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心理資本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huán)境設計、教學能力設計、教學任務設計五方面。在分析心理資本開發(fā)路徑的基礎上,分別就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環(huán)境、教學能力、教學任務進行了設計,以期在優(yōu)化課程本身學習效果的同時,提升學生在自信、樂觀、希望、韌性等維度的心理資本。
關鍵詞教學設計 積極心理學 社會認知 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不同于人力資本。知識、技能等人力資本因素在努力學習后會有所增加,但同時也會損耗一定的資源,例如因精力的投入而產生了疲勞,以及在時間和經濟方面進行必要的花費,其狀態(tài)的恢復需要一個過程。而心理資本的形成和增長,不會帶來精力的損耗[1],學生在自信、樂觀、希望、韌性等維度的水平提高,會使學習的動機更強,精力更旺盛,更能進入全身心投入學習的一種忘記自我和失去時間感的“心流”狀態(tài)[2]。因此,從心理資本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不但會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
學生是教學設計的中心。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主動認知和自主控制,不但有助于習得課程知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心理資本的提升。在教學設計的指導下,教學活動不但可以是學生人力資本得以積累的過程,更能成為學生良好的情緒體驗、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等心理資本的生成過程。教學設計應包括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huán)境設計、教學能力設計、教學任務設計等五個方面[3]。
二、心理資本的開發(fā)路徑
1.開發(fā)自我效能
(1)成功體驗
如果學生的學習目標適中,就能夠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團體活動、課外作業(yè)等各環(huán)節(jié)增加體驗成功的次數。同時,如果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點,在選擇的學習領域有一定優(yōu)勢和興趣,也能增加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頻率。
(2)替代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樹立具有背景相似性的成功榜樣,這種相似的替代者信息為學生提供了間接判斷自己能力的標準,能增加學生的信心。
(3)自我暗示
依靠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進行一次次肯定性的自我暗示,這種積極的暗示能增強自信,使得學習的進程變?yōu)樽晕覂冬F的過程。
(4)內省反思
教師或同學的積極反饋未必符合學生真實情況,也就不一定能增進自我效能;而學生主動進行內省反思,能建立真實的自我認知,產生真實的自我效能感,同時較少耗散心理能量。
2.培養(yǎng)希望
(1)建立自我意識
信任自己的認知,能提升規(guī)避多種困境的信心,也能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澄清學習目標
能培養(yǎng)希望的學習目標是具體的,是有挑戰(zhàn)性的,還必須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同時,學習目標也應是可以分解、可以管理的。
(3)制訂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有系統(tǒng)性,包括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學習計劃、自我學習計劃、自我發(fā)展計劃、團隊學習計劃等。能培養(yǎng)希望的學習計劃應包括兩種以上的備選方案,在過程受阻、原有方法不可行時,提供了替代選擇,從而能提高希望水平。
3.培養(yǎng)樂觀心態(tài)
(1)樂觀的歸因風格
學生能將學習的成就和積極因素,采用內部、穩(wěn)定、普遍的歸因進行解釋;能將學習中的消極因素,采用外部、不穩(wěn)定、特定的歸因進行解釋,從而保護了積極的自我評價。
(2)幸福地感受現在
學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看到學校、家庭、社會環(huán)境中的積極方面,珍惜并享受當下。同時,學生能滿意地看待自己過去的學習和成長歷程,即使是所謂的“問題學生”也能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過去,這是一種從現實出發(fā)的積極重構技術。
4.培養(yǎng)韌性
(1)回避傷害
學生處于身心活躍水平較高的青少年時代,校園又處于開放的社會系統(tǒng)之中,因此,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中減少接觸各種危險因素和緊張刺激,有助于形成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從而在遇到較大的學習挫折和意外打擊時能快速恢復。
(2)構建資源
學習時間應是大塊的、集中的。學校和教師可以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氛圍。同時,學生可在校內加強師生、同學間的人際交往,建立學習的社會資本。
(3)過程中心
人們可用的心理能量是一定量的,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理能量應該聚焦于較少的主題和領域。
三、心理資本視角下的教學設計
心理資本與績效間的正相關關系經過檢驗與證實。用心理資本的視角進行教學設計,就需要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環(huán)境、教學能力、教學任務五方面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與分析。
1.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通常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技能屬于人力資本范疇,后兩者則屬于人力資本和心理資本的交叉范疇。
(1)教學目標設計的理念
①圍繞課程的理論前沿和現實課題,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我探究的精神。長期以來,學校教學重基礎知識學習、重應試能力訓練、重考前死記硬背,輕學生實踐能力、自主能力、自為能力的培養(yǎng)。從心理資本的角度看,這種教學方法僅能使部分學生產生自我效能感,而且僅限于考場上的強者。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學習成績依賴教師,從而不能產生內在性歸因;應試經驗在現實世界失靈,從而不能產生普遍性歸因;個人不適應日后多變的職場,從而不能產生穩(wěn)定性歸因。
②重視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知識遷移,培養(yǎng)學生立體思考的能力。進行跨學科知識體系的教學設計,不但有助于學科相互啟發(fā),產生新的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復合型的人才。教師如果在限定的狹窄范圍內進行思考,其教學設計沒有系統(tǒng)性和立體感,培養(yǎng)的學生就既沒有追求又不會思考。從心理資本的角度看,由于重已有結論和書本知識的傳授,輕結論形成過程的展示,使得學生無法得到澄清目標、擬定路徑的過程訓練,缺乏動力信念;在狹窄的范圍內進行教學,學生不會進行立體思考,從而在問題面前缺乏思考多種方案的信念。
(2)教學目標設計的方法
①建立合適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該難度適中,同時有一定挑戰(zhàn)性,從而有助于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我效能。
②指導學生分解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學生個人可以管理的分目標,如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自主學習計劃、社會實踐計劃、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增加學生對“目標——路徑”的體驗頻率,培養(yǎng)希望維度的心理資本。
③增強動力功能。教學目標能將學生的需求轉化為學習動機,因此具有學習的動力功能。教學目標設計應密切聯系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貼近實踐應用,而且明確具體,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④提供學習反饋。教學目標設計中應包括教學結果與目標的對照及修正,讓學生能及時看到學習的進展和實現的可能性。
⑤豐富路徑信念。教學目標設計應包括備選方案和替代計劃,一旦原有教學路徑受阻,能提供替代路徑。
⑥樹立成功榜樣。樹立成功榜樣是為學生提供替代經驗的間接信息。榜樣應與學生有較多的背景相似性,從而榜樣的成功就意味著學生的成功預言和成功證據,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信心。
2.教學資源設計
(1)教學層次的資源設計
①教學案例。傳統(tǒng)的教學案例以案例的工具價值為基礎,以獲得知識與技巧為目的,是一種只關注故事、視角單一的技術取向的自我敘述?;谛睦碣Y本的教學案例,應以案例的內在價值為基礎,以獲得知識經驗為目的,關注的是誰敘述、如何敘述,是一種探究取向的敘述知識習得和敘述思維培養(yǎng)[4]。
②課程實驗室與實訓室。通過完成課程的基本實驗與實訓,重點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學會操作、檢測、運用,在頭腦中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圖景。
(2)講座與交流層次的資源設計
從心理資本的視角看,講座具備社會說服的功能。設計有針對性的校園做講座,作為課程教學的必要補充,能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同時,邀請校內外的成功人士到校做講座,這是一種樹立榜樣的策略,為學生提供間接的成功體驗與自己將來成功的證據。須要注意的是,講座人士應該與學生具備較多的背景相似性,例如學緣、地緣、職業(yè)、經歷、個性等,相似性越高,學生的成功體驗和自我預言就越強。
學生參與區(qū)域性、國際性的交流項目,不但能夠開闊視野、拓展社會關系資源,還能增長心理資本。教師應進行一定的設計,引導學生體驗交流前的申請和交流過程中的生活、學習挑戰(zhàn),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克服各種困難。
(3)學生社團和競賽項目層次的資源設計
學生社團和競賽項目是可以用于心理資本開發(fā)的教學資源。學生社團一般由學生主導,以一定的興趣為導向,通過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以及不同班級之間學生的學習、交流、實踐,能形成良好的心理資本教學氛圍。
國家、區(qū)域、校內開展的各種競賽項目,既與專業(yè)知識、技能有聯系,同時又是一個項目研制、團隊合作、思想碰撞的過程,其中可能體驗到成功、挫折、希望、悲觀等各種情緒,教師正確地引導、點撥、歸因、鼓勵,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
3.教學環(huán)境設計
(1)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不利于形成心理資本
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展開,未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構建,不利于心理資本的形成與提升。
①課堂布局不合理。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以站在講臺上面、講桌后面的教師為課堂中心,教師與學生形成對立并且拉開距離的空間形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②課堂環(huán)境未優(yōu)化。教室中的墻壁、窗簾、桌椅的設計隨意,顏色單一,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規(guī)律,不利于心理資本的生成。
③教學班級規(guī)模過大。因學校擴招、扎堆“熱門”等因素,不少學校班級的學生人數過多,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體驗。
(2)教學環(huán)境設計
教學環(huán)境應潛移默化地服務于學生的自我體驗、自主學習、時間學習、探究學習,從而使學生產生自我效能感,善于正確歸因,能夠探索多樣化的學習目標。
為此,進行教學環(huán)境設計,首先在理念方面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其次是優(yōu)化課堂的布局,桌椅靈活擺放,可移動,可組合,可以排列為師生平等、利于溝通、空間開放的圓形、蹄形等多種形式[5];再次是課堂布置的場景化,引入工作場所、研究場景的設計,設置較為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
4.教學能力設計
(1)雙師型師資的自我完善
能進行心理資本教學設計的學校教師,應具有多層次和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和實踐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通過實踐教學鞏固理論教學知識,能夠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種雙師型師資可以通過教師自我完善得以實現,應具備以下特點:能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真誠對待學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親可敬,為正在找尋學習榜樣的學生提供可模仿的對象;能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為學生提供通往目標的多種路徑選擇;能指導學生進行歸因,引導學生將積極、長久因素歸于內部,將消極、短時因素歸于外部,形成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2)教學組織能力與監(jiān)控能力設計
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如果教師重已有結論和書本知識的教學,不重結論形成過程的探究,不重未知領域的探索,會使得學生得不到澄清目標、擬定路徑的過程訓練,不能學會如何通過嘗試多種方案克服困難。
加工課程知識,聯接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應有效安排教學內容,將課程知識進行重組,分解為級進的、聯接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較易任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不斷得以增強。
監(jiān)控教學活動與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應能監(jiān)控自己的教學活動,反思是否具備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設計是否突出學生的效能感,教學組織是否具備正確的歸因指向,教學活動是否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克服學習困難。
(3)教學交流能力與堅韌學習能力設計
教師應理解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與心理活動,通過口頭、書面、形體等多種語言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目標與發(fā)展目標,通過多角度講解社會需求、國家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價值目標。
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面對困難、迎接挑戰(zhàn),通過學科知識的交叉,引導學生思考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分步克服困難,將學習資源聚焦于問題的解決方案。
5.教學任務設計
心理資本視角下的教學任務,是將學習內容隱藏在一個個待完成的任務之中,學生通過運用現有的知識和心智技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新的知識和能力[6]。
(1)教學任務的特性
通過教學任務進行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習意義的發(fā)生,促進自主學習情緒的體驗,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產生時間的飛逝感和全局的掌控感,從而使得心理資本得以增長和提升。但這樣的教學任務有一定的特點。
①匹配學生能力。任務應與學生的能力相匹配,學生通過一定努力才能得以完成,技能要求不可太低,否則會因過于放松而無法全身心投入;同時任務要求又不可過高,否則學生進入一種重復操作的焦慮狀態(tài),也無法進行任務學習。
②聯系真實情景。教學任務要有明確目標,目標應著眼于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在學生背景知識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可提供明確操作步驟,學生通過練習獲得知識和技能;在學生具備一定背景知識基礎的情況下,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知識與技能系統(tǒng)化。
③可操作性。問題的解決應具備可能性,任務的目標應具備明確具體性,結果的評價應具備描述性,需要的資源應具備可得性。
④及時反饋。教師在任務的解決過程中應從旁觀察指導,向學生及時反饋任務的進展情況,引導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展示任務成果,并及時進行歸因指導。
(2)教學任務設計
①任務的目標。教學任務的目標應具備雙重性,一是非心理資本目標,即任務本身的解決,課程知識和技能的習得;二是心理資本目標,即學生的自信得以增強,團隊歸屬感和樂觀態(tài)度得以提升,克服困難的韌性得以加強。
②任務的材料。材料是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線索。在設計教學任務的時候,教師可以依次增加線索,引導學生解決任務;也可以提供大量材料,指導學生理出線索和頭緒,兩種做法均有助于學生心理資本的生成與提升。
③任務的程序。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涉及到“怎樣做”的問題[7],即要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和時間分配進行操作??梢园慈缦麓涡蛘归_:任務展示—問題發(fā)現—知識回顧—嘗試解決—成果展示—教師總結。
④任務的角色。學生應明確自己的角色是解決任務的主體,而教師的角色是參與者、指導者與監(jiān)控者。對任務的角色進行明確,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獲得心理資本目標的體驗。
⑤任務的評價。教師應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成果進行展示,也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展示。同時,教師應積極進行歸因指導,對學生的成果進行具體而非空泛的認可,對其努力與嘗試行為表示欣賞與鼓勵。
心理資本視角下的教學設計,超越了基于“你知道什么”的人力資本視角的教學設計,更關注“你在成為什么樣的人”,更關注從現實自我向可能自我的轉變。下一步的研究,應將工作場所的心理資本實證研究引入教學場景,并開發(fā)適用于教學設計的心理資本測量工具。
參考文獻
[1] Luthan F.Psychological Capital[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心流與創(chuàng)新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 羅伯特·D·坦尼森.教學設計的國際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 靳玉樂,向梅.論案例教學價值取向的變革[J].西南大學學報,2015(1).
[5] 王開偉.論高校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yè),2014(36).
[6] 曾祥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翻轉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7).
[7] 李亞杰,魏彥召.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34).
[作者:楊子舟(1979-),男,云南昆明人,曲靖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