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將一些特殊南陽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進行比較,從而概括出南陽方言詞匯的特點,進而為更多的人了解南陽方言的魅力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關鍵詞:南陽方言;特點;南陽方言的規(guī)范
作者簡介:孫君茹(1989-),女,漢族,河南省鄧州市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方言詞匯。
[中圖分類號]:H1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2
南陽在河南省的西南部,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有“南都”之稱。由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南陽方言在北方方言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從整體上來說,南陽方言是屬于北方方言區(qū)的一種次方言,不僅詞匯方面與北方方言大體一致,而且語音方面也和《中原音韻》所述的“平分陰陽,入派三聲,聲母部分清濁”的特點大體一致。由于地理環(huán)境、政治、歷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南陽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錯綜復雜的關系。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義的歷史繼承性
南陽方言詞義的歷史繼承性主要表現(xiàn)在,有許多南陽方言詞在古書中就能找到。如“不識厭兒”(不知足,貪得無厭,得寸進尺的意思):
你這人怎么這么不識厭兒,給你這么多,你還要!
此處的“厭”是“滿足”的意思,從《左傳》中即可找到。如《左傳》隱公元年:“對曰:姜氏何厭之有?”“厭”,就是“滿足”的意思,本句話的意思是“姜氏有什么可以感到滿足的呢?”即“姜氏得寸進尺,貪得無厭”。而在普通話中“厭”主要是“厭煩、討厭、厭惡”的意思,沒有“滿足”的意思。可見,南陽方言具有詞義的歷史繼承性的特點。
2、與普通話存在同實異名、同名異實現(xiàn)象
(1)同實異名
同實異名是指同一種客觀事項或對象,南陽方言與別的地方的說法存在著不同。例如,薯:南陽地區(qū)叫“紅薯”;北京地區(qū)叫“白薯”;四川地區(qū)叫“紅苕”;廣東地區(qū)叫“番薯”;山東地區(qū)叫“地瓜”。同一種事物叫法不同,那是由于各地區(qū)取名的著眼點不同,南陽、北京、四川著眼于薯的顏色,廣東著眼于薯的來源,山東著眼于薯生長的地方及其形狀。另外,也存在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同實異名現(xiàn)象。例如,粉狀物:南陽地區(qū)稱為“面兒”,“胡椒面兒、辣椒面兒”等;其他地區(qū)特別是南方地區(qū)稱為“粉(粉兒)”,“胡椒粉、辣椒粉”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北方包括南陽地區(qū),生活中以面食為主,食物大多由“面粉”制作,就把類似“面粉”一樣的粉狀物稱為“面兒”;而南方地區(qū),食物大多由“米粉”制作,就把類似“米粉”的粉狀物稱為“粉(粉兒)”。
(2)同名異實
同名異實是指不同地區(qū),同一名詞概括反映的客觀事物不同。在南陽方言與別的地方話語比較中,同一名詞概括反映的客觀事物不同的情形是存在的,而且相當普遍。例如,“炒面”一詞,在南陽方言中指“炒熟的面粉”,是人們遠行時所帶的干糧,制作方法是把面粉和雞蛋、肉粒、油、鹽、調料一起翻炒,制成和奶粉一樣的粉狀物,食用的時候用開水沖開即可。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則指“面條”的一種做法,大致相當于炒面條。
3、兒化現(xiàn)象普遍
兒化是北方方言的普遍特點,南陽方言作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其兒化更有一些特殊之處。
(1)“兒化”具有區(qū)別詞義的作用。例如:“鍋蓋”,在南陽方言中專指用柴鍋蒸饅頭時蓋在鍋上的大鍋蓋;而“鍋蓋兒”,指的則是平常做飯用的小鍋蓋。又如:“圍嘴兒”,指的是小孩吃飯時圍在脖子上防止把衣服弄臟的東西;而“圍嘴”,在南陽方言中則是動詞,指的是小孩子比較愛吃,貪吃,如“他家孩子真圍嘴,別人吃飯的時候眼巴巴地盯著!”
(2)指示代詞“這,那”和“兒”連用表方位。例如,南陽方言中,常出現(xiàn)“這不兒/那不兒、這哈兒/那哈兒、這咪兒/那咪兒”的詞語,常表方位?!斑@/那不兒”一般用于尋找人或物的回答語中,相當于普通話的“‘在+方位詞這/那里”。例如:甲:“也不知貓娃兒跑哪兒了?”乙:“那不兒(在那里)?!倍斑@/那哈兒”屬方位詞,等同于普通話“這/那里”,它經(jīng)常與“改”“哩”黏附在一起使用,例如:甲:“你給我筆擱哪兒了?”乙:“改這/那哈兒哩(在這/那兒)!”
(3)“A+A+兒”重疊式常表細小、輕微的意味。在南陽方言中常有“紅紅兒、咸咸兒、苦苦兒、凈凈兒、皮皮兒、短短兒、害害兒、少少兒、低低兒、綠綠兒、潮潮兒、黑黑兒、陰陰兒、胖胖兒、冷冷兒”等格式的詞語常表“稍微有點紅/咸/苦/凈/皮/短/害/少……”等細小、輕微的意思。
(4)常有和“兒”組合表時間和方位的詞語。在南陽方言中常有:“前一兒、后一兒、晌午頭兒、前傍兒、后傍兒”詞語,依次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前天、后天、正中午、上午、下午、晚上?!绷硗?,也有“東頭兒、南頭兒、西頭兒、北頭兒”等的方位詞,依次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東邊、南邊、西邊、北邊。”
4、與普通話相比,同一詞語所表達的意義范圍不同
南陽方言中有些方言詞有很多義項,除了普通話中該詞語所有的義項外,還有自己獨特的義項;也有一些方言詞不含有普通話中該詞語所包含的所有義項,只有其中的一項或幾種義項。例如,“甜”,它除了具有“像糖或蜜的味道,幸福舒適”的義項外,還有一個與“咸”相對的義項:鹽含量少。南陽地區(qū)若有人說“這飯?zhí)鹆恕保皇侵柑欠诺枚嗔?,而是指鹽放得太少了。另外,在南陽人看來,“飯”是指所有包括米和面在內的所有可充饑的食物,而其他地方特別是南方地區(qū)則多指“米飯”。還有,“米”,在南陽方言中可指“生的、沒煮的米”,也可指“煮熟的米飯”,例如:“今天我們吃什么?——吃米?!倍谀戏降貐^(qū),“米”只指“生的,沒煮的米?!庇秩?,“老婆”,在南陽方言中,它不僅是指“夫妻之間丈夫對妻子的親昵稱呼”,也是“對外祖父母的父母的稱呼。”
5、具有一字(詞)多用的特性
常常同是一個字或詞,使用時由于場合、對象、語氣不同而含義各異。例如“擺治”二字,“有病得擺治”,是指治病;“這主兒(人)擺治人”,意思是說捉弄人。再如“不美氣”,說“人不美氣啦”指的是有病;說誰“過得可美氣”,指小日子過得舒坦如意;“這事沒辦美氣”,是說交辦的工作辦得不妥?!耙箟亍北臼且归g使用的便壺,可與人的品質連在一起時,意思就變了,比如說“這人真夜壺”,是說這人處事不在乎,心中無數(shù),靠不住。南陽人常常把“整”字掛在嘴邊,說“給那事整整”,是指令下屬或某人去辦某件事情;說“整他”,意指揭發(fā)人或算計人;說“不知成天整啥哩”,指不知每天干什么,是以不滿的口吻批評人;說“那貨(人)整得很美”,是贊揚人會過日子或是會鉆營。由此看出,使用方言時的口氣和用法不同,可反映出褒與貶的不同含義。
6.南陽方言中的特殊副詞
在南陽方言中常有這樣的搭配,例如:“這個人好哩很”;“看把他高興得不像”;“這離車站很近,方便得木氣兒”,這里的“形容詞+哩/得+很/不像/木氣兒”都是表示程度的動補結構,其中“很、不像、木氣兒”都是南陽方言中表示程度加深的特殊副詞。除此之外,還有,“格”表示動作行為一直持續(xù)進行,例如:“這小孩真可愛,睡覺嘴還格張格張的?!薄敖衅饍骸笔悄详柗窖灾斜硎尽吧晕ⅰ钡某潭雀痹~,例如:“他睡眠一直不好,叫起兒有點動靜,他就醒了?!边@些特殊副詞的使用豐富了南陽方言的魅力。
總之,南陽方言雖然是北方方言的一種次方言,但它也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真切體現(xiàn)了漢語的豐富多彩,對研究和保護我國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普通話日益普及的今天,對于像南陽方言一樣的多姿多彩的方言現(xiàn)象,我們應秉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對方言中的那些無任何意義、對漢語的應用有不利影響的現(xiàn)象應予以清除;對方言中的有利于漢語詞匯豐富的現(xiàn)象要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允許其在特定的區(qū)域內、特定場合上使用,從而使?jié)h語的詞匯更加豐富多彩,使?jié)h語更加富有情味。只有這樣,才能使現(xiàn)代漢語朝著健康、豐富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如龍.漢語方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3]丁全,田小楓.南陽方言[Z].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4]李娟紅.試以南陽方言為例論漢語的規(guī)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5]樊守媚.河南南陽方言兒化現(xiàn)象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11.
[6]陳安子.河南南陽方言詞匯初探[J].語言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