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干預機制研究

    2015-04-29 06:29:21柏鐵山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

    柏鐵山

    摘 要:新媒體時代,社會輿論通過新媒體渠道向校園滲透,高校網絡輿論環(huán)境進一步社會化,給高校網絡輿情管控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高校學生思政政治工作者,要想引導輿論、預防校園危機事件,就必須全面了解高校網絡輿情干預機制的研究意義和主要特征,摸清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網絡輿情干預機制,從而促進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干預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7394(2015)01-0072-05

    近年來,3G、4G移動網絡技術、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的新寵,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讓社會輿論迅速向校園滲透,使高校網絡輿論環(huán)境和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界限逐漸模糊。新媒體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給高校網絡輿情管控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制定科學的網絡輿情干預機制,引導大學生利用新媒體,而不是被新媒體所利用。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干預機制的研究意義

    高校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高校學生通過互聯網傳播公眾對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問題時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觀點、意見、態(tài)度和情緒等。[1]高校網絡輿情不但具備一般網絡輿情的規(guī)律,還因其發(fā)源于知識性和開放性較強、人群聚集性較密的高校,又有其獨特性。密切分析和研究高校網絡輿情動態(tài),并積極合理引導,對建設和諧與穩(wěn)定的校園環(huán)境,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呵護大學生健康成長等,大有裨益。

    (一)維護高校校園穩(wěn)定和諧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如不能正確引導,小則會引起恐慌、騷動,大則會破壞社會正常秩序,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構成威脅。高校也同樣如此。眾所周知,高校人才密集、知識爆炸、思想多元、言論自由、交流頻繁。高校是新媒體“粉絲”的集中營,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影響,高校師生都能利用新媒體,讓其第一時間在高校擴散,各種社會問題也可在高校碰擦出火花。大學生因生活學習環(huán)境單純、自身經驗不足、閱歷淺等因素,容易受到極端言論的影響,或者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人云亦云;在網絡上散布消極言論和不良思想傾向的輿論,動搖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忽視了網絡的力量,忽略了網絡輿情,將會讓高校走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因此,研究高校網絡輿情干預機制,不僅能引起各高校對網絡輿情干預的重視,加強各高校的網絡輿情的監(jiān)督管理、干預,還能為高校正面引導網絡輿情、及時止息不良思想、言論等提供經驗教訓,從而達到及時化解矛盾,促進高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二)提升高校學生管理水平

    網絡輿情是一種新的社會思想文化載體。[2]積極的網絡輿情可以鼓舞人心,消極的網絡輿情則會起到煽動、激發(fā)矛盾的作用。同理,高校的網絡輿情,若能積極引導、及時干預,發(fā)布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言論、評價等,則能鼓舞和啟迪廣大師生、網民;若不及時干預,讓投機分子見縫插針、散布負能量的言論、評價等,小則影響高校的穩(wěn)定和諧,大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研究出科學、合理的網絡輿情干預機制,提升高校學生管理水平,完善高校制度建設,促進高校內涵建設。例如,高校學生思政工作者可利用新媒體提供的平臺,諸如人人網、貼吧、微信、QQ群等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文化、學校精神、榜樣文化、學業(yè)引導等在網絡輿情時滲透給學生,“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般啟迪學生的思想,監(jiān)管學生的言論,引導學生的行為,從而提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水平,完善高校制度建設。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

    目前,我們正處于被新媒體包圍、轟炸、泛濫的時代,微博、社交網絡、視頻分享網站等的不斷興起,“所有人可以對所有人進行傳播”。信息承載日趨海量化,信息傳播日趨碎片化,信息交流日趨多向化,傳播環(huán)境日趨虛擬化。而高校又是新媒體使用者的集中營,是大眾輿論的集散地。高校學生思政政治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才能有效避免各種不良網絡輿情引發(fā)的破壞性事件,從而保證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

    (一)高校網絡輿情關注度更高

    高校從來就不是世外桃源。社會上各種對社會問題、熱點話題的觀點、態(tài)度、情緒等,在高校也都會流行。高校網絡輿情是社會網絡輿情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社會網絡輿情的縮影。而隨著社會發(fā)展,高校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關于高校輿論問題在社會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僅2010年,高校就有河北大學“李剛門”、全國高考、校園慘案頻發(fā)3個熱點問題被列入年度前10個輿論熱點問題中。其中,網絡上對河北大學“李剛門”事件格外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網絡輿情全國性、廣泛性、長久性的關注的熱點問題。[3]影響力之大、關注度之高可見一斑。

    (二)高校網絡輿情發(fā)酵更迅速

    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傳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個體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變成主動的信息源。網絡輿情因此也擺脫了傳統媒體的束縛,每個個體都變成了掌握發(fā)言權的人。高校是各類信息、各種輿論的集散地,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通過QQ群、微博、BBS、博客、飛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發(fā)表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分享和評論身邊的人和事,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這些表達通過新媒體會瞬間迅速傳播出去,引來眾多同學跟帖、評論和轉發(fā),縮短了人與人之間信息傳播的距離,加快了網絡輿情的發(fā)酵速度,最終形成輿論漩渦。如2012年北京大學“鄒恒甫事件”,8月21日鄒恒甫在微博上發(fā)表實名舉報信息,至8月22日就已傳遍網絡,形成輿論事件。[4]可見,高校信息傳播速度之快,高校突發(fā)性事件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傳遍了全國。

    (三)高校網絡輿情內容更復雜

    新媒體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訊,讓大學生開闊了視野,了解了現實社會;新媒體還為大學生提供了自由傳播信息的平臺,使每個人具有平等傳播信息的權力,滿足了“90后”大學生張揚個性、獨立思考的需求。但與此同時,在新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者與接收者的身份信息模糊,傳播的信息往往附帶著編輯者的個人情感、價值判斷,這極易導致一些負面的、虛假的信息廣泛傳播,讓廣大大學生所接收、認可,腐蝕了大學生的頭腦,甚至引起校園騷動。

    當前,“90后”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心智還不太成熟,缺乏對復雜事物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因此,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大多出于感性認識。面對海量信息,大學生們一般很難鑒別真?zhèn)?,更難以找到信息源頭,從而使高校網絡輿情內容更加復雜化,也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監(jiān)督和取證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四)高校網絡輿情應對乏力

    據有關調查表明,當前高校對網絡信息監(jiān)控缺乏明確的規(guī)則及監(jiān)督、干預機制,導致高校網絡輿論混亂,大學生無所適從。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管理意識不到位

    部分高校對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管控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沒有將其納入常規(guī)管理工作中,人、財、物投入不足。

    2.管理機制不完善

    對網絡輿情的管控還缺乏完整有效的機制。對傳播消極或者錯誤言論的責任人沒有一以貫之的處罰措施。部分高校沒有成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的管理隊伍。

    3.管理隊伍不專業(yè)

    輿論輿情分析是一項非常復雜和系統的工作,要求從事輿情管控的人員具備相當的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而在很多高校,輿情管控工作一般由宣傳部、網絡中心、學工部、保衛(wèi)處負責,這些部門的人員很多都是兼職的非專業(yè)人士,有時還會存在責任分工不明確、責任主體不明確等問題。

    4.管理方法不科學

    有些高校重視“后發(fā)制人”式的被動管理,而忽視“先發(fā)制人”式的主動防控;有些高校因噎廢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強行關閉學生自由交流的平臺;有些學校則采用盯防戰(zhàn)術,廣泛發(fā)動學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方式來監(jiān)管學生思想動態(tài)。

    三、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輿情干預機制

    高校網絡輿情在高校范圍內形成、演變和擴散,并在學生群體中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公眾意見和態(tài)度,成為大學生對熱點、焦點問題發(fā)表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意見或言論,成為高校民意的集中體現。當前,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追捧和依賴程度甚高,許多大學生從不看報、看電視新聞,但卻天天上網看新聞、上貼吧了解社會。大學生們社會信息的獲取,大多數是來源于網絡等新媒體,且大多數學生還極易相信網絡上的輿論消息,對社會產生消極的心態(tài)。那么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成功應對高校網絡輿情,維護高校的和諧與穩(wěn)定呢?筆者認為,高校必須主動應對、高效引導,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的高校網絡輿情快速干預機制,改變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全方位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一)轉變網絡輿情管理理念,占領與利用新媒體陣地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陳昌鳳教授指出“不能簡單的用封和堵的辦法去處置網絡輿論,現在一個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屏蔽,打開電腦經??吹健嗽掝}評論已關,這是一個既不聰明也不可行的辦法,完全屬‘掩耳盜鈴的做法?!盵5]換句話說,在網絡輿情處置過程中,我們更加需要“柔性”的疏通和引導,要主動占領和利用新媒體陣地,而非依靠技術手段的強制“封堵”。

    現代大學生通過微信、微博、QQ和視頻分享網站等新媒體來了解社會、結交朋友、交流思想、發(fā)泄情感、表達利益訴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時刻關注這些新媒體所提供的平臺,轉變輿情管理理念,在掌握學生心理、生理、學業(yè)成長過程與特點的基礎上,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悄悄地觀察和接近他們,用實踐體驗法、陶冶教育法和自我教育法適時開展?jié)B透式教育,讓廣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價值導向。[6]利用新媒體,主動占領他們的思想陣地、娛樂陣地和情感陣地。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引導他們,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模糊問題,有效遏制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有效防止負面和錯誤言論蔓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價值功能得到充分體現,從而使新媒體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二)建立網絡輿情處置機構,完善網絡輿情處置機制

    要想科學把握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發(fā)展和演化規(guī)律,并對其進行高效的研判和引導,就必須健全高校各項管理機制。

    1.建立網絡輿情處置機構

    目前許多高校的網絡輿情處置由宣傳部、學工部、保衛(wèi)處、校團委等分頭負責,人員分散,責任主體不明確,專業(yè)化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低。[7-9]筆者認為,可以由某個部門牽頭,成立一個專門機構,配備具備專業(yè)技能的網絡評論員、網絡信息員、網絡監(jiān)管員等,專門從事網絡輿情研究、監(jiān)控和管理工作。

    2.建立網絡輿情安全預警機制

    網絡輿情安全預警指的是從輿情危機征兆的出現,網絡監(jiān)管員等相關人員為防止破壞性影響、破壞性行為的發(fā)生而采取的有效防控行為。建立網絡輿情安全預警機制,應首先明確危機研判標準和不同等級的預警方案;其次,要密切注意輿情危機的發(fā)展動態(tài),做好危機處置的準備,明確責任人和處置步驟;最后,要有向上級部門反饋信息的渠道,明確上報的標準、程序、時間等。

    3.建立網絡輿情危機處置機制。網絡監(jiān)管員要根據預警方案,將危機定性。輿情危機產生后,輿情處置小組要深入剖析輿情危機產生的原因、發(fā)展態(tài)勢,找到解決危機的初步工作思路。要根據輿情危機的級別,啟動相應的預警方案,各司其職,完成處置。要及時跟蹤輿情處置后的網絡動態(tài),通過各種校園媒體或新聞發(fā)布會等向學生和社會反饋處置進展。

    (三)培養(yǎng)校園網絡輿論領袖,引導網絡輿情發(fā)展方向

    所謂“輿論領袖”就是經常在網上發(fā)表個人意見和評論,并能引起大家共鳴的人。這些“輿論領袖”往往是一些網絡上的強勢話語者、活躍分子,如博客的博主、論壇的版主、貼吧的吧主、QQ群主。他們經常能夠引導網絡民意走向,尤其是在真假信息充斥網絡或者信息殘缺不全的時候,“輿論領袖”能發(fā)揮巨大作用,甚至能夠改變普通大眾的觀點和態(tài)度。[10-12]因此,培養(yǎng)一批有影響力的校園“輿論領袖”,對構建和諧的高校網絡輿論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網絡監(jiān)管員可以在高校中挑選成熟理性、德行兼?zhèn)?、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的學生干部、黨員、青年骨干教師等來當校園“輿論領袖”,在大家所熟悉的校園網絡上,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人氣。如可以通過加置精華貼、置頂帖、轉載優(yōu)秀博文等方式鼓勵他們發(fā)言,突出他們的見解,培養(yǎng)他們的人氣,從而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校園“輿論領袖”,正確引導校園輿論導向。此外,校園“輿論領袖”還必須能及時、準確地判斷當前輿論,并能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達觀點,引導輿論走向。而對一些較為專業(yè)領域或者特定領域的熱點問題,校方還可以邀請該領域的權威人士發(fā)表評論,正確引導輿論。

    (四)尊重和維護學生主體權利,疏通學生利益表達渠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雖然網絡輿情發(fā)展給高校的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利益,給學生足夠的知情權、言論自由權,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一個保護權益、言論自由的文化氛圍。在傳統的高校管理體制中,學生處在管理末端,始終被當作管理對象,話語權往往被校方控制,正常的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學生的權益得不到保障。[13]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就特別喜歡通過網絡來發(fā)泄對校方的不滿情緒,一個小事情就會勾起積壓的怨氣,引發(fā)網絡輿情危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待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刪帖”、“屏蔽言論”,則極易導致局部問題全局化、簡單問題復雜化、個體問題公眾化、普通問題政治化。

    學生在網絡上發(fā)泄情緒、申訴、討要公平,大多數是高校長期采取“塞堵”政策導致的惡果。要想有效的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和管理,就必須暢通學生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如可讓擔任“輿論領袖”的團學干部與學生平等、寬容、理性的溝通、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學生組織來表達自身利益訴求,讓學生對學校各種管理制度提出意見和建議。還可以讓擔任“輿論領袖”的團學干部利用新媒體,深入了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傾聽他們的聲音。[14-15]當遇到一些不滿情緒時,要及早進行溝通和疏導。而對于學生意見大、爭論激烈的問題,要及時反饋給學校,讓學校的網絡監(jiān)管員、學生管理者等專業(yè)人士負責解決。此外,學校各部門還要深化責任意識,明確界定工作方案、工作職責,避免出現相互推諉現象。

    (五)凈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打造新媒體下和諧校園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6]校園文化能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yǎng)良好的校風、學分等。校園網絡監(jiān)管員可利用手機校報等新媒體來傳播正能量、凈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思想交流的平臺,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載體,高校校報在校園內代表了權威聲音。只要校報文章內容能夠貼近學生,那么校報就能夠在學生中充當“輿論領袖”。而手機校報是高校校報和新媒體結合的產物,是利用當代大學生喜愛新媒體的心理,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領良好校風、學風的利器。校園網絡監(jiān)管員還可利用專業(yè)軟件,對網站信息進行過濾監(jiān)控,從源頭上清理、規(guī)避或直接切斷不良信息,從而凈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但是對不良信息鑒別務必準確、合理,防止對信息被過分截留,變成“塞堵”政策,引起學生的反感。

    總之,新媒體的發(fā)展讓當今高校的輿論多元且復雜,要想引導輿論,掌握話語主動權,占領新媒體這一新興的陣地,就必須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對其進行滲透,而不能生硬阻止學生的思想和言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認真研究新媒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制定科學的網絡輿情干預機制,并利用新媒體,正確引導各種輿論,促進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周強.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研判和應對策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185-188.

    [2]張麗紅.試論網絡輿情傳播對文化的影響[J].前沿,2008(4):167-170.

    [3]祝華新,單學剛,胡江春.2010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EB/OL].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0110/13740882.html.

    [4]趙婀娜.走進北大看“鄒恒甫微博事件”[EB/OL].[2012-09-01].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0901/c1008.-18893936.html.

    [5]陳昌鳳.研究輿論機制設置正確議題[J].新聞與寫作,2008(12):34-35.

    [6]史潔.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5(5):84-85.

    [7]文君.我國大學文化的使命、現狀及出路[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6):4-6.

    [8]李菲.和諧社會構建與網絡輿情引導[J].理論導刊,2009(7):52-54.

    [9]李新萌.淺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成因與引導[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6):86-87.

    [10]童淑娟.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影響力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1(9):56-57.

    [11]耿彥君.秦雙鎖,曹一偉.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引導策略[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12):109-112.

    [12]湯力峰.王學川.自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J].中國青年研究,2012(3):10-14.

    [13]吳勇.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J].廣西社會科學,2011(8):151-153.

    [14]王悠.當代中國公共政策網絡助推模型[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3):42-47.

    [15]封紅旗,王娟琳,劉育猛.高校網絡輿情監(jiān)管控預警機制的構建[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8-30.

    責任編輯 徐 晶

    猜你喜歡
    網絡輿情高校
    網絡輿情事件的引導策略分析
    數據挖掘技術在網絡輿情管理中的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34:04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42:46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經營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1:37
    基于社會穩(wěn)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2:52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yī)藥英語人才培養(yǎng)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印江| 南溪县| 虹口区| 延安市| 宝山区| 黑龙江省| 大名县| 航空| 六安市| 营山县| 渭源县| 扎兰屯市| 扬中市| 邛崃市| 麻阳| 西青区| 桂林市| 桓台县| 炉霍县| 乌兰浩特市| 内江市| 高要市| 逊克县| 镇巴县| 镇坪县| 湟中县| 邵东县| 宜兴市| 兴隆县| 墨江| 丰台区| 盘锦市| 荥经县| 瑞金市| 房产| 武义县| 岫岩| 宁陕县| 精河县| 富锦市|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