中,溝通方式越來越多。作為引領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教師,要通過微信、QQ等工具與學生、家長、同事等進行溝通,熟練掌握這些工具,從而及時了解學生動態(tài)。
人與信息之間的互動是獲取、加工、分享、評價信息所產生的效果,溝通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來影響人的活動。因此,教師信息能力中能力主體得以發(fā)揮作用的保證就是熟練掌握信息化溝通工具。
2.信息化教學領導力
教師信息化教學領導力是指在信息化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制定教與學的目標、設計教與學的過程、實施教與學的活動,提高整個班級的教學水平和學習水平,凝聚師生合力、促進學生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一種能力。
信息時代教師必須具備信息化教學領導力,其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即: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活動組織能力、教學內容開發(fā)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化工具進行評價與反思的能力。其中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是存在于一系列活動過程中的知識、能力等的合力,主要包括學習需要、任務、教學策略、媒體等方面的知識,好的教學設計能夠指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信息化教學內容開發(fā)能力主要是在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基礎上發(fā)揮作用,是一個系統(tǒng)的能力,包括自己動手去開發(fā)和內容的選擇設計等能力。信息化教學活動組織能力要求教師對各種教學活動進行良好的組織和引導,對各種教學方式應用自如。利用信息化工具進行評價和反思的能力是信息化時代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這四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相互提供支持,如同接力賽般的共同維持完成整個教學過程[2]。
3.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領導力
(1)樹立正確的信息化專業(yè)理想的能力
信息時代,教師要結合信息化對社會、教育的要求,保持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同時,在眾多負面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堅守職業(yè)道德、信息道德,認真完成教學工作。
(2)通過信息化手段更新專業(yè)知識的能力
信息化時代要求教師除了對專業(yè)相關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外,還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利用零散的時間更新專業(yè)知識。因此,教師要把網絡作為學習的資源,轉變思想,采用各種終端、軟件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深化。
(3)在教學中踐行新知識、方法、技術的能力
信息時代中,教師要進行專業(yè)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應用于實踐中。為了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教師要學會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具備將其應用于實踐中的能力,才能不斷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4)在信息化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研究的能力
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擔負起對研究教學問題的責任。信息時代中,教師要通過各種研究輔助工具、信息收集等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原因,從而解決問題。
(5)利用信息化手段與同事共同探究、相互學習的能力
信息化時代教師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把不同學科的教師聚集在一起參與討論很難。而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師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和討論。因此,教師要學會利用信息化手段,發(fā)布問題、參與討論,提升研究能力,充實自己的專業(yè)知識。
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領導力是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主體部分,其組成部分之間是遞進關系,并且在相互配合中,促進教師和同事的專業(yè)發(fā)展。
4.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
(1)與校長共同建立學校信息化發(fā)展愿景的能力
學校信息化需要一個愿景,而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只有他們參與到愿景的制定過程中,才能和校長從社會的要求及學校的發(fā)展角度,共同為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建立一個良好愿景和發(fā)展方向。
(2)參與創(chuàng)設學校信息化環(huán)境的能力
信息化社會中,很多信息化設備、設施進入學校中,而在應用過程中,為了避免學校出現(xiàn)很多“過時”的設備不能用等問題,作為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教師要能夠直接觀察到存在的問題,根據(jù)教學和研究需求來采購信息化設備,因地制宜地進行信息化設施的建設,從而減少資源浪費、節(jié)約開支,促進學校發(fā)展。
(3)將信息化融入自身工作和生活并影響他人的能力
學校信息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信息化手段進行交流。將信息化融入教師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工作、生活中具有應用信息化工具和設施的意識,有意識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入信息化,采用信息化手段,逐漸使信息化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能夠在日常溝通交流中,潤物細無聲地影響校長、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4)制定并維護學校信息化制度的能力
對于學校制度來說,創(chuàng)設學校信息化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通過制度的建設來強制要求教師采用信息化設備,那么教師會由最初的強制性執(zhí)行變?yōu)樽杂X自愿。學校信息化制度的建設需要教師根據(jù)自身的需求,共同制定學校的信息化制度。
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是教師最高能力的體現(xiàn),是教師信息化領導力最終的目標和要求,最終保證學校信息化精神文化的建設,形成信息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3]。
二、提升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策略
1.通過系統(tǒng)的學校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是教師在推進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發(fā)揮其他領導力的基礎和前提,是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基礎構成部分,是個人信息意識、知識和技術操作方面的技能。培訓是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高效、便捷的方法,但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提供完備的硬件資源
在培訓中,學校要給參加培訓的教師提供電腦、網絡等資源。
(2)注重激發(fā)教師的信息意識
為了從網絡中獲取更大的幫助,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信息意識,使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從網絡資源中尋找信息和幫助。
(3)給培訓教師提供親身實踐的機會
為了使教師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要給予教師足夠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親自操作,參與到實踐中來。
在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中最主要的是給予他們機會親身參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且還要對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指導。如:在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中最先用到的是演示法,在演示過程中,為了指導培訓教師自己實踐練習,要由培訓者逐個演示信息搜集、分享等,重點指出注意事項,配以講解,使培訓教師了解步驟和方法。
2.運用知識管理工具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領導力
知識管理有利于教師知識的保存和管理,有利于教師知識的加工和內化,有利于教師知識的分享和創(chuàng)造,是通過獲得、創(chuàng)造、分享等過程,將自身或者組織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的過程。信息化時代中,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出適應信息化發(fā)展的綜合人才,知識管理有助于隱性知識顯性化,作為具有獨立性和自控性的成年學習者,教師完全可以運用知識管理工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領導力。隨著Web2.0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為我們處理繁復多樣的信息和資源提供了便利,如:博客、微信等。教師可以申請自己的博客賬號,記錄并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同時,也可以通過關注學科專家、教學專家的博客,跟專家進行非實時的討論,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內容開發(fā)等能力,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體系和風格,掌握各種教學設計方法和技術。
3.通過學習共同體提升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領導力
學習共同體為教師的互相學習提供了一個平臺,不同學科、年齡階段的教師可以針對教學、管理、學校發(fā)展問題相互交流,主要包括學科內的學習共同體、學科間的學習共同體。其中學科內的學習共同體是由同一學科的教師組成的,有助于教師更新專業(yè)知識,樹立正確的專業(yè)理想,如剛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通過交流學習可以學習老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樹立正確的專業(yè)理想,解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困惑;同時,年輕教師可以為老教師學習信息技術提供一些指導和幫助,從而在相互結合中都能達到更新專業(yè)知識的目的。學科間的學習共同體是不同學科的教師在一起相互交流和學習,通過相互監(jiān)督,分享自身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嘗試運用新方法新技術,針對效果不理想的地方進行討論和分析,打破學科界限提供更好的幫助,從而提升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的領導力。
4.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的方式提升教師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
目前,我國學校組織制度是校長個人責任制,在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校長要具有放權的意識,給予教師更大的權利,給予教師主人翁的地位,讓學校中的每一份子都有機會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發(fā)展過程中,讓他們把自身發(fā)展同學校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同時,要不斷提升教師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的活動,通過制定計劃,針對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情況,定期開展討論活動,教師和校長共同討論學校的未來發(fā)展前景和規(guī)劃,討論目前的現(xiàn)狀,便于直接獲取教師的意見,產生新的觀點。如:通過策劃書的形式可以讓每位教師對于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進行一個策劃,讓教師充分發(fā)揮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的各項能力,在策劃中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確立大家共同認可的信息化發(fā)展愿景。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每一位教師的需要和建議,重視教師的建議,從而使教師積極地加入到創(chuàng)設學校信息化文化的隊伍中來,提升教師學校信息化文化領導力[4]。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胡永斌.信息化領導力與學校信息化建設[J].開放教育研究,2012(5).
[2] 李飛.開發(fā)教師領導力的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2010(7).
[3] 伍海燕,王佑鎂.校長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核心維度與案例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1(4).
[4] 張爽,孟繁華.多維視野下的學校領導力[J].中國教育學刊,2010(11).
[作者:李穎卓(1978-),女,吉林長春人,吉林醫(yī)藥學院軍事體育部講師,碩士;楊敬研(1978-),男,吉林長春人,吉林醫(yī)藥學院軍事體育部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