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慶
[摘 要]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要想學好它,需要不斷地通過思維、探索解決一系列問題,而這一切需要教師的引導. 文中,筆者提出了“動態(tài)引導,自主探究”的初中數學教學思想,并結合日常教學經驗詳細論述了具體的教學實施策略,以期為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給出一些借鑒.
[關鍵詞] 自主探究;動態(tài)引導;初中數學
問題綜述
1. 問題的提出
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造一棟大房屋,那么教師應當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磚頭、灰漿等,把這一切砌壘起來的工作應由學生去做. ”這番話告誡我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關注的環(huán)節(jié).
然而,受傳統教育思維方式的影響,我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問題仍然十分多,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提升作為其衡量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是將學生的解題能力、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成敗的標準,因此,在實施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頻頻出現“題海戰(zhàn)術”“滿堂灌”式教學,這使得初中數學的教學出現了“高耗低效”的狀況.
情境1:“填鴨”式教學
師:請大家翻開課本,今天我們學習“二元一次方程”這一節(jié)內容……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趕進度,授課速度十分快)
情境2:“題海戰(zhàn)術”式教學
師:今天我們上一節(jié)習題課!請大家注意黑板……
(教師在黑板上列出若干習題,并一一進行講解. 然而,在講解過程中,并沒有進行必要的總結與歸納,整個環(huán)節(jié)“就題論題”,一節(jié)課時間不長,教師卻講了十幾道習題)
情境3:假“自主探究”教學
師: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我將大家分為3個小組進行自主探究,稍后請給出你們討論的結果.
(接下來,教師根據班上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合理搭配,分為3個小組,要求他們進行自主探究、討論)
一段時間后,學生的討論有了結果……
生1:老師,我們這組討論的結果是這樣的……
師:你們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一致!
生2:老師,我們這組認為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解答……
師:還是和標準答案有出入!
……教室陷入沉寂.
師:算了!大家也討論不出什么結果,還是我來為大家講解吧……
2. 問題的分析
情境1完全是“填鴨”式教學的真實反映,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采用了“獨角戲”式的教學模式,完全不和學生進行交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意識自然無法得到培養(yǎng),長此以往,學生的厭學情緒容易滋生.
情境2是一種“題海戰(zhàn)術”式教學方式的表現,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師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整個教學過程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
情境3中,看似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的教學場景,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卻將標準答案作為衡量學生探究結果的唯一標準,最后還是以主觀講解作為授課的主要形式,因此,“自主探究”授課效果完全沒有達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想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自主探究教學氛圍,需要教師在授課前做大量工作,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授課流程,從而使“自主探究”教學效果真正體現. 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動態(tài)引導,自主探究”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分組合作探究,體驗“交流互
動”樂趣
自主探究教學的精髓在于:讓學生充分享受自我學習、自我發(fā)掘答案的樂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堂中學”,教師的主觀性過于強勢,學生很難獲得充分的探究學習機會. 筆者認為,在授課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分組混搭,讓他們在交流、探討的氛圍中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并獲得數學理論知識.
情境4——
師:同學們,圓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見,我們如何有效計算它的表面積呢?
(問題一經提出,學生便開始討論,借著大家好奇心的上涌,我便適時開展了分組探究教學流程)
師:大家不要慌!我們來看一下這些小模型!
(接著,我將課前準備好的一些大小不一的圓錐模型拿出來,并將班上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要求他們在小組里進行討論、探究)
小組1的學生:我們將這些模型拆開來看一下吧,說不定會找出“秘訣”!
小組2的學生:我們用工具量一量,也許能將圓錐分為若干個可以測量的圖形,然后再計算它的表面積!
此時,我便在各個小組之間游走,一方面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給出建議,另一方面給他們做一些正確的引導.
最后,我將大家討論的結論進行匯總,得出了最終的結論:利用扇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來推導圓錐表面積的效果是最好的!
分析:在分組交流、動態(tài)探究的教學場景中,大家學習的主動性能夠被熱烈的探討氛圍激發(fā)出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也會在不經意間獲得提升,最終在合作、交流、愉快的氛圍中吸取數學知識養(yǎng)分.
創(chuàng)意設問探究,體驗“自主創(chuàng)
造”情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做到善于發(fā)問、策略性發(fā)問,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數學知識的海洋. 筆者認為,教師的策略性提問也是組織學生進行有效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的發(fā)問模式可以“不拘一格”,且力爭“形式多樣”,而采用創(chuàng)意設問的模式組織學生進行自我探究性學習,則顯得更具新意,也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創(chuàng)意設問的引導下逐漸體驗到“自主創(chuàng)造”的情趣.endprint
情境5——
師:今天我們學習“求代數式的值”. 在課程開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請每一位同學將你的出生月份乘5再加上11,結果再乘2減去22,最后的結果告訴我!我便能在1秒鐘內說出你的出生月份!大家信不信?
(這個導入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而由于大家剛剛接觸代數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奧妙,于是立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紛紛開始了自主探究學習過程)
此時,課堂上學生們的探究氛圍異常濃烈,紛紛說出了自己關于剛才那個問題的看法,只是由于接觸代數式的時間不長,很少有人推導出真正的答案.
師: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很濃烈?。?/p>
(接著請一位推導正確的同學上黑板把正確答案寫出來:(5a+11)×2-22,化簡后便得到10a)
看到這個式子,大家恍然大悟,紛紛動手探究驗證,并提出了其他代數式,問題的研究進入“白熱化”.
分析: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游戲勾起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也成為學生探究學習的鋪墊,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索、動手實踐,將等式“再創(chuàng)造”,發(fā)揮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課后實踐探究,體驗“學用一
體”真諦
將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融為一體,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用在實踐中,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策略,也是自主探究教學的重點.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關注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要注重課后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究情境的應用,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學用一體”的真諦.
情境6——
師:數學中的概率與統計是一節(jié)重要的內容,今天學習完這部分內容后,同學們便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統計與概率學的知識了!
此時,有學生會有疑惑,不知道怎么把課堂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這時教師可以適當指點一下.
師:我們以組為單位,第一大組的同學回家后利用統計學知識統計一下你家里每月的開銷情況,第二組同學回家后利用互聯網知識搜索一下概率論在數學中的應用;第三組同學……,明天上課前,哪一組最先將搜集調查的結果告訴我,我將給予一定的獎勵!
(獎勵+實踐的“誘惑”模式將大家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課后,同學們紛紛利用手頭的資源和所學的課堂知識開始了自主探究,后期的效果也良好!
分析:注重課后探究點撥,這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嘗試應用的一種“自主探究”教學策略. 通過課后探究,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將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結論
本文以“動態(tài)引導,自主探究”為引子,給出了初中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究”教學策略的具體案例,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理應將自主探究教學融入課堂與課后的方方面面,使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多元化培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