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珠
(廣西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530006)
漢語禁忌語富含地域特色、社會方言特色和階級特色,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禁忌語是語言的組成部分,和社會文化關(guān)系密切,是漢語社會人文性的真實反映。研究漢語禁忌語,分析其類型、修辭以及文化內(nèi)涵,能讓我們透徹理解禁忌語,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改善人際關(guān)系和融入社會。同時,深刻理解背后的禁忌文化內(nèi)涵,領(lǐng)略漢語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意蘊。
“禁忌”的概念早在古代就有解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禁”的解釋是吉兇之忌也;對“忌”的解釋是憎惡也。從古到今,人們對兇惡的,導(dǎo)致禍害的東西都會避而遠之。在社會交際中,有些語言被認為是神圣的、危險的,或是讓人難堪的、不堪入耳的,只限在一定的場合中使用,這些語言即稱為禁忌語。
禁忌語源于自然崇拜。在古代,人類科技落后,文明不發(fā)達,生產(chǎn)力受限于自然環(huán)境。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極大的恐懼和崇拜,凡與自然相悖的話語都會敬而遠之,這是最原始的禁忌語和禁忌文化。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但不少禁忌文化仍存在。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樣化,因此產(chǎn)生的禁忌越來越多,在語言現(xiàn)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禁忌語非常豐富,可以說各行各業(yè)、每種交際場合都有禁忌要遵循,我們可以將它歸結(jié)為禁忌語的不同類型。禁忌語的類型主要有如下五種:
(一)海上作業(yè)型禁忌
捕魚是比較危險的工作。漁民常年在海上工作,很畏懼臺風(fēng)、海嘯等自然現(xiàn)象,語言上形成一套可以代替的委婉語。比如“沉、完、翻、倒、擱”這些詞語都是禁止不說的,“倒水”說“清水”,“倒桅”說“眠桅”,“擱”說“放”,“盛飯”要說成“添糧”(盛和沉同音)。
(二)商業(yè)型禁忌
商人特別重視利潤,但是經(jīng)商賺錢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因此大部分商人有“迷信”的心理,也有一套禁忌語。廣東是個經(jīng)商重地,在濃厚的商業(yè)氛圍中,形成了廣東獨特的商業(yè)文化,包括粵方言商業(yè)禁忌語。廣東人經(jīng)商重“意頭”,禁止說一些與商業(yè)相悖的諧音詞語。例如做生意最怕虧本,粵語是“折本”,但“折”、“蝕”和“舌”都不說,“豬舌”說成“豬脷”;“肝”和“干”同音,“豬肝”要說成“豬濕”或“豬潤”;“兇”和“空”粵語發(fā)音相同,“兇”和“空”一般不說,用“吉”代替,鋪位或者是房子招租都說“吉屋招租”而不說“空屋招租”,描述房子或者柜子空,或做事不成功,都是說成“得個吉”。
(三)犯罪組織型禁忌
犯罪組織之間為了保守秘密,交流或通風(fēng)報信時,禁止一些詞匯而約定代替語,也可稱為“隱語”或者“黑話”。比如在盜匪之間禁止說“敗、露、查、犯”等詞語,連一些同音詞“拜、路、查、飯”等都禁止使用。他們把“吃飯”說成“上傳子”、“造粉子”,把“喝茶”說成“上清傳子”,把“大路”說成“官條子”,把“殺頭”說成“洗面”等等。
(四)信仰型禁忌
人們因為宗教信仰、迷信等心理活動,認為某類事物穢氣、難以啟齒,禁忌直說而用委婉語代替,這類禁忌在生活中是經(jīng)常見到的,包括死亡、疾病、性愛、生理等。
每個民族對死亡都是恐懼的,但不得不面對死亡時,人們總尋找其他的詞語委婉表達。漢族對“死亡”的說法就有幾十種。例如普通的“逝世、去世、去了、病故”;而佛教稱為“圓寂、歸真、涅槃”等;小孩之死稱為“夭折、夭疾”;為國家民族而死的稱為“捐軀、獻身、犧牲”等;皇帝之死稱為“駕崩”、諸侯之死稱為“斃命”、大夫稱“卒”。
中國的性啟蒙比較遲,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對很多生理話題,比如性愛、女性月經(jīng)、生殖器官等仍難以啟齒,因此代替的委婉語特別多。關(guān)于性愛的詞語自古以來隱晦的說法很多,人們多用夫婦所居的房子引申出男女性行為,將性愛說成“房事、同房”等,也由床榻相關(guān)物品引申,如“同枕、枕席之歡、同床共枕”等。女性月經(jīng)的說法多用“月事、月客、天葵、潮信”等代替;生殖器官的婉稱不在少數(shù),如“私處、陰器、陰陽、男根、內(nèi)具、玉莖、女陰”等。[1]
(五)等級階層型禁忌
中國是一個重視等級階層的宗法社會,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尊嚴,凡是和上層階級的人姓名字號相近的字都要避諱。古代因名避諱、因姓避諱、因朝代避諱等都是典型的例子。[2]
秦朝,秦始皇父親莊襄王名為子楚,“楚國”被改為“荊國”;唐代“詩鬼”李賀參加進士考試,因其父名“晉肅”的“晉”和“進士”的“進”同音被取消資格;唐朝皇族姓李,吃“鯉魚”即吃“李”,因避諱制中“嫌名”的原則,朝廷頒布禁止捕捉鯉魚的通令,并將“鯉魚”尊稱為“赤鱘公”。清代的文字獄很多,呂留良就因一首詩“清風(fēng)唯細難吹我,明月不嘗不照人”被雍正以蓄意誹謗朝廷之罪斬首。
現(xiàn)今,中國仍存在名諱。西方喜歡和偶像或者長輩取同名,中國卻認為是大不敬,人們?nèi)∶荛_偉人和長輩的名字,這是古代社會宗法傳承的文化之一。
人們在避免禁忌的語言時,采用了很多修辭格,比如借代、比喻、諧音、省略等。[3]
1.借代。借代是指借用相關(guān)的人或事物來代替本來要表達的東西,多為名詞。人們在表示死亡時,經(jīng)常用“棺材”或者“行將就木”這些詞語,也有些地方用“六塊木”指代“棺材”。
2.比喻。比喻是最常見的修辭格,指用共同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比如皇帝的死被稱“駕崩”,皇帝是江山社稷的頂梁柱,山崩了隱喻皇帝駕崩,這是比較形象的說法。
3.諧音。諧音在語言中運用很廣泛,是指用同音或者近音的字來代替本字。如粵語中的因“折”和“舌”同音,而改“豬舌”為“豬脷”;因“兇”和“空”同音,而改“空屋”為“吉屋”。
4.省略。省略主要體現(xiàn)在古代避諱制中。如《宋書·無棣紀》:荊州刺史宜都王諱進號鎮(zhèn)西將軍,這里省略了宋文帝劉義隆,而用“諱”代稱。有不少古書,如《資治通鑒》有一些奇怪的筆畫不全的字也是因避諱省略了筆畫。
除了這些修辭格,還有委婉雙關(guān)等也在禁忌語中出現(xiàn),在此不一一解說。
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緊密,語言作為符號載體,體現(xiàn)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漢語的禁忌語非常豐富,傳達出漢族豐富多彩的禁忌文化。
(一)禁忌語背后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迷信心理。早期中國是多神崇拜的國家,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人文宗教崇拜,都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然、疾病、災(zāi)害、死亡等的崇拜和恐懼。而且,人們對這類事情敬而遠之,體現(xiàn)了人們的迷信心態(tài),即使是科技發(fā)達的今天,迷信也存在。
(二)追求福祿安康的商業(yè)文化。中國是個重“?!钡膰?,追求財富的同時也想得到福氣。廣東的商業(yè)文化蘊含著濃厚的追求幸福安康的氣息,禁忌文化很深厚,禁忌語體現(xiàn)了人們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避免污穢的事物,祈求平安吉祥。
(三)宗法等級觀念深厚。中國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宗法文化根深蒂固,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中國重等級、重孝義、重廉恥、含蓄內(nèi)斂等,如今孝義廉恥內(nèi)斂等中國特色文化仍盛行,禁忌語中也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
禁忌語是語言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禁忌文化內(nèi)涵。它和民族思維、精神氣質(zhì)、心路歷程等緊密相關(guān),是我們研究語言和文化的獨特視角。探討禁忌語,有助于豐富語言研究,挖掘文化意蘊以及促進語言交際。
[1]洪成玉.謙語敬語委婉語詞典[M].商務(wù)印書館,2002.
[2]王新華.漢語禁忌語分布研究[J].東岳論叢,2004(5).
[3]盧竑.漢語禁忌語語用研究[J].懷化學(xué)院學(xué)報,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