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開華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自主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有益補充,也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谔骄啃詫W習以及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小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為此教師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出恰當的教學情境,并注重對學生探究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實現高效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教師主導
小學數學以其特有的課程性質更適宜展開探究學習. 要因教材內容而異,分析學生、教材和教師三個要素的特點,選擇小學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內容進行探究。 一般說來,具有探究價值的內容應該蘊含著較強的問題性,對學生具有適度的挑戰(zhàn)性,對教學目標具有較強的生成性。 下面這樣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探究是適宜的。
一、直觀性較強的學習內容
小學階段有關幾何初步知識中圖形特征的認識、位置與方向的認識,還有計量單位的認識等,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緊密,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儲備,需要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建立表象,形成抽象。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通過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議一議等探究活動,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獲得相關的知識,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發(fā)展。
二、規(guī)律性明顯的學習內容
數與代數領域中基礎性的知識,如加減乘除的運算定律,商不變的性質,小數、分數、比、比例的性質等,這些知識聯(lián)系緊密,相似度較高,規(guī)律也較為明顯,學生通過探究發(fā)現的規(guī)律能很快內化,所以這部分內容也適合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學習。
三、開放性較強的數學問題
開放性較強的問題是指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答案不唯一,并且具有一定探究價值的數學問題。 這樣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教學時可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究。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中,鞏固深化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設計:已知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別是多少。 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有利于學生靈活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使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 那么,在數學探究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該在哪些方面發(fā)揮主導作用呢?現做以簡要論述。
四、教師應為學生積極營造和諧的探究環(huán)境
首先,教師應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為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營造一種積極而活躍的心理氣氛。 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將視角投向學生的現實生活,發(fā)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各種暗含著某種數學現象或數學規(guī)律,且有利于進行探究學習的資源,在教材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chuàng)造一種情境,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把學生引入“不協(xié)調——探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使其產生主動探索、發(fā)現奧秘的強烈愿望。
其次,教師要合理組建學習小組,為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提供優(yōu)質的空間環(huán)境。
最后,教師要尊重學生,為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表達與交流創(chuàng)設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
五、教師應為學生精心組織良好的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學生探究性學習必不可少的對象,它既要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所學習的概念、規(guī)律,具有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使他們有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探究來發(fā)現問題,認識問題,具有可接受性。 精心組織“探究材料”是小學生成功探究知識,經歷類似科學研究過程的“捷徑”。 教師為學生組織良好的探究材料要充分考慮材料的選擇、加工和組織。
一是材料的選擇。 教師應努力挖掘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同時又暗含著某些數學現象或數學規(guī)律的實際問題作為學生探究的內容,并對學生充滿吸引力。 二是材料的加工。 對材料的選擇與重組,力爭表現活動過程的“問題情境——自主探索——數學交流——猜想驗證”的邏輯結構,要有利于探究活動的展開。 三是材料的組織。 如果教師組織的材料使探究過程過于“順暢”,學生對得出結論的體驗就不深刻。
另外,教師作為設計者,在幫助學生準備操作材料時要注意指導性與可行性。 一方面,教師要做到凡是學生可以自行準備的材料,應指導學生自帶,自做,使他們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邊。 另一方面,當學生不能自行準備材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去精心尋找材料,選擇材料,適時、適量提供適合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典型材料,以便于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去參加實踐,收集事實,展開研究。
六、教師要為學生全面設計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的設計應使學生既能掌握“標準”要求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能發(fā)展各種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態(tài)度。 當然,并非所學知識都應該或都適合進行探究教學,哪些內容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 為使學生自主而又高效地活動,教師對探究性活動程序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策劃、準備和實施,都要從宏觀上抓住探究的核心問題進行設計和管理。
七、教師應及時調控交流與反思的過程
交流與反思是探究學習的主要活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也存在有的學生不主動參與,或者由于同學之間關系不協(xié)調而導致交流不順暢的情況,還存在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無法進行數學化,即不能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等等。 教師作為學生交流的引導者,要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適時進行必要的點撥、設疑、答疑,既要調控學生的情緒,使他們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又要調控進程,保證交流活動的有效性;還要及時發(fā)現問題,尋找典型,幫助個別交流有困難的學生排除障礙。 同時,還要根據交流的進展情況隨時對問題作出必要的調整,捕捉契機,適當控制,對探究活動實行定向、定量、定質、定序和定式控制。
以上是筆者的一些淺見,愿與廣大同行共同交流,以促成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