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學 石景章
語文新課標之新理念點滴談(十一)
□深圳小學 石景章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在關(guān)于闡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條目中,寫道:“具有適應(yīng)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闭n標力點四種能力,的確高度概括了小學語文課程所肩負的教學重擔。只要你是語文老師,就得挑起訓練學生逐步形成這四種能力的重擔,且責無旁貸。現(xiàn)在的基層學校對語文教師的工作分配大約是兩種狀態(tài):一種是按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循環(huán)執(zhí)教,一種是按一、二、三年級和四、五、六年級兩個檔次分。很少學校能讓老師有作1~6年級的大循環(huán)教學機會。因此,一線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努力就有可能產(chǎn)生“偏年級段”的傾向。這種分工狀態(tài)導致老師的教學努力從一個學科縮至這個學科中的一個年級段。有的老師十年甚至幾十年只教一個年級段,美其名曰:年段教學專業(yè)化,卻不考慮語文教學學科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銜接性。顯然,這是不科學的分工。但是,很多學校卻沒有整體的考慮,只是維持現(xiàn)狀。因而,無論哪個學校的語文教學一經(jīng)抽考(或調(diào)考),得出來的結(jié)果是:低段優(yōu),中段良,高段再下滑(我不敢說“差”字)。如果按年段分工各走“專業(yè)化”的路子,為什么低段的是“專”而優(yōu),到了中段卻是“?!倍?,乃至高段的“?!倍??如此看來,問題還是出在“年段?!鄙?。我認為任何一個語文老師,都應(yīng)該是“學科?!钡娜瞬?,我們才能實現(xiàn)“以人才育人才”的境界??!不要出現(xiàn)“常年專業(yè)教高段的老師,調(diào)整到一年級去就張不了嘴;反過來常年教低段的老師,調(diào)整到高段去就不知從何下手”的局面。教育部對一線教師下達了很具體的繼續(xù)教育的指令:每年學習業(yè)務(wù)48學時。如果,一個剛從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到小學一年級當老師,一直跟班到六年級,歷經(jīng)六個年頭,每年48學時,乘以六,總課時達二百八十八課時,還學不好小學語文學科的系統(tǒng)教學嗎?我們的大學生不至于那么傻吧!只怕是那個“年段分工”給拖累的。
上面這些話,我啰啰嗦嗦地嘮叨,無外乎是給每一個語文老師提個醒:為了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咱們要使自己從一個年段里跳出來,促使自己成為一個學科的合格老師,能勝任各個年段的語文教學。下面我將分4次,來為老師們解讀這四種語文能力。今天,只講“識字寫字能力”。從這幾個字的語法結(jié)構(gòu)上看:識字與寫字是并列的,沒有孰輕孰重之分,統(tǒng)稱為“識字教學”。然而,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明顯是重識字輕寫字的。對不對,我們暫不論述,姑且把現(xiàn)狀當成對的來看。
在我的“識字教學”中,坦白地說,我是有自己的一套經(jīng)驗的。下面分兩個層面說。
經(jīng)幾十年的實踐,我歸納了一個識字教學的“四字口訣”,分別為:音,形,義,寫。我再擴充為四小句:淡化字音,重視字形,突出字義,落實書寫。我之所以提出“淡化字音”是因為兩個原因:其一,我們的孩子是在母語環(huán)境中長大的,從胎教開始,接觸的就是母語。比方說,學“媽”、“爸”這兩個字,其字音還用借助拼音來教嗎?不用吧。從他們咿呀學語的第一個發(fā)音就是這兩個字,都叫了六年了,難道在語文課堂上再花時間“ma”“ba”地教嗎?其二,我國的方言之多、之雜,只怕是世界之最。而生活在方言下的孩子一定要咬準普通話的字音,只怕很難。比方說:前鼻韻母、后鼻韻母,在很多方言中是不分的。老師在課堂上下大力氣,花很多時間去糾。結(jié)果如何?走出校門,回到方言生活中,孩子們又忘了,仍是an、ang不分。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量驟增,不純正的普通話成了全國的“流通語”,誰都這么說,誰都這么聽,既不影響工作,也不影響生活,也不影響孩子們的成才;咱們“讀”就讀吧,何必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呢。當然,從理論上說,字音讀不準是不可以的,我不再贅言。再講“重視字形”。字音不準,別人或能聽懂,字寫錯了,別人看不懂,那可不行!因此,我用的動詞是“重視”!怎樣體現(xiàn)重視呢?要講結(jié)構(gòu)、講筆畫、講筆順,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們都把控得很好,我就略寫了。第三小句:突出字義。一篇低段課文要寫的生字可能超十個,量大字多,字字要講義,課時肯定不夠。所以我用的動詞是“突出”。意思是在一組生字,老師只要“突出”那兩個左右即可。往“左”至少講一個,往“右”最多講3個。怎么講?用遣詞造句的方式最常見,用字的正反對照講也不少見,用近義詞組“字串”也是好辦法,用動作表達也很有趣,有水平的講字理??傊椒ê芏?,大家就各顯神通吧。
最后是“落實書寫”。如何落實呢?重講“運筆”。這個很費事,但很有效,為的是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傳承祖國文化。
常教中、高段的老師,對于“識字”教學走了整體“淡化”的路子。有的老師甚至只要求學生自學,老師基本不講了,這對嗎?不對!別忘了我們小學和初中共九個年頭總稱為“基礎(chǔ)教育”,而識字是學語文的基礎(chǔ)。如果我們在中、高段“淡化”識字教學,就等于肩負“基礎(chǔ)教育”的重任卻不教“基礎(chǔ)”!我重言相勸:無論是中段還是高段,“識字教學”仍是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仍是要祭起“四字口訣”,只是稍有變化——“字義”的突出要加量,變成三個左右;變在書寫的指導,從“運筆”變?yōu)樘崴?,逐步促使孩子的書寫又好又快?/p>
當然,識字教學的“流派”很多,我的闡述不入流不入派,僅僅是經(jīng)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