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蕾
[摘要]從《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思想實現(xiàn)了三個轉變:在對待費爾巴哈的態(tài)度上,由贊同、肯定費爾巴哈哲學到批判、否定費爾巴哈哲學的轉變;在人的本質問題上,由對抽象的、共同的“類”的認識到揭示出人的社會本質的轉變;在對實踐的理解上,由把實踐等同于勞動的理想性、抽象性到認識到實踐具有能動性、主體性、感性、現(xiàn)實性、社會性和對象性的轉變。
[關鍵詞]費爾巴哈哲學;人的本質;實踐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102-02
一、對待費爾巴哈態(tài)度上的轉變
《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時期,在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影響之下,馬克思對費爾巴哈持肯定、認同的態(tài)度,高度贊揚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偉大功績。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類本質理論受費爾巴哈哲學影響最為明顯。異化理論最早出現(xiàn)在黑格爾哲學中,費爾巴哈和馬克思對于“異化”這個概念,都是從黑格爾那里繼承來的。但馬克思的異化概念和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異化都不相同。黑格爾的異化主體主要是指絕對精神,異化就是絕對精神客觀化的過程。而費爾巴哈主要用異化概念來分析宗教現(xiàn)象,得出“神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結論,他的異化是指人的異化,他把異化的主體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變成人。馬克思受到費爾巴哈異化觀的影響,使用諸如“類本質”、“類生活”、“類意識”等費爾巴哈式的概念,揭露私有制下勞動者是怎樣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勞動本身、自己的類本質以及同他人相異化的,從而形成了異化勞動理論,其目的在于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論述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馬克思用異化勞動思想批判資本主義,說明他仍未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在人的本質問題上,費爾巴哈的“類本質”啟發(fā)了馬克思,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理論,因為兩人都用了“類”這個概念,并且他們對人的類本質的理解都具有抽象性,下文還要具體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費爾巴哈首先嚴肅批判了黑格爾哲學辯證法的錯誤,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作出充分肯定。他指出,費爾巴哈的偉大貢獻在于:(1)揭示黑格爾體系同宗教一樣,只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另一種形式;(2)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當作理論的基本原則,從而“創(chuàng)造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3)把物質世界同絕對精神對立起來。
由此可以得出,《手稿》時期馬克思哲學還深受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并未與費爾巴哈哲學劃清界限,也未認識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
到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第一次從實踐和主體方面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的缺陷,《提綱》條條針對費爾巴哈,運用實踐的觀點,闡述了新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包括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
《提綱》第一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瘪R克思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點:首先,由于未從主體出發(fā)去理解自然,因而未看到自然與主體的內在關聯(lián)性,未看到自然界是經過人的實踐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人化自然。其次,由于舊唯物主義未從實踐的角度解釋現(xiàn)實世界,所以只能把客體看成是認識的對象,不能看成人類改造的對象,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再次,由于費爾巴哈未能正確理解實踐,即他把實踐看成是一種認識活動或理論活動,所以他不能正確理解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認識論上自然就不能把實踐看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這時馬克思哲學真正擺脫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并以實踐為主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制定了理論體系的綱領。
二、人的本質問題上的轉變
《手稿》時期,馬克思沿用了費爾巴哈人的“類本質”的思想。首先,馬克思認為,人把自身當作現(xiàn)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即“人是類的存在物”,人是一類,人有類意識。其次,馬克思認為,勞動、實踐是人的類本質,第一次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一種“生命活動”、“生產生活”,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現(xiàn)實活動。進而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他指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馬克思沿用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理論,但是,馬克思對人的類本質的認識同費爾巴哈是有區(qū)別的。馬克思認為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費爾巴哈把人的類本質理解為友誼、愛情,只認識到了人的本質的自然屬性,忽視了其社會性,是抽象的,馬克思的類本質理論雖然也具有抽象性,但他開始認識到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奠定了后來他在《提綱》中正確揭示人的本質的基礎。
馬克思在《提綱》中批判了費爾巴哈的類本質理論,正確地揭示了人的本質,確立了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原則。
《提綱》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瘪R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錯誤,在此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其一,他認為人的本質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馬克思從分析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入手,批駁了歷史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觀點。其二,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他看來,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在勞動中,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并非相互孤立、毫不相干,相反彼此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正是形成于社會關系之中。其三,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不是要否定人的自然屬性,只是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馬克思主義充分認識并重視人的自然屬性,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前提和物質基礎,如果沒有生理活動、食欲、性欲等自然屬性,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就失去了物質前提。因此,人不僅僅是自然的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為認識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原則指明了方向,因而和一切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endprint
三、對實踐的理解有所發(fā)展
一方面,在《手稿》中,馬克思所謂的“實踐”事實上和“勞動”屬于同一個概念,具有很大的理想性和抽象性。這主要體現(xiàn)在馬克思對人的類本質的論述中,他指出:“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白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边@里的“實踐”實際上是承接著馬克思在上文中提到的“勞動”這種生命活動而來的,他把實踐等同于勞動,這一“實踐”還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概念,而實踐的范圍要大于勞動。另一方面,在《手稿》中馬克思開始認識到實踐的作用。馬克思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奔磳嵺`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不僅如此,馬克思還認識到了實踐在人的認識中的基礎地位。他說:“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馬克思認為實踐在解決理論等認識問題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此時,馬克思雖然認識到了實踐的基礎地位,但他對整個實踐概念的理解尚不完備,具有明顯的理想色彩,將實踐僅局限于勞動、生產,未能從整個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出發(fā)去理解這一概念。
在《提綱》中,馬克思以實踐為原則闡述了新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對實踐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實踐具有主體性、對象性、感性、現(xiàn)實性、能動性、社會性的特點。
《提綱》第一條,馬克思剖析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點。舊唯物主義者們把客觀外界事物看作是和人的實踐活動絲毫沒有關系的純客觀的東西,僅僅把主體與客體看成是一種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卻忽視了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即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認為主體只是直觀被動地認識和接受客體,卻未把客體當成是實踐的對象。對此,馬克思指出應該從“主體方面”、“從實踐”去理解對象、現(xiàn)實、感性,這就賦予了實踐主體性、能動性、感性的特點。馬克思又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彼褜嵺`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把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馬克思還把實踐貫穿到社會歷史領域,認為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基礎。《提綱》的最后一條,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瘪R克思指明了哲學的改造世界的任務,更體現(xiàn)了實踐的主體能動性和對象性??傊?,《提綱》處處貫穿了實踐的觀點,和《手稿》時期相比,馬克思對實踐的理解不再具有抽象性,實踐的特點逐漸完善起來。但是,《提綱》中馬克思還沒有把歷史性作為其基本理論原則,《提綱》中的社會在一定意義上還具有抽象性。
從以上三個轉變我們可以認識到,《手稿》是馬克思思想轉變時期的理論成果,也是一部不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因而,它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恩格斯高度評價了《提綱》,指出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他的這一評價充分肯定了《提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他畢竟只是萌芽,自然也就談不上成熟,而后來他和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部成熟著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