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皓
(西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酒泉寶卷的傳播方式有兩種,口頭流傳和文字傳播。從明清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酒泉寶卷在酒泉地區(qū)極為盛行。如今,一些交通不便、文化相對落后的窮鄉(xiāng)僻壤由于沒有受到大量新興文化的沖擊、信息阻塞并且保留有一些舊時代的習俗,因此在這些地方酒泉寶卷保留得還比較完整。
據筆者考察,一些當?shù)啬觊L的農民說抄卷是他們村里的一種習俗,都覺得抄卷是積功德、積善事的好事,抄得多,功德就越大,罪過就越少,所以即便是不識字的農家也要請人抄上幾本放在家中。寶卷的吟唱過程大致是這樣:宣卷人在開始念卷前,都會先洗手、漱口,在香臺點上三炷香,并向所供奉的香爐和佛像跪拜,等待一小會兒,靜心之后,就開始念卷。在這種念卷活動中,聽卷者要專心致志,心要靜,不能夠喧嘩和走動。在聽眾中還會有幾位“接佛人”,是指等念卷人念完一段或者一首寶卷之后,接著重復吟誦最后一句的后半句和“阿彌陀佛”。比如“仲舉寶卷才展開(阿彌陀佛),諸佛菩薩降臨來(南無佛哇阿彌陀佛哇彌陀佛)?!敝虚g括號里的接詞便由這幾位“接佛人”吟誦。
寶卷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佛教類寶卷,由敦煌佛教變文發(fā)展而來,如《目連三世寶卷》;第二類是故事類寶卷,由一些歷史人物故事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故事演變而來,如《孟姜女哭長城寶卷》;第三類是寓言類寶卷,如《鸚哥寶卷》和《老鼠寶卷》。酒泉寶卷的內容多為抑惡揚善、興教化、勸操守,給人以滌蕩心靈之效。就如之前說的農村群眾普遍認為抄寶卷是為自己和家人積德,把它當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標準,認為“家藏一寶卷,百事無禁忌”。
在新中國解放前,酒泉地區(qū)抄卷、念卷的人和這一類的活動很多;解放后,隨著農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一些新的文化思想蜂擁而至,抄卷、念卷的人和活動才少了起來。文革期間更甚,村里不但沒有了抄卷、念卷的活動,而且絕大多數(shù)人家里的寶卷藏本也被燒毀,因此現(xiàn)在民間的寶卷藏本非常稀少,大多都是一些老前輩口傳心授記憶下來并于文革過后重新編在書中。目前,能夠傳承寶卷風格、進行表演說唱的人已經很罕見了,并且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者,一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甚至沒有聽過,更別說是見過寶卷了。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并且加上保護措施不足,酒泉寶卷現(xiàn)已呈衰弱之勢,宣卷、聽卷、抄卷等一系列活動越來越少,這種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俗文學正逐漸退出曾經輝煌的歷史舞臺。就歷史性和流傳性來看,酒泉寶卷豐富多彩,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西部風情,傳播至今實屬難能可貴。酒泉寶卷的音樂價值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酒泉寶卷是我國俗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它有不少比較好的作品。其次,它為講唱文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承前啟后的環(huán)境。依托寶卷,還逐漸發(fā)展了其他說唱文藝,如彈詞、鼓詞等。第三,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寶卷豐富其自身的內容,吸收其他內容題材,將本不相關的題材,如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也納入它的講唱范圍之內。
(二)酒泉寶卷繼承和傳播了傳統(tǒng)古老的說唱藝術形式。首先,酒泉寶卷有選擇地保留了古代寶卷的一些內容。這類寶卷多以神話故事為主,有人神有仙魔,有天堂有地獄,其中人物形象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故事曲折,藝術結構較為完整。這一類寶卷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它使得一些枯燥無味、令人生厭的經典劇本形象化、故事化、生活化、藝術化。其次,酒泉寶卷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的產生時間較晚的新卷,有大部分是由酒泉地區(qū)當?shù)氐囊恍毦硭嚾烁鶕耖g的傳說、小說、戲曲改編創(chuàng)作而來,這類寶卷更多的是反映民眾的生活,注重寫實,寓古托今。
(三)酒泉寶卷語言通俗且口語化,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普及推廣價值。由于地域方言的緣故,部分地域寶卷不能夠被人接受和理解,然而酒泉方言很容易被人接受并聽懂,如此,通俗易懂成為了酒泉寶卷能夠生存發(fā)展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它沒有擺脫宗教的影響,使得它的這一特點變成了它的弱點,再加之藝術上沒有華麗的辭藻,不能夠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在現(xiàn)代多媒體以及多形式的藝術活動強力的沖擊下,酒泉寶卷現(xiàn)在正面臨著新的藝術考驗。
(四)酒泉寶卷在一定時期中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標準也有了新變化,慢慢地,酒泉寶卷吸取了具有河西地域特色的民間小調,并且在歷史傳播過程中逐漸豐富、加強了寶卷的音樂性,讓古老的寶卷趨向近代化,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它們。
總之,酒泉寶卷是一種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間通俗文學藝術。它帶有濃厚宗教色彩、地域文化和人文背景。酒泉寶卷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沉淀了酒泉人民優(yōu)秀的文化與思想,我們有責任對它進行保護、挖掘和整理。同時要利用現(xiàn)代傳媒手段和技術,讓酒泉寶卷的生命力得以再現(xiàn),由此來繁榮和發(fā)展我們的民間文藝。
注釋:
①《平音七字符》,選自《仲舉寶卷》唱段,摘抄自《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甘肅卷》[M].李耀先主編,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