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逢成
摘要:只有弄清“學講方式”所富含的教育思想精髓,以提煉精辟、高度概括又意蘊豐富、便于理解的鮮活思想宣傳、推廣“學講方式”,才會便于人們接受、實施“學講方式”?!皩W講方式”的教育思想精髓可以概括為:教育生本化:能力為重;學習自主化:學為中心;認知個性化:尊重差異;問題導學化:自主建構;過程活動化:豐富經歷;成果分享化:學會互助。要將這些教育思想落到實處,就要構筑起各種有力的支撐,形成層層有效的保障。
關鍵詞:學講方式;教學方式;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9A-0059-04
徐州市教育局為改變徐州教育的現狀,于2013年底制定“學進去 講出來教學方式”行動計劃,隨后在全市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推進。
“學講方式”一經實施,就得到了廣大教師的積極響應和媒體、學者的廣泛認可。課改專家李炳亭評價:“‘學進去、講出來,是對教育本質最經濟的概括,也是我所接觸到的對新課改理念最根性的解讀?!北疚南朐谶@一方面做些探討。
一、教育生本化:能力為重
教育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學講方式”以人本主義為理論依據,以綜合素質提高為學生發(fā)展之“本”?!瓣P注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養(yǎng)成”,“關注學習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形成”,“發(fā)展自身綜合素質”,“著力培訓學習方法,養(yǎng)成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等,“學講方式”的這些目標追求集中體現出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的指導思想。
“能力為重”,“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主題之一?!皩W講方式”的目標追求完全契合這一主題。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改革的核心[1]。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呢?
能力是在解決遇到的難題或生產、創(chuàng)造出有效產品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東西。而表現在過程中的東西必須通過過程來學習,因此,要學會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就要讓學生親歷學習、自主學習。而“學講方式”為學生的這種學習形式提供了可能。
二、學習自主化:學為中心
“學講方式”的目標之一是:“樹立自主學習的理念,教學過程要提供學生自主感知、領悟、實踐的學習機會”;基本概念是:“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全程自主學習,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學、合作學、質疑學、‘講出來、‘教別人的學習方式,邊學邊講,調動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些明顯體現出學習自主化的教育思想,凸顯學生的“學為中心”。
從教學發(fā)生、存在的機理來看,學是本源性、目的性的存在,教是條件性、手段性的存在[2]。強調學的本源性、目的性,必然要求課堂教學要以“學為中心”?!皩W講方式”確立“學為中心”,這就從根性上抓住了教學的本質,也就明確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的角色定位、行為方式和作用發(fā)揮的路徑。它是“學講方式”的目的、形式,也是思想、靈魂。
要真正做到“學為中心”,就要構筑有力的支撐,形成有效的保障。
(一)支柱之一:“多學少教”
“多學少教”,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形成支撐。給學生的學以盡量多的時間,給教師的教以盡量少的時間,保障學生有足夠的自主支配時間。
(二)支柱之二:“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從教學程序的設計上形成支撐。學生的學在前,教師的教在后,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
(三)支柱之三:“以學定教”
“以學定教”,從教學策略的把握上形成支撐。在學生“先學”、“多學”的前提下,教師的教以學生學的當前狀態(tài)為起點,以學生學的進度為進度,保障學生學得懂、學得會、學得多。
(四)支柱之四:“順學而教”
“順學而教”,從教學過程的推進上形成支撐。教師順著學生的目的取向、思維方法、行為方式、已有認識,在已取得的學習成果的基礎之上,點撥、點化、補充、更正、深化、提升,因材施教,以教導學,以教助學,以教示學。也就是學生怎么學教師就怎么教,教的法子來自于學的法子。教師的教伴隨著學生學的整個過程,保障學生學得順利、學得開心、學有結果。
三、認知個性化:尊重差異
認知個性化,指把學習的權利和責任還給學生,讓學習首先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這就為尊重差異、促進學生全員發(fā)展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學講方式”力促認知個性化,實屬于尊重差異的教學方式。而要真正做到,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就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共識:
(一)人的智能是存在差異的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個體間的智能是存在差異的,每一個個體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表現形式,不同的智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這就要求我們不能以一種教學套路包打天下,而是要在“學講方式”要求的基本框架下,分別創(chuàng)設適合各類智能優(yōu)勢學生學習的程式。
(二)人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是存在差異的
人的認知方式和學習風格會各不相同、各有所長,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允許同學以擅長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學進去”、“講出來”,以同學樂于接受的思維習慣和表現形式“講出來”、“教別人”。
(三)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發(fā)展過程是存在差異的
學生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家風傳承、人際交往等是各不相同的,成長過程中的經歷是千差萬別的,學生間存在著價值判斷、價值取向、情意感知、情感表達的差異。作為教師,要悅納不同性格的同學,鼓勵同學間友好相處、互助合作、協(xié)同學習、取長補短。
(四)學生間的差異是教學的資源和動力
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它是教學的資源、財富、動力。因為,對于“學講方式”而言,沒有差異就沒有對話交流,就沒有教學。教師上課的本質恰恰在于,如何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利用不同的思路、看法,激活認知沖突,展開集體思維,走向集體學習,促成共同發(fā)展。
四、問題導學化:自主建構
當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起來的,是無法由他人替代的。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同化或順應,自主建構知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內容問題化,問題導學化,學習建構化,是現代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學講方式”重視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問學”;要求教師“讓一步”:“由學生自主發(fā)現、感知,提出問題”,“慢一步”:由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答案。
在讓學生充分“問學”的基礎上,為了促進學生深化知識建構,教師要適時地提出問題。教師提問要做到:
(一)問題要有適度的“解答距”
所謂“解答距”,是指問題從提出到解答的過程[3]。只是提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問題,對學生思維沒有沖擊和挑戰(zhàn)。只有經常提出“長解答距”、“新解答距”的問題,學生經過切實的閱讀、觀察、觀測、實驗、演示、傾聽、調查、訪談、網上搜索等信息采集的過程,運用定義、分類、比較、分析、綜合、類比、歸納、演繹等思考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獲得結論,問題才具有鍛煉思維的價值、培養(yǎng)能力的作用、建構知識的意義。
(二)問題指向促進學生理解性的“講出來”
讓學生“講出來”是“學講方式”區(qū)別于其他教學方式的顯著追求。學生“講出來”的前提是記住和理解。但是,我們更應追求學生理解性地“講出來”。日常教學中,要經常提出有助于學生從解釋、釋譯、運用、洞察、移情、自我認識等角度“講出來”的問題。
(三)要適時地進行追問
如在學生回答“是什么”后,追問“為什么”,在得出某一結論后,追問“依據是什么”,在獲取具體的事實、事例后,教師通過追問,讓學生從這些事實、事例中歸納概括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和原理等。追問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刻、廣遠、變通、流暢、清晰、獨特,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激發(fā)學生積極建構學習的意義。
(四)問題表述要具有示范性
教師發(fā)問的目的不僅僅是以問導學,還應讓學生從教師的發(fā)問中學會質疑、提問。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具有濃郁的情境趣味度、適當的認知失調度、密切的知識關聯(lián)度、清晰的預設明確度、有效的方法支持度等,讓學生從這樣特點鮮明的問題表征中學習提出問題的角度、方法、步驟。不僅如此,有時甚至在呈現問題后,教師要明確告知學生這是什么性質的問題、為什么這樣設問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時間長了,學生也就學會了提出問題。
五、過程活動化:豐富經歷
“活動是人的特性,自由自覺的活動是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根本特征?!盵4]學生的活動是學生發(fā)展的基礎。學生的發(fā)展取決于學生活動的方式,依賴于活動的目的、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操作、活動的評價與反思、活動的人際關系和學生在人際關系中的地位,是活動方式諸要素的內化與外顯[5]。
活動的持續(xù),形成過程。活動過程中不僅在追求一個結論,更會讓學生獲得一種經歷,既包括經歷成功和喜悅也包括經歷挫折與失敗。在經歷中,學生親身體驗、感知學習與認知的過程,獲得思維能力、行為能力的發(fā)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了知識,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的豐富性、生動性、曲折性、艱巨性只有在活動中體現出來?!白|車到山頂的人與登山者看到的風景肯定是不同的?!盵6]法國思想家艾琳很好地道出了活動的過程性價值。
選擇一種學習活動方式意味著學生選擇一種發(fā)展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活動方式。
“學講方式”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呈現結果,“自主學、合作性、質疑學、‘講出來、‘教別人”,“做、講、練、教”,“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同伴解疑釋難、解決問題”,“邊學邊講”,等等,這些考慮、安排和努力,根本的目的是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這些都集中體現出“教學活動化”的思想。
貫徹“教學活動化”的思想,各校都應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開展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探索和教學活動,不可照葫蘆畫瓢,生搬硬套。
作為教師,要掌握“教學活動化”的活的思想,努力通過問題引導,促進學生實驗、演示、扮演、觀測、調查、畫圖、讀圖等行為活動,想象、預測、比較、分析、分類、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活動,在一系列用眼、用耳、用腦、動手、動腿、動口等“活動化”的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學生活動成為教學的主題和主體呈現形式,成為知情意行生成、傳遞的載體和通道,讓學生盡情享受活動帶來的各種意義。
六、成果分享化:學會互助
教育與語言表達本質性關聯(lián)。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
讓學生“講出來”,直抵教育的本質,是“學講方式”區(qū)別于其他教學方式的顯著特點?!爸v出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優(yōu)化思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而且,結論表達化,成果分享化,還具有善的意蘊。而明確提出“通過同伴互助的‘做、講、練、教方式,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同伴解疑釋難、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在“講出來”的過程中“教別人”。實行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成果共享,行為互惠,這就將“學講方式”推向道德的高地,讓學生進入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境地。這是“學講方式”對其它教學方式的超越。
美國的科恩(A.Kohn)在《超越競爭社會:無競爭的時代》中斷言:大量歷史的、實證的研究表明,“競爭有效性”的主張不過是基于錯誤信息編造的一套神話而已,協(xié)同學習的效果優(yōu)于競爭學習[7]。
“學講方式”摒棄個人主義競爭,倡導合作學習、協(xié)同學習,鼓勵學生“講出來”、“教別人”,讓學生在同伙伴的互助交流中分享彼此的信息、體驗、思考、見解,從而深化知識認知、豐富學習內容、促進信息增值。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增進相互了解,發(fā)現秉持不同思考方式與見解的伙伴,形成新的人際關系,從而感受到學習行為帶來的樂趣與喜悅,豐富情感體驗,促進人格完善。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和諧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chuàng)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8]因此,從“學講方式”的角度來講,要做到成果分享,學會互助,讓“學講方式”成為和諧教育,就要處理好“自主先學”與“交流展示”的關系,“學進去”與“講出來”、“教別人”的關系。
要讓學生明白“自主先學”是“交流展示”的基礎,“學進去”是“講出來”、“教別人”的前提。沒有“自主先學”的先知、先會、蓄識、蓄力,“交流展示”、“教別人”只會徒有虛名。所以,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先學”的時間,要求學生潛心閱讀學習材料,認真查找資料,用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分享集聚認知,為互助積蓄力量。同時,教師要求學生還應清晰地意識到這節(jié)課這段學習內容應該掌握的問題、自己已經掌握的問題、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推測同學在應該掌握的問題中哪些可能明白了,哪些還需要他人的幫助等。在“交流展示”階段,學生要坦然提出應該掌握而自己沒有明白的問題,虛心向同學求教?!爸v出來”、“教別人”,要講應該掌握而同學可能不明白或認知不全面、不深刻的問題,要教同學求教的問題,應該知道、想知道的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堅決避免華而不實甚至是嘩眾取寵的現象出現。
能力為重、學為中心、尊重差異、自主建構、豐富經歷、學會互助是“學講方式”的教學目標,教育生本化、學習自主化、認知個性化、問題導學化、過程活動化、成果分享化是“學講方式”的教學手段、策略。兩者的有機對接,也就構成了“學講方式”活的思想體系。明確了“學講方式”的目標追求和行為手段,實踐中靈活運用,才可形成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成尚榮.教學改革要堅持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核心[J].人民教育,2013(22).
[2]余文森.先學后教:中國本土的教育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5(02).
[3]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1:3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68.
[5]王道俊.把活動概念引入教育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2(7).
[6][日]佐藤允一.問題解決術[M].楊明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4.
[7]鐘啟泉.課堂轉型的挑戰(zhàn)[N].中國教育報,2015-03-16.
[8][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周蕖,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責任編輯:石萍