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敏
【摘要】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適當方法培養(yǎng)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自主學習 自主參與 興趣 學法 操作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72-02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能,終身受用”。也就是說一個好的教師不是在教學,而是在激發(fā)學生獲得學習的技能自己去學習,對于數學教學而言,只有當學生通過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時,才能真正學好數學。眼下,“自主學習”已成為教育新時尚,其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并正悄然改變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影響著師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既能掌握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又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采取適當方法培養(yǎng)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下面我就談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提供自主學習的目標,增強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
教師對于每一節(jié)數學教學內容,要仔細思考教學目標,并加以準確定位,使之切合學生的接受實際,然后在課堂上積極和學生對話,對他們提出“你怎么知道?”或“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對預定目標的每一個反應作為推動學生討論的機會,促使學生活躍地參與學習。如對于“等比數列”一課的教學目標一般定位于“理解等比數列的概念”,這顯然不具有教學中的可操作性,進一步把目標細化為“通過自讀和類比等差數列獲得等比數列的‘表象概念;通過討論理解等比數列的函數實質 ; 通過操作掌握等比數列概念的應用”,圍繞細化目標,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則教學目標易于得到落實。另外,平時要善于將目標教學與課外學生的活動結合起來,可以把課堂教學目標提前下放給學生或布置課后作為“研究目標”,讓學生分組討論。
當然,實施目標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反應適時加以調整,把目標教學與學生活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什么和怎么教,決不是憑空可以規(guī)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因此,即使目標定得再好,也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操作方法,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情施教。在實施目標教學中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被動式”學習為“探索型、發(fā)現(xiàn)式”學習。
二、激發(fā)自主學習動機,形成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凡是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要對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只要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有高度的學習熱情,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常采用介紹數學背景、設置數學懸念、展示數學的美等途徑,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于《幾何畫板》等現(xiàn)代多媒體工具聲形圖文并茂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求欲。
其次教師要以情引導學生參與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鼓勵他們提出疑問、異議甚至爭執(zh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位顧問和意見交換者,要在課堂上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尊重、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想說、敢說、愛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源源不斷的激勵過程。
三、注重學法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能力
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在于教給其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由“要學”到“會學”,提高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書,提出問題,歸納知識,作為教師,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如在“指數函數及其性質”這節(jié)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步驟:①學生作出y=2x,y=3x,y=(1/2)x,y=(1/3)x的圖象。②歸納出一般情況下指數函數的圖象。③要求學生思考類比得出指數函數的性質。④思維拓展獲得解決函數圖象和性質的一般思路。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為學生提供了后續(xù)學習函數的有效方法。
四、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讓學生主動去感受新知的產生
通過直觀操作,既使學生理解概念、性質,又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生直觀操作實驗來研究數學規(guī)律,既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培養(yǎng)了良好的研究問題意識。例如: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中,引導學生分別在兩張透明的紙上畫兩個半徑不同的圓,把兩張紙疊合在一起,固定其中一張而移動另一張,通過學生親身動手實踐,參與數學活動,用運動變化的觀點觀察兩圓的位置的變化及兩圓公共點個數的變化情況。以此替代教師苦口婆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不是一味地“授課”而是學生在一次次的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探索中,掌握了新的知識,同時也掌握了一種可貴的學習方法--“發(fā)現(xiàn)”。
五、注重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啟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的保證,對師生雙方良好品質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過程。不和諧的師生關系,缺乏情感的維系,學生對教師總帶有一種畏懼、戒備、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想也不敢回答問題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那么課堂效果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提高。因此,要真正確實有效的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創(chuàng)新精神,就必須重新建立一種新型師生關系,以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平時注重與學生溝通,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了解其認知規(guī)律和興趣點,與學生交朋友、談心,進行書信交流溝通,使課堂氣氛和諧民主,給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使其具備創(chuàng)新的品質,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方案措施,遷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能在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大膽發(fā)言,大膽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例:觀察下表,求第n行各個數之和。
0
-1 -3 -5
-2 -4 -6 -8 -10
-3 -5 -7 -9 -11 -13 -15
…………
分析:解本題的關鍵是深入分析上表的結構特點,通過分析、比較和歸納, 得出一般規(guī)律。為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的問題情景:
層次1: 第n行的第一個數是多少?
問題情景: 第n行的第一個數與其所在行數有何關系?
層次2: 第n 行的最后一個數是多少?
問題情景: 第n行的最后一個數與其所在行數有何關系?
層次3: 求第n行各個數之和?
問題情景: 第n行數列有何性質?
評述: 通過以上逐層分析, 學生頓時茅塞頓開。本題歸結為求以(1-n)為首項, (5-5n)為末項,公差為-2的等差數列前(2n-1)項的和。問題和情景的層次化創(chuàng)設, 能引導和幫助學生架起思維的“梯子”,促使思維不斷上臺階。
總之,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認真處理好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這一對辨證統(tǒng)一的矛盾,努力營造寬松愉快的教育氛圍,積極尋求開放、生動、變化的課堂教育模式,認真實施誘導、鼓勵、嘗識的教育策略,使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中去,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 略談主體性與自主學習[ J] . 教育探索, 2001:32- 33.
[2] 龐維國. 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 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鄭金洲.自主學習.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
[4]程曉堂. 論自主學習[ J] . 學科教育, 1999, ( 9) : 32- 39.
[5] (愛爾蘭)David Little等著;邱永忠,林赟,江琴譯.自主學習方法與途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