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俐佐
摘要: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措施在主體、種類、對象方式、范圍、條件、審批程序以及證據能力等方面的立法機制不夠完善,而對于使用技術偵查措施查處職務犯罪案件是一種趨勢,完善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機制的構建對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需要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法律機制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措施在主體、種類、對象方式、范圍、條件、審批程序以及證據能力等方面的立法機制不夠完善,而對于使用技術偵查措施查處職務犯罪案件是一種趨勢,因此,完善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機制的構建對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需要是勢在必行的。
一、明確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
當前,我國理論界、實務界還未形成統(tǒng)一、明確的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措施種類。在偵查實踐中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電子偵聽。也稱之為麥克風偵聽,具體指通過竊聽設備對人與人之間直接的口頭談話進行偵聽,比如在辦公室、家中安裝竊聽器進行的竊聽。此類竊聽手段與對電話的監(jiān)聽不同,后者是對電信通訊內容的截取。
二是電信監(jiān)控。即對通過各種通訊方式進行的聯系進行監(jiān)控,既包括電話監(jiān)聽,也包括通過手機定位查找相對人的地點,或查詢短信內容等。
三是電子監(jiān)控。包括進行秘密的拍照與錄像,也包括使用電子設備對偵查相對人進行監(jiān)視、跟蹤與定位。
四是郵件檢查。對紙質的通信進行秘密檢查,包括對物流的包裹、快遞進行秘密檢查。
五是密搜密取。即對偵查相對人所處地點或物品進行秘密搜查以及提取物證、書證等相關證據,搜查提取結束后相對人并不知悉該搜查行為已經發(fā)生。
六是外線偵查。指技偵部門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跟蹤、盯梢、守候、監(jiān)視甚至秘密逮捕等綜合性手段。
二、明確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范圍
針對職務犯罪案件而言,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后,對于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其運用技術偵查措施的案件范圍僅限定于法條上列出的。但立法并沒有給出明確的適用標準,只看出是“重大”的就可適用技術偵查措施。而我國刑法及其修正案規(guī)定了懲治貪污賄賂犯罪12個罪名、懲治瀆職侵權犯罪43個罪名。各罪名不僅立案標準不同,且各地對大要案標準的尺度把握也不同,因此,對“重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除了考慮“重大”因素以外,是否應當考慮其他因素。參照國外立法例,有三種參考方式如列舉式、概括式和綜合式來限定條件明確規(guī)定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范圍。確定我國的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范圍建議通過立法參照以下幾個標準來確定:①案件性質,②案件的嚴重程度,③涉案人員、金額,④案件的社會影響。
三、明確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條件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對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條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對于職務犯罪案件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條件,國外立法有明確規(guī)定,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00條a規(guī)定在以其他方式不能或者難以查明案情,偵查被指控人居所的條件下,才允許采用技術偵查措施。這種立法理念是值得我國借鑒的。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已經實施嚴重犯罪有充分的理由懷疑,在無法使用其他偵查措施的情況下,才可適用技術偵查措施。因此,職務犯罪中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條件應符合兩個標準:一是達到合理懷疑標準,即偵查機關必須掌握一定的證據能夠相對確定犯罪嫌疑人有犯罪行為存在,其證據要求達到合理懷疑的程度。二是措施必要標準,即使用其他的偵查措施無法及時獲取到重要的證據,或不及時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導致重要證據流失的情況下,可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在司法實踐中,不是所有的重大職務犯罪案件都需要使用技術偵查措施,是否使用技術偵查措施,還應當考慮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只有在一般偵查措施難以達到偵查目的或延誤重要證據取得時,而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可能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偵查對策,方可采用技術偵查措施。
四、明確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程序
1.實施技術偵查措施的申請主體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48條第2款的規(guī)定:“……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按照規(guī)定交有關機關執(zhí)行。”該規(guī)定沒有明確申請實施技術偵查措施的主體是誰。因此,為了規(guī)范和控制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先要明確申請主體,應當限定由有管轄權的檢察機關作為申請主體,而不是其內設機構作為申請主體。但具體的申請工作應當由偵查部門負責,以檢察機關的名義提出申請。提出的申請應當是書面的形式。提出申請的時間應當在案件立案后偵查終結前。申請書的內容應當說明案由、立案的初步證據、對象、范圍、內容、技術手段、實施人員、時間、地點、使用目的以及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必要性說明。
2.技術偵查措施申請的批準程序
檢察機關偵查部門提出上述申請應該經上一級檢察機關批準。目的在于既要考慮從嚴控制原則,也要考慮現有技術偵查資源的配置和布局現狀。出于對時間性的考慮,上一級檢察機關在收到下級檢察機關的申請后,應當在三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若批準申請,應當制作書面批準決定書,并載明批準可以采取的方式、內容、范圍、期限等內容。若不批準申請,也應采用書面形式并說明不予批準的理由,下級檢察機關對于不予批準的決定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同時,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49條規(guī)定了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期限,批準決定自簽發(fā)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有效。對于不需要繼續(xù)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應當及時解除;對于復雜、疑難案件,期限屆滿仍有必要繼續(xù)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經上一級檢察機關批準,有效期可以再延長三個月。
3.技術偵查措施的執(zhí)行
在采取技術偵查措施之前,偵查人員對職務犯罪案件情況已非常了解,摸清了案件的各方面信息,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動態(tài),立即將技術偵查措施付諸實施之時,卻將執(zhí)行權交予公安機關執(zhí)行,明顯耽誤了偵查的最佳時機,造成執(zhí)行效率低下和執(zhí)行效果較差,甚至有可能導致職務犯罪偵查秘密的泄露,不利于職務犯罪案件的偵破進展。因此,法律應當賦予檢察機關技術偵查措施的執(zhí)行權,及時獲得所需的證據材料,抓獲犯罪嫌疑人,將案件偵破。檢察機關應當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實施技術偵查措施。具體的執(zhí)行可參照公安機關技術偵查隊伍建設的成功經驗。
五、明確采用技術偵查措施取得的證據效力問題
從偵查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實施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證據(不存在程序瑕疵的情況下),應屬于合法證據,應當具有證據能力,應當作為證據使用。在審判環(huán)節(jié)通過法庭質證后,應當作為犯罪嫌疑人定罪的證據使用。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證據應當等同于其他方式獲取的證據效力。而對于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證據材料,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應當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一般來說,使用技術偵查措施所獲取的證據只在案件訴訟中作為證據使用,而不能用作其他案件的證據。因此,采用技術偵查措施所獲取的資料應當在特定的刑事訴訟程序中作為證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