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茜,米洪海
(1.軍事交通學(xué)院基礎(chǔ)部,天津300161;2.北京師范大學(xué)珠海分校應(yīng)用數(shù)學(xué)學(xué)院,廣東珠海519085)
包含度刻劃的是一集合被另一集合包含的程度的量,是包含關(guān)系的定量描述,它包容了“關(guān)系”的不確定性。包含度理論同模糊集理論相輔相成,成為研究不確定性問題的重要工具。不同的包含度的具體形式各有優(yōu)劣,為了應(yīng)用時(shí)能夠有更多模糊粗糙集的包含度的具體形式可供選擇,給出模糊粗糙集的包含度的生成方法很有意義[1-2]。本文給出了L-模糊集的包含度的性質(zhì),在此基礎(chǔ)上定義了Nanda意義下模糊粗糙集的包含度,利用所證的包含度的性質(zhì)給出了模糊粗糙集包含度的生成方法,最后從另一角度通過構(gòu)造某些函數(shù)進(jìn)一步討論了強(qiáng)包含度的生成問題。
定義1 設(shè)(L,≤)是非空偏序集,若映射D:L×L→[0,1],對(duì)任意的 α,β,γ∈L 滿足:當(dāng) α≤β時(shí),D(β/α)=1;當(dāng) α≤β≤γ 時(shí),D(α/γ)≤D(α/β),則稱D為L上的包含度函數(shù),D(β/α)為α在β中的包含度。若當(dāng) α≤β≤γ 時(shí),D(α/γ)≤D(α/β)∧D(β/γ),則稱 D 為強(qiáng)包含度函數(shù),D(β/α)為α在β中的強(qiáng)包含度。
定義 2[3]映射 T:[0,1]×[0,1]→[0,1]稱為三角模,如果對(duì)?a,b,c,d∈[0,1]滿足:T(a,1)=a;T(a,b)=T(b,a);T(T(a,b),c)=T(a,T(b,c));T(a,b)≤T(c,d)(a≤c,b≤d)。若T(a,1)=a 改為 T(0,a)=a,稱 T 為反三角模,記為S。
定義3[4]L-模糊集為給定論域U上的一個(gè)映射U→L,其中(L,≤,')是一個(gè)帶有一元逆序?qū)纤阕樱У耐陚涓瘛?/p>
設(shè) U1,U2,…,Un為論域,U=U1× U2× … ×Un,F(xiàn)L(Ui)是 Ui上 L-模糊集組成的集合,i=1,,式中
定理1 設(shè) D1、D2分別為 FL(U1)、FL(U2)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則 D(B/A)=TS(D1(B1/A1),D2(B2/A2))是 H2(U)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其中,TS 表示三角模或反三角模。
證 以反三角模為例,證強(qiáng)包含度時(shí)成立。
(1)顯然0≤D(B/A)≤1;
(2)A?B?A1?B1,A2?B2?D1(B1/A1)=1,D2(B2/A2)=1?D(B/A)=S(D1(B1/A1),D2(B2/A2))=1;
(3)A?B??Ai?Bi?Ci,i=1,2?
D1(A1/C1)≤ D1(A1/B1)∧ D1(B1/C1),D2(A2/C2)≤D2(A2/B2)∧D2(B2/C2)
D(A/C)=S(D1(A1/C1),D2(A2/C2))≤S(D1(A1/B1),D2(A2/B2))=D(A/B)
D(A/C)=S(D1(A1/C1),D2(A2/C2))≤S(D1(B1/C1),D2(B2/C2))=D(B/C)
故 D(A/C)≤D(A/B)∧D(B/C),故 D(B/A)是H2(U)上的強(qiáng)包含度。
定理1可用于遞推生成Hn(U)上的(強(qiáng))包含度,由于三角模與反三角模有多種具體形式,從而可在Hn(U)上生成多種形式的(強(qiáng))包含度。
推論1
式(1)—(4)都是Hn(U)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其中 N1、N2是{1,2,…,n}的任意兩個(gè)互補(bǔ)的子集。
定義4[3]設(shè)(U,≤1)和(V,≤2)是兩個(gè)非空偏序集,若映射 g:U→V 對(duì)?A1,A2∈U,當(dāng)A1≤1A2時(shí),有g(shù)(A1)≤2g(A2),則稱g為保序映射。
定理 2[3]設(shè) g 是(U,≤1)到(V,≤2)上的保序映射,D是(V,≤2)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函數(shù),則D'(B/A)=D(g(B)/g(A))是(U,≤1)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函數(shù),其中A,B∈U。
定義5[5]設(shè) U為一非空集合,(L,≤)為一格,B為U上所有子集構(gòu)成的布爾代數(shù)的子布爾代數(shù),一粗糙集 X=(XL,XU)∈B2并且 XL?XU,則X中的一模糊粗糙集 A=(AL,AU)由一對(duì)映射μAL、μAU刻劃:
為了簡便,記X中模糊粗糙集全體構(gòu)成的集合為 FR,粗糙集全體構(gòu)成的集合為 R,μAL為AL(x)。
定理3 設(shè) A=(AL,AU)∈FR,X=(XL,XU)∈R,則(FR(X),?)為偏序集。
定義6 設(shè)FR(X)為X上模糊粗糙集組成的集合,若存在映射 DR:FR(X)×FR(X)→[0,1],對(duì)?A=(AL,AU),B=(BL,BU),C=(CL,CU)∈FR(X)滿足:當(dāng) A?B 時(shí),DR((BL,BU)/AL,AU)=1;當(dāng) A?B?C 時(shí),DR((AL,AU)/(CL,CU))≤DR((AL,AU)/(BL,BU))。則稱 DR為 FR(X)上的包含度函數(shù),DR((BL,BU)/(AL,AU))為 A 在 B 中的包含度。把 DR((BL,BU)/(AL,AU))簡記為DR(B/A)。
若當(dāng)A?B?C時(shí),DR(A/C)≤DR(A/B)∧DR(B/C),則稱DR為FR(X)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函數(shù),DR(B/A)為A在B中的強(qiáng)包含度。
設(shè)FR(X)為X上粗糙集組成的集合,定義映射 g:FR(X)→H2(U),g((AL,AU))=AL× AU,易證g為保序映射。這樣就可利用(H2(U),?)上的(強(qiáng))包含度生成FR(X)上的(強(qiáng))包含度。
定理4 設(shè) FRL={AL|(AL,AU)∈FR(X)},F(xiàn)RU={AU|(AL,AU)∈FR(X)},DL、DU分別為FRL、FRU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則
證明由前面的定理容易推出。
下面拋開三角模與反三角模,從另一個(gè)角度通過構(gòu)造某些函數(shù)由已知的(強(qiáng))包含度生成新的(強(qiáng))包含度。
定理5 設(shè)D是FR(X)上的強(qiáng)包含度,映射h:[0,1]2→[0,1]滿足 h(1,1)=1,h(a,b)關(guān)于a、b是非減函數(shù),則D'(B/A)=h(D(B/A),D(ˉA/ˉB))是FR(X)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函數(shù)。
證 (1)?A,B∈FR(X),A?B?D(B/A)=1。
因 A?B?AL(x)≤BL(x),?x∈XL,AU(x)≤BU(x),?x∈XU;
同理可證 D'(A/C)≤D'(B/C),故 D'(A/C)≤D'(B/C)∧D'(A/B),故 D'是強(qiáng)包含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定理當(dāng)D為包含度時(shí)是推不出D'為包含度的。
定理6 設(shè) D1、D2是 FR(X)上的(強(qiáng))包含度,映射 h:[0,1]2→[0,1]滿足:h(1,1)=1,h(a,b)關(guān)于 a,b 非減,則 D(B/A)=h(D1(B/A),D2(B/A))是FR(X)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函數(shù)。
證 以強(qiáng)包含度為例證。
(1)?A,B∈FR(X),A?B?D1(B/A)=1,D2(B/A)=1?D(B/A)=h(1,1)=1;
(2)A?B?C?D1(A/C)≤D1(A/B),D2(A/C)≤D2(A/B)?
h(D1(A/C),D2(A/C))≤ h(D1(A/B),D2(A/B))?D(A/C)≤D(A/B)。
同理可證 D(A/C)≤D(B/C),故 D(A/C)≤D(B/C)∧D(A/B),故 D是 FR(X)上的強(qiáng)包含度函數(shù)。
包含度理論同模糊集理論相輔相成,成為研究不確定性問題的重要工具。不同的包含度的具體形式各有優(yōu)劣,為了應(yīng)用時(shí)能夠有更多的模糊粗糙集的包含度的具體形式可供選擇,給出模糊粗糙集的包含度的生成方法是有意義的。近年來,包含度在人工智能、模式識(shí)別等領(lǐng)域都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而模糊粗糙集包含度理論的豐富又極大地促進(jìn)了包含度的應(yīng)用。
[1] 張文修,梁廣錫,梁怡.包含度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應(yīng)用[J].西安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995,29(8):111-116.
[2] 程國勝,徐宗本.包含度族的一些性質(zhì)[J].模糊系統(tǒng)與數(shù)學(xué),1999,13(2):7-11.
[3] 袁修久,張文修.模糊粗糙集的包含度和相似度[J].模糊系統(tǒng)與數(shù)學(xué),2005,19(1):111-115.
[4] 張文修,徐宗本,梁怡,等.包含度理論[J].模糊系統(tǒng)與數(shù)學(xué),1996,10(4):1-9.
[5] Nanda SMajumdar.Fuzzy rough set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2,45(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