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霞,焦 丹
(1.湖北科技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檢驗科,湖北 咸寧 437100;2.咸寧市結(jié)核病防治室)
?
降鈣素原檢測在感染性疾病診療中的應(yīng)用
周青霞1,焦丹2
(1.湖北科技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檢驗科,湖北 咸寧 437100;2.咸寧市結(jié)核病防治室)
摘要:目的 探討降鈣素原(PCT)檢測對感染性疾病患者鑒別診斷及療效判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檢測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治療前和治療第3d、第7d血清PCT、CRP、WBC、N水平,并與40例健康體檢者相應(yīng)指標比較。結(jié)果 PCT值重度細菌感染組與病毒感染組、一般細菌感染組、非感染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PCT對細菌感染的診斷效能優(yōu)于CRP、WBC、N等炎癥指標(P<0.01);重度細菌感染組抗生素治療后,血清中PCT陽性率第3d即有明顯下降(P<0.01),CRP、WBC、N陽性率第7d才有顯著變化(P<0.01)。結(jié)論 PCT是一個具有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炎癥標志物,既可了解細菌感染的程度,同時還可為臨床醫(yī)師合理用藥、縮短療程、評價療效及預后提供重要的指導。
關(guān)鍵詞:降鈣素原;感染性疾?。患毦?;病毒;診斷
感染性疾病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病,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抗菌藥物的濫用等多種原因使其發(fā)生率和疾病的嚴重程度大大增加,患者多有發(fā)熱、咳嗽、頭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癥狀[1]。早期確診感染類型及對癥治療是有效避免抗菌藥物濫用和控制病情惡化的關(guān)鍵。我們通過檢測不同患者血清降鈣素原(PCT)水平,并與傳統(tǒng)炎癥指標比較,旨在探討PCT檢測對感染性疾病患者鑒別診斷及療效判斷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齡17~72歲,平均51.7歲。按血培養(yǎng)結(jié)果不同分為細菌感染組(80例)和病毒感染組(40例),細菌感染者再按ACCP/SCCM的診斷標準分為重度細菌感染組和一般細菌感染組,每組40例。診斷標準:①發(fā)熱,T>38℃;②胸部X線檢查示肺部有感染;③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WBC)>12×109/L,未成熟的(桿狀核)中性粒細胞(N)>10%;④有膿性分泌物;⑤已經(jīng)決定開始應(yīng)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符合以上2個條件的患者即可被認為是有感染指征。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40例為非感染對照組,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1~76歲,平均52.4歲。3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主要儀器與試劑主要檢測儀器:小型VIPAS全自動熒光酶標儀、日本SYSMEX XE-2100全自動五分類血液分析儀、日立7600自動生化分析儀。主要試劑:PCT 所用試劑盒由廣東虹葉抗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RP試劑由德國Beckman公司提供。
1.3標本采集感染組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d、7d分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 2ml置真空干燥管內(nèi),待血液凝固后立即離心分離血清,分2份置于Eppendorf 管中,于-20℃冰箱保存?zhèn)溆谩7歉腥緦φ战M采用同樣方法留取血樣。
1.4方法及標準所有檢測按說明書操作,PCT≥0.5ng/ml為陽性。CRP>10mg/L判定為陽性。WBC≥10.0×109/L為陽性,N>70%為陽性。臨床根據(jù)患者初次檢測結(jié)果給予抗感染和對癥支持治療,并監(jiān)測PCT、CRP、WBC、N水平。
2結(jié)果
2.1治療前各組PCT、CRP、WBC、N等炎癥指標水平比較重度細菌感染組與病毒感染組、一般細菌感染組、非感染對照組比較,PCT值差異均有顯著性(P均<0.01);病毒感染組與一般細菌感染組比較,PCT值差異無顯著性(P>0.05)。病毒感染組與重度細菌感染組、一般細菌感染組比較,CRP、WBC、N值差異均有顯著性(P均<0.01);但重度細菌感染組與一般細菌感染組比較,CRP、WBC、N值差異均無顯著性(P均>0.05)。見表1。
組別nPCT(ng/L)CRP(mg/L)WBC(×109/L)N(%)重度細菌感染組4011.65±3.2820.69±5.77△14.22±4.57△82.47±18.53△病毒感染組400.37±0.07*7.46±2.019.25±2.0762.95±12.14一般細菌感染組400.52±0.11*18.15±4.33△12.94±3.72△78.26±15.39△非感染對照組400.22±0.06*4.07±0.658.23±2.1157.67±12.41
與重度細菌感染組比較,*P<0.01;與病毒感染組比較,△P<0.01
2.2PCT、CRP、WBC、N等炎癥指標對細菌感染診斷效能的比較以治療前重度感染組和對照組的結(jié)果為依據(jù),發(fā)現(xiàn)PCT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是91.25%、100.00%,CRP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77.50%、62.50%,WBC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71.25%、70.00%,N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72.50%、65.00%。說明PCT對細菌感染的診斷效能優(yōu)于CRP、WBC、N等炎癥指標。見表2。
表2 PCT與CRP、WBC、N等對細菌感染診斷效能的比較
2.3重度細菌感染組抗生素治療前、治療3d、7d后PCT、CRP、WBC、N檢測結(jié)果比較重度細菌感染組患者PCT檢測陽性率隨著抗生素的治療逐漸減少,最終由82.5%降至17.5%,治療3d、7d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抗生素治療第7d,CRP、WBC、N陽性率才有明顯下降,與治療前及治療第3d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3。
表3 重度細菌感染組抗生素治療前、治療3d、7d
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治療第7d后比較,△P<0.01
3討論
感染是指內(nèi)源性條件致病性微生物或外源性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并在體內(nèi)(包括胃腸道)引起炎癥或器官功能障礙的病理現(xiàn)象。致病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zhì)或致體內(nèi)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調(diào)引發(fā)一系列臨床癥狀。實驗室傳統(tǒng)鑒別和診斷細菌或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標有CRP、WBC、N及血培養(yǎng)等。
血培養(yǎng)是把靜脈穿刺獲得的血液接種到一個或多個培養(yǎng)瓶或培養(yǎng)管中,用來發(fā)現(xiàn)、識別細菌或其它可培養(yǎng)分離的微生物,但一般需要5~7d才能出報告,且據(jù)文獻報道目前國內(nèi)的血培養(yǎng)陽性率僅為17.8%和18.4%。WBC在全身感染既升高,也可降低,而且集落刺激因子和多種細胞因子均可引起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的改變。因此,WBC、N雖然可提示患者存在細菌感染,但其診斷特異性和敏感性都很差。
CRP是指在患者機體受到感染時血清中一些急劇上升的急性蛋白,通過激活補體和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而起調(diào)理作用,清除入侵機體的病原微生物,是一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但其要在炎癥過程發(fā)生12h 后才能檢測出,48h才能達峰值。同時CRP水平在應(yīng)激反應(yīng)、非感染性炎癥反應(yīng)、組織損傷等情況下也可升高,因此,它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的特異性較低。
PCT是一種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無激素活性降鈣素的前肽物。PCT水平在健康人血清中非常低,且體內(nèi)、外均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為25~30h,臨床檢測30min內(nèi)可得到結(jié)果,是一個理想的臨床感染監(jiān)測指標[2]。細菌內(nèi)毒素產(chǎn)生系統(tǒng)性反應(yīng)可以誘導PCT水平發(fā)生迅速而急劇的變化,在全身細菌感染2h后即可檢測到患者血清中PCT濃度的升高,6h時呈急劇上升態(tài)勢(從1ng /m l升到1000ng /m l),8~24h能穩(wěn)定的維持在高水平,規(guī)范足量的抗生素治療或成功地清除炎癥灶則PCT 值下降,2~3d內(nèi)至正常值[3]。因此,臨床上PCT常被用于細菌性與非細菌性感染的鑒別診斷以及重癥細菌感染患者的監(jiān)測參數(shù)。
本資料對120例不同感染患者和4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血清PCT水平檢測,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重度細菌感染組PCT水平明顯高于病毒感染組、一般細菌感染組、非感染對照組(P<0.01);而病毒感染組與一般細菌感染組比較,PCT水平相當(P>0.05)。病毒感染組CRP、WBC、N值與重度細菌感染組、一般細菌感染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但重度細菌感染組與一般細菌感染組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另外,本資料亦證實,PCT對細菌感染的診斷效能優(yōu)于CRP、WBC、N等炎癥指標。說明血清PCT水平在重度感染時明顯升高,而在病毒等非細菌感染或一般感染時則變化微弱,因此,PCT檢測對鑒別診斷重度感染和病毒感染、一般感染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PCT還能反映感染性疾病的嚴重性和炎癥反應(yīng)的活動度。血清PCT濃度與患者的臨床狀態(tài)和免疫反應(yīng)的活性相平行,其水平高低與患者感染的嚴重程度及疾病轉(zhuǎn)歸密切相關(guān)[4]。病情越重,血清PCT水平越持續(xù)升高,常提示患者預后不良;炎癥改善,血清PCT水平即可明顯下降,常提示治療有效。本資料重度細菌感染組患者PCT檢測陽性率隨著抗生素的治療逐漸減少,最終由82.5%降至17.5%,治療3d、7d與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而CRP、WBC、N陽性率在抗生素治療第7d才有明顯下降(P<0.01)。因此,PCT 不僅是感染性疾病的標志物,而且可以作為判斷治療和評估預后成功與否的指標。
綜上所述,PCT是一個具有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新指標,方法簡便、檢驗快捷,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檢測指標;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PCT水平的變化既可了解細菌感染的程度,同時還可為臨床醫(yī)師合理用藥、縮短療程、評價療效及預后提供重要的指導;PCT作為細菌感染的一個臨床新的炎癥標志物將成為共識,并得到推廣。
參考文獻:
[1]Linde-Zwirble WT,Angus DC.Severe sepsis epidemiology:sampling,selection and society[J].Crit Care,2004,8(4):222
[2]郭衛(wèi)紅,宋宏先,安艷芳,等.血清降鈣素原的測定及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0,31(2):123
[3]Dandona P,Nix D,Wilson MF,et al.Procalcitonin increase[J].Metab,1994,79(6):1605
[4]蔡偉娟,劉旻,鄭維威,等.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6):1822
(收稿日期:2015-02-10)
DOI:10.16751/j.cnki.2095-4646.2016.01.0054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4646(2016)01-00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