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黎
[摘 要] 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只有自覺地、有意識地傾聽學生探究的聲音、質疑的聲音、爭論的聲音、糾錯的聲音等,充分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透過學生表面的回答,讀懂學生的真實想法,接著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教師;教學;傾聽;學生;聲音;案例
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 ”“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懷著深深的謙虛和忍耐,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張開他的耳朵,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這樣的傾聽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順風搖擺,時常靜默沉寂,但又潛藏著創(chuàng)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于:為了在空中綻放花朵,凝結果實. ”因此,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在傾聽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對信息先做出價值判斷,然后采用合適的“理答”策略,本文舉例說明,以期拋磚引玉.
傾聽學生探究的聲音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既要有教師的講授和指導,也要有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當?shù)膯栴}情境,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規(guī)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因此,根據(jù)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的問題情境,把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成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的研究材料,讓學生從中自主掌握有關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至關重要.
案例1?搖 “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一)”的教學片斷.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請同學們說一說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和數(shù)學表達式.
生1:如果將兩個三角形的圖形放在一起,兩個三角形重合,那么稱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生2:數(shù)學表達式是△ABC≌△A′B′C′.
師:從上面兩個同學的敘述中思考一下,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邊或角的幾對元素?
生3:需要六對元素.
生4:老師,我認為有可能不用六對元素.
師:你認為可能用幾對元素?
生4:可能少于六對元素.
師: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幾對元素?
(學生討論,小組交流,大約5分鐘)
生5:兩邊一角.
生6:兩角一邊.
生7:三對邊.
師:同學們把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元素都找出來了,即需要三對元素,共三種情況可以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今天,我們只討論一種情況,即兩邊一角. 下面我們來討論大家剛才的猜想是否合理.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兩邊一角有幾種情況?
教學隨想?搖 案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空間,學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充分表達.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總是處于引導者的狀態(tài),對學生的探究問題不是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傾聽學生質疑的聲音
俗話說:“有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希爾伯特指出:“數(shù)學問題是數(shù)學的靈魂”;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哈佛大學流傳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 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樂于提問,并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善于提問,讓課堂上回蕩著質疑的聲音,使師生在提問和答問聲中充分展開對話與交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案例2?搖 “軸對稱變換(第1課時)”的教學片段.
講完平移變換的基本內容后,要求學生先作一個三角形經(jīng)直線l1成軸對稱變換后的象,然后再作第一次的象經(jīng)直線l2成軸對稱變換后的象(已知直線l1∥l2). 學生作完后,出現(xiàn)了以下幾種情況.
生1:圖1中最后的象能否看成由原圖形經(jīng)過平移而得到?
生2:可以,而且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在圖中都能找到.
師:大家觀察得非常仔細. 由此可見,把一個圖形經(jīng)過兩次軸對稱變換后,有時也可以用平移變換來解釋. 這說明,圖形的這些變換之間是——
生(齊):有聯(lián)系的.
生3:經(jīng)過兩次軸對稱變換之后,是否原圖形和第三個圖形一定是平移變換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4:這時兩條對稱軸是平行的.
生5:那當兩條對稱軸相交時,原圖形和第三個圖形會怎樣呢?
(這時學生興趣盎然)
生6:當兩條對稱軸相交時,它們可以看成是旋轉變化(圖2).
教學隨想?搖 本節(jié)課中學生的發(fā)現(xiàn)其實難度不大,但他們卻深挖圖形的變換問題,最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了圖形的這些變換之間有聯(lián)系. 教師不是將正確的答案直接端出來,而是放手發(fā)動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質疑,傾聽學生質疑的聲音. 教學過程中的許多情節(jié)是教者事前沒有估計到的,但合乎教學流程,學生既然自發(fā)地吹來“東風”,教師就應“迎風而上”,趁機“順水推舟”,用學生的所想、所做、所說組織教學,讓學生的探究向縱深發(fā)展,讓學生的思維“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傾聽學生的爭論聲音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全班幾十個學生都各有差異,各具個性,對于一些學習問題,他們都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想法,因而,在課堂中,要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甚至鼓勵他們“百家爭鳴”,教師則要用心地傾聽,聽其全部,不管是響亮的還是輕微的,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理直氣壯的還是膽怯的.endprint
案例3?搖 “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片段.
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學生判斷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時,出現(xiàn)了如下爭論.
生1:我覺得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因為只要把左邊的這個三角形剪下來,拼在右邊的這個三角形上面……
師:挺有道理.
生2:我覺得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因為對折后,兩邊的圖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走過去)我想跟你握一下手. 握手不是意味著我贊同你的觀點,而是因為你為我們的課堂創(chuàng)造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同學們想一想,要是課堂上只有一種聲音,那多單調?。τ谄叫兴倪呅问遣皇禽S對稱圖形,同學們繼續(xù)爭論. (教師不是做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評價,而是出于對學生的尊重和激勵,出色地運用了平衡藝術,并用智慧性語言評價,真誠地呼喚課堂上更多的聲音)
生3:我認為平行四邊形(對折后)的兩邊只是面積相等,但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認為剪下來以后,只是面積相等,但圖形的性質可能會發(fā)生變化,是這個意思嗎?
生3:是.
生4:因為那個(對折后剪下來的)三角形移過去以后,不再是平行四邊形了,而是一個長方形,所以,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的意思是說,我們是在討論這個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而不是討論“改裝”以后的其他圖形的特征,是這個意思嗎?
生4:是.
師(回頭問生1):你怎么看?
生1:如果說,就這個平行四邊形不能裁剪的話,那它就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的認同,讓我們進一步接近了真理,謝謝!
生1:不用謝.
教學隨想?搖 教師以親切、富有情感的語言引導學生,讓學生保持一種輕松的、沒有壓力的、愉快的心情學習,充分允許學生發(fā)表意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講錯了也不批評、指責,而是組織學生自由討論,這不僅實現(xiàn)了各學習者個體對知識意義的即時建構,也讓學生自由地變化著、生長著.
傾聽學生糾錯的聲音
學習的過程,是在不斷修正不足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成熟的. “犯錯”是普遍的、必然的,在學習過程中企圖讓學生完全避免錯誤是不可能的. 有時候,對于學生而言,正面的“灌輸”未必有效,而通過自我嘗試,甚至走彎路、犯錯誤而體會到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將更加深入、具體. 可以說,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試誤”的過程,因此,暴露學生思維過程中的錯誤,提供以錯誤為源泉的學習反應刺激,可以使學生從錯誤中審視、體驗和反思,從而引起知錯、改錯、防錯的良性反應,提高思維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益.
案例4?搖 對于二次函數(shù)y=(2x-1)2+3,當x______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
(學生解答后回答)
生1:我填的是x<1,因為該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開口向上,其對稱軸為x=1,在對稱軸左側,即x<1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少,這不是很簡單的問題嗎?現(xiàn)在我還是認為我是對的.
師:看得出生1對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性質很熟悉,剛才的分析也頭頭是道,贊成的同學請舉手.
(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舉手)
師:多數(shù)同學都認為是這樣,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2(猶豫了片刻):我覺得他的答案是錯的,因為說明二次函數(shù)圖象性質必須先找出其對稱軸,而找對稱軸可從二次函數(shù)的頂點式中找,題目中的式子y=(2x-1)2+3不是頂點式,頂點式應該是y=a(x-h)2+k的形式,必須化為y=4x-2+3,這才是頂點式,所以對稱軸應該是x=,答案應該是x<.
(全班同學熱烈鼓掌,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教學隨想?搖 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恰恰是教學的巨大資源,真實的課堂會因“錯誤—發(fā)現(xiàn)—探究—歸真”的良性循環(huán)而充滿生氣. 學生就解題中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談談他當時是怎么思考的,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有時產(chǎn)生共鳴會伴有會心的點頭,有時已有的知識被激活,有時又發(fā)現(xiàn)自己在知識掌握和運用中的不足,這些都將激勵他們更好地查漏補缺,增強學習成功的信心.
當然,這方面的案例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傾聽是理解,是尊重,是分擔痛苦,是共享快樂,它的意義遠不是僅僅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而是再現(xiàn)更多的智慧內涵. 教師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回答不是很明確,一定要通過各種手段,使學生發(fā)表“不成熟”的見解. 教師應經(jīng)常說:“說不好沒關系,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你的直覺是什么?”“你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可能會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要這么做?”“你的理由是什么?”“你還有別的辦法嗎?”“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嗎?”“你自己認為哪些正確,哪些有問題?”“與上一題相比,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如果要這樣的話,你要怎樣改動?”“你能總結這類題的做法嗎?”這樣的提問,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樂思考、會提問、善表達,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教師就能透過學生表面的回答,讀懂學生的真實想法,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措施. 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讓我們快把耳朵叫醒,學會傾聽,這樣才會像李鎮(zhèn)西老師那樣能夠聽到“花開的聲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